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过程变形监测及控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0月30期   作者:郭政超
[导读] 现阶段,我国的交通行业有了很大进展,隧道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郭政超
        广东省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粤水电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交通行业有了很大进展,隧道工程建设越来越多。文章主详细地分析了施工过程变形出现的规律,最终阐述了相关的施工变形控制技术方案,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同时,也能够促使隧道工程施工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变形;监测
        1工程概况
        本区间从陈头岗站出发后,正线左转沿西北方向行进,下穿大石水道后进入南浦岛范围,沿东新高速西侧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左线下穿深涌水道,右线下穿思贤水闸及深涌水道路堤整治工程在西乡路南侧、东新高速公路旁农地为终点西三站。隧道顶最小埋深约9.7m、最大埋深约39.6m。区间出陈头岗站后埋深较浅,穿越地层有<3-1>、<4-2B>、<4N-2>、<4F-2>、<5N-1>、<5N-2>和<6>层,有拱顶位于<3-1>砂层及<2-1A>淤泥层的情况。随后区间隧道埋深逐渐增加,下穿大石水道范围内穿越地层为<7-3>、<8-3>层,局部拱顶存在<3-2>、<4N-2>、<4-2B>层,最小拱顶埋深为16m。随后区间隧道埋深继续增加,在大石水道到西三站间盾构穿越地层主要为<8-3>、<9-3>层。
        2隧道施工引起变形规律分析
        隧道施工项目,通过施工人员的一系列操作以后,其地层结构的完整性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伴随着受损土体的基础上,极易引发沉降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讲,不同的围岩或者是埋深程度不同的隧道,在施工人员实施开挖操作当中,最终导致地层变形的范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特点。在当前行业人士的观点当中认为,目前隧道施工地层变形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扰动现场周边土体结构完整性所导致的。从隧道开挖工序下进行分析,最终引发的地表沉降变形问题呈现出较强的复杂性特点,当然也隐藏着应力以及变形的传递。在施工人员开挖过程中,相应的会导致现场周边应力出现相应的改变,当施工人员对应力进行优化时,就会威胁到隧道周边的土体,鉴于不断扩大的开挖区域上,隐藏在地层的土体应力就会过渡到地表结构当中。有着从上往下的应力,在施工人员开挖操作当中,就会导致大量的应力集中在施工前部分的土体之中,当应力较大,超出土体本身强度值的基础上,就会导致不同程度变形现象的发生。
        3监测点埋设说明
        (1)建(构)筑物沉降测点。①测点埋设技术要求:建筑物测点布设可选择条码尺测点、钻孔式测点、粘贴式测点、按螺栓式测点,结合现场情况选择布设形式。②测点标志预制件要求:条码尺测点条码尺长度为35cm,并将条码尺标志粘贴使用;粘贴式测点采用钢筋材质或不锈钢材质,粘贴部分为不小于6cm×6cm大小的方形;螺栓式测点采用钢筋材质或不锈钢材质,各部尺寸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要求;钻孔式测点采用钢筋材质或不锈钢材质,直径不小于由16mm,长度不少于8cm,钻孔式测点埋设要求应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附录B建构筑物竖向位移监测点埋设要求,标志点距离地面高度不宜低于30cm,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辨识。
        (2)地表及管线沉降测点。①测点埋设技术要求:地表、管线沉降测点孔应穿透道路表面结构层且需埋设于原状土内,埋设于道路路面的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辨识,测点应设置保护筒及保护盖。②测点标志预制件要求:测点标志采用钢筋直径不小于φ20螺纹钢材质、长度根据现场地质确定。③测点保护要求:测点应设置保护筒,保护筒宜采用ABS工程塑料、铸铁或不锈钢材质保护盖(推荐),应采用颜色相同的保护盖,颜色选择宜适合周边环境,每条线路保护盖颜色应统一。

        4隧道施工变形控制的措施分析
        4.1超前地质预报
        当估计隧道施工前方可能存在不良地质如破碎带、熔断时,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探测、超前钻孔、TSP203系统等。量测的间隔时间可以根据地段并结合选择的预报方法进行确定。
        4.2监控量测频率
        监控断面选取、测点布设及测量安装调试完成后即可通过仪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为了对测量数据分析得更加准确,应根据相关规范来进行数据采集(每次爆破后,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
        4.3隧道监测周期
a)施工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3次,并与施工监测初始值必须保持一致;b)施工期,监测点临近区间施工开始到施工结束为止,建议开挖面距量测断面<30米时3天一次,开挖面距量测断面>30米直至基本稳定1天一次单位工程验收前测两次(1月一次);b)稳定期,土建施工结束后的继续跟踪测量阶段,一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最后3个观测周期的变形量小于观测精度为止;
4.4设置锁脚锚杆
        为了能够此时沉降量得以有效把控,那么施工人员必须适当地将锁脚锚杆进行合理的设置,在本地区的公路隧道项目当中,要想能够控制好拱顶下沉问题的出现,在施工人员进行操作当中,可以鉴于部分的开挖路段,融合锁脚锚杆加以处理。对于深埋段的锁脚锚杆来讲,此时施工人员应用的是无缝钢管材料,都提前准备好充足数量的,均匀的设置在所欲的拱脚部分。
        5隧道围岩变形管理等级
        1)根据《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3T2177—2015,以下简称规程)对位移进行判断:实测累计位移小于1/3设计极限位移时,可以正常施工;大于1/3小于2/3设计极限位移时应加强支护,同时加强监测和做好采取特殊措施的准备;当大于2/3设计极限位移时,应采取特殊的处治方案。2)周边收敛及拱顶沉降位移实际测量值应小于隧道围岩允许的极限值.通常情况下,可将预留变形值作为隧道围岩变形量的极限值,而设计的预留变形值则应根据监控量测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修正。3)根据规程对位移变化率进行判断:当位移变化率在1mm/d以上时,隧道围岩处于加速变形阶段,此时则应对初支进行加强;当位移变化率介于0.2~1.0mm/d时,此时应增加监测频率,提前做好强支护准备;当位移变化率在0.2mm/d以下时,此时隧道围岩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当隧道穿过特殊地质体(如岩溶地貌、高地应力等)时,各评判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4)根据规程对位移变化率的分布规律进行判断:当隧道围岩的位移变化率持续降低时,此时的隧道围岩处于稳定状态;当隧道围岩的位移变化率保持恒定时,此时的围岩尚不能确定其稳定性,应做好加强支护的处治方案;当隧道围岩位移变化率持续上升时,此时的围岩处于紧急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安全有效应急处治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隧道施工监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开展成效与施工安全密切相关。因此,为确保隧道开采施工安全、有序进行,应做好施工监测。这就要求作业人员了解并掌握监测技术要点,并在具体工程中进行合理运用,以此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为隧道施工提供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先国,王显军.近距重叠隧道的二维和三维有限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0.
        [2]黄伟钊.CRD工法及三台阶七步开挖工法的对比和改进[J].隧道建设,2015(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