如何引导蒙古族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9期   作者:刘红梅
[导读] 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沿用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
        刘红梅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第一小学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021300
        摘要: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沿用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然而,我国通用的语言为汉语,所以让蒙古族学生提升自身的汉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十分重要。为此,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大学本科院校中设立了预科班,开始实施蒙汉双语授课模式。该种授课方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仍然无法满足现代蒙古族学生的应用需求。为此,本文根据相关内容,对如何提升在授课过程中提升蒙古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蒙古族;语文学习;三大难关;兴趣
        汉语对于蒙古族学生来说是他们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自然不可能像学习母语一样得心应手,与汉族学生学习英语相似,由此可见,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发现蒙古族学生若想学好汉语,就必须突破以下三个难关,以此增强学生汉语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一、语音关
        若想了解一个学生是否真的学好了汉语,可以从他的发音判断出来。若学生所说的汉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字音正确表达流利,那么说明他已经掌握了汉语言的精华,实现了对汉语言的扎实学习。如果学生在说汉语时依旧带着很浓的本民族腔调,那么就说明他根本没有纠正自己的语音,没有真正学好汉语文。若想更好地实现对汉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读是学生们不能逃避的练习内容。只有多读,学生才能知道自己发音的错误之处,并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以此来确保自己的发音正确。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有很多,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将一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列举出来,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多加提醒,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汉语文应用能力。语音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不断练习,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过程中,感受汉语言的发音,从而纠正自身的错误。
其次,教师还要在教授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字词变调的问题。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有些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读出的腔调不同。若学生一味的应用一种音调来阅读某一个字,不分阅读语境,就很容易引起笑话,让自己说出的话发生本质变化,或发生歧义。举例说明,假若有人问,“你明天来吗?”若“吗”是轻声,那么这句话就是询问对方的意思,问对方是否会来。

若“吗”是重音,那么这句话就表肯定,是再次确定对方明天要来的消息,由此可见,同一个字,应用不同的音调,会改变整句话的语境和含义。最后,教师还要尝试着引领学生连贯的说出一句话或一段话,并将这句话的意义表达明确。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害怕发音问题,而中断阅读,但教师也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慢慢的熟悉文章,勇敢的出声朗诵,甚至是将文章背诵下来,一字一句,反复斟酌每个字词的发音,从而让学生深记心中,慢慢掌握汉语言的应用方法。
二、造句关
        因汉语和蒙语的语法应用有所差别,所以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总愿意使用倒装句。举例说明,学生在表达我生活在蒙古包里时,通常会说成“蒙古包里生长的我”,他们不能灵活的应用汉语语法,而是将蒙语语法套用在汉语中应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善学生造句不通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多带领学生进行造句,最好先用蒙文造一遍,而后在带领学生翻译成汉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难度,也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语病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造句,教师可以总结一些句子,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让学生们探索这些句子中共通的汉语句法规律,从而实现对汉语语法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造句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三、发言关
        学生学习汉语言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及应用。然而,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读文造句,但却不敢发言,也不会汉语言的表达和应用。学生这样的状态会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的教学困扰。教师在授课时常常会发现,学生们喜欢用半蒙半汉的混杂语来回答问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们锻炼汉语的应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汉语讨论会,让学生应用汉语实现沟通交流,汇报学习情况。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定期举行班级朗诵比赛或演讲比赛,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比赛,应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汉语来实现对诗歌的朗诵,这样既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强学生的语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
总结
        我国有很多蒙古族学生,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讲蒙古语,对汉语的认知较少。而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也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种语言,所以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必然的教学要求。对于蒙古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进而为其未来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褚慧.基于蒙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J].教学研究,2019,42(03):116-120.
[2]白石,王志强.蒙古族学生汉语语段语义认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2):30-34.
[3]包万英.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文要突破的三大难关[J].中国民族教育,2000(03):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