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震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30期   作者:邹志超
[导读]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有效地对地震工程加以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地震自然灾害带来的二次破坏。
        邹志超
        哈尔滨市应急救援保障中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有效地对地震工程加以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地震自然灾害带来的二次破坏。对于地震强度级别的合理划分,相应应急机制的制定,地震周期的有效预估以及建筑材料适用上的选择的研究,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于社会经济的造成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震工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能引起地震波,地震的强度可以用地震仪测量。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地震主要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间逐渐消失的边界,形成活跃的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7.9级地震,造成10多万平方公里的灾害。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1]。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地震,这也是唐山大地震后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因此,组织实施地震监测预报,制定和监督实施地震应急预案和综合防御措施,并负责地震速报和灾情报告,十分重要,本文对地震工程及地震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
        一、地震工程概述
        一般来说,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有一定的规律。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第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和日本群岛。它经过台湾,然后到达菲律宾,然后向东南转向新西兰。 它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世界80%以上的地震集中在这里。另一个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光边界,以及南极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光边界。
        对于地震工程而言,其主要指为防止突发性地震袭击而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总称,包括地震烈度区的确定和划分,抗震建筑规范的正确制定和合理应用,结构设计和优化周期的研究,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地震及次生灾害的预防。中国防震工作由各级地震管理部门牵头,主要贯彻落实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防震减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地震监测预报,制定并监督实施地震应急预案和综合防御措施,负责震情灾情快速报告;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对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进行监督管理,承担抗震救灾指挥部管理部门的职责,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2]。
        二、积极开展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纵观大量的地震实例,城市地震灾害的出现主要是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然快速错动所导致的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因此,位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的城市,应该积极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这是城市增强其防震减灾能力的必然要求。
        1内容和意义
        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工作主要是对目标区域的目标断层的规模、位置、活动性以及地震危险性进行查明,并在查明具体位置的基础上提供标注在1:10000地理地图上的活断层分布图以及断层墙地面活动场分布图,并综合深浅部的探测成果建立活断层的三维模型。最后利用先进技术对目标区域断层的基础数据机型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
        这项工作可以对城市隐伏断裂分布以及其活动性有明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划定城区以及周围的地震危险段,这些成果可以为城市的规划以及新建工程提供相关科学合理的依据。其次,开展该活动能对活动断层的危险性进行判定和甄别,并能根据结果确定相关的抗震设防标准以及防御措施,同时可以提供活动层避让建议,这样就能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而且可以为相关单位以及机构节约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成本。

除此之外,开展该项工作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平台迅速地对出现灾害的范围以及程度进行展示,这样可以为已建成的相关建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抗震整改意见,能对城市抗震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这样即使发生灾害,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上对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进行保证,社会效益巨大。
        2注意事项
        这项工作的牵涉范围较广,因此,在开展工作时各个部门应通力协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个项目的实施,对于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对于需要施工的项目应该选用能力强、资历高的施工队伍进行,并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安全监督等工作,以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另外,为了防止工作中出现腐败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该加强资金管理,严格遵守资金管理条例,实行专项拨款、专项核算的制度。各个部门应该全力配合,加强监督工作,对于出现违规问题的现象,应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积极进行打击和制止,确保资金使用的公正和透明。
        三、发展趋势
  总结了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抗震设计思想,与传统的抗震设计思想相比有以下三个特点。
  1使用高新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决策支持系统,科研成果和领导部门的决策意见可以通过公私互联网迅速转化为减灾行动。
        2智能材料、结构和监测控制将智能材料与传统工程材料相结合
        通过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嵌入智能传感器并形成网络,可以检测结构性能的变化和损伤。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能满足工程结构、设施和设备的性能要求。目前,我国对设备设施保护的研究还很薄弱,作为抗震设防的新项目,有必要加强研发和管理。
        3试验方法的更新
        近年来,无电源和引线的加速度计在现场试验中得到了发展,可以方便地测量结构对环境波动的响应。加速度计可以在不需要电源和引线的情况下方便地测量结构对环境脉动的响应,对结构动力性能变化的监测将变得非常简单[3]。强震观测仪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野外观测采用高动态范围超低频数字化仪,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实时监测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同时,控制理论为结构抗震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合理的技术途径。被动控制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目前,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已成为研究热点,新型智能材料的应用为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从长远来看,控制结构显然是地震防控工程的发展方向。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将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这将使包括地震工程在内的结构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材料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与拓展以及新成果的应用是当代工程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智能结构与控制与健康诊断系统的结合将是地震工程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最近几年发生的几起较大的地震为我国人民造成了极大地影响,除了直接和间接的财产损失,还有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加强对地震工程的研究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民的利益,社会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林世镔,谢礼立.基于能力谱的建筑物抗震能力研究
        ——一汶川地震两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为例[J].土木工程学报,2012(05).
        [2]冯东方.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技术框架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8):202.
        [3]杨陈.地震预警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2):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