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医疗建筑动线设计及工艺流程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0月30期   作者:饶郑新
[导读] 2020年,所有的医护工作者,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迎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饶郑新
        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51
        2020年,所有的医护工作者,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迎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而我,在此期间,作为一个公民,是体验者;作为一名医疗建筑设计的从业者,是反思者;现在作为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一名全咨管理人员,更是审视者;今年的疫情、之前的非典,还有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在医院的前期策划和设计过程中,“医疗动线”和“工艺流程”一如既往还行不行?又该如何顺应发展而有所改变?接下来,就此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何为新形势?
        在医院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中,“互联网+”时代和后疫情时期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将要面对的“新形势”。     
        (一)“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步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这种新思维的驱动下,业内提出了“智能化医联网”的构想:把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家庭-个人连接起来,出现了互联网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大健康管理等等,打破原来多年的就医模式和医疗流程,特别是5G技术的发展应用,在急诊救治、远程诊断、甚至远程手术等方面,都能有效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互联网+”时代,是智慧医疗健康设备和应用的创新,并将不断培育和推广出智慧医疗健康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这对医院建筑设计和医疗经营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思考!
        (二) 后疫情时期: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社会各界对医疗事业的变革和发展有了新的认知,医疗防疫工作被高度重视起来。在疫情前期,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特别是大型医院的人流动线、医疗流程,面对新形势,问题逐一显现!
        原来的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等,只是针对洁净空间、传染病房来设置,对公共区域、病患、家属、医护人员等各类群体,大多医院没有严格的分流和防护意识。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病毒流行仍然严重,作为医疗主体,如何做好防范和救治工作,医院的“人流动线”、“分区设置”、“ 工艺流程”等,都至关重要!
        经历一场疫情,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大家对防疫工作、自我保护、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已重视起来。人们的出行方式、消费观念也都有了不同的改变。对就医、体检、康养、保健等,更多的人正在接受“互联网+”的模式,这也迎合了时代的发展。
        二、 新形势下的医疗动线设计
        (一)新形势下医疗动线的改变:
        医疗动线,包括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医护工作效率、病患救治水平、医院经营成果,都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医疗动线。在这四种动线体现中,人流动线是重中之重!
        新、旧形势下的人流动线对比:
        旧形势:人多拥挤、有序却人多;新形势:有序且人少。
        新、旧形势下的车流动线对比:
        旧形势:车流拥堵,救护车无专设通道;新形势:道路分区明确,各行其道。
        新、旧形势下的物流动线对比:
        旧形势:人工搬运;新形势:现代物流体系。
        新、旧形势下的信息流动线对比:
        旧形势:纸质医嘱、病历;新形势:无纸化办公、电子病历等。
        1、人流动线:
        (1)传统就医的行走轨迹:
        进入大厅—前台引导—穿行—挂号—等候—就诊—缴费—检查—取药—一般治疗—住院治疗—出院
        大家想一下,以往的就医模式,患者和家属每个人,是不是在医生的指令下,穿行在人来人往的门诊大厅、医技、检验、病区等,在拥堵的空间里,患者、健康人群、医护人员等相混在一起……看病成为一种负担!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以及医护人员的院感防护等,没有任何保障。
        (2)新的就医模式: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挂号收费方式呈多样化、立体化,由集中式转为分散式。挂号预约可分为大厅、分科室、分层、网约、手机APP、微信等多种方式:诊室、护士站收费、微信缴费、一卡通等,这样既能快速分散人流,又可方便患者,提高就医效率。
        (3)空间的改变:
        新的就医模式下,动线和流程的变化带来空间的改变,有些空间要减小、有些空间不够用、有些空间需要增设;未来的基本模式是:挂号、划价、结算的公共区域要缩小,住院部的区域也可调整,不再需要大空间的门诊大厅,要扩大急诊科、护士站、各交通厅廊、自助服务、二次候诊等区域,分设的各种自助终端(取样)、自助检查等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在线问诊、远程会诊、大健康体检、孕检,都有更合理的就诊模式。特别是孕检,建议设独立区域,自助和问诊相结合,尽量减少这方面的人流干扰。
        如何让患者减少就医水平交通、垂直交通的动线距离,并进一步改善垂直交通条件,这是医院优化动线设计的关键点。
        (4)医院人流分类:
        医院内部的人流是最复杂的,分为:
        健康人群(医务人员、行政、后勤、健康体检、孕妇、产妇、病患家属、社会人员等);
        亚健康人群(潜在的病患者);
        病人(有传染源的,无传染源的);
        各类人员错综复杂,每天交织在一起,在后疫情时期,如果防护不到位,交叉感染的风险很大。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和动线设计,是预防“院感”的有效措施之一,而在人流动线设计时,人群分类是关键。这就给建筑师提出了“缓冲区”、“双通道”的新要求。
        人流水平动线分析:
        分区明确的出入口、快捷简短的行走路线和直达性。
        人流垂直动线分析:
        垂直动线、步行路线和车行路线的合理关系。
        2、车流动线:
        (1)医院的内部车辆也非常复杂,包括:
        医院用车(120急救车、供给、工作人员、污物运输车);
        社会车辆(就医、看望、教学、业务人员);
        出租车、公交车(公共交通);
        消防车(包括消防专用通道、消防登高场地的设定)。
        (2)无障碍通道:
        当今社会,老龄化是个共性问题,对老龄病患、残障人群的关怀,已被更加重视,所以,闭环的无障碍通道设计,也是医院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节所在。
        如何缩短行动不便患者的行走路线,在下车点、泊车区就有垂直交通,这也是提升就医效率的好措施。
        (3)人车分流体系设计:
        现代医院的规划设计,车流和停车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医院的车流系统设计要与城市大交通体系紧紧相扣,要结合周边的城市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体系、周边社会环境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合理的进出开口、人流出入口、急诊入口、污物出口、地库出入口、急救通道、出租车停泊通道等,都要充分评估后再确定。这方面做的不好,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运转。
        在医院的人车分流体系设计中,要结合场地平面关系,通过不同的路面高差(人行道比车行路面要高12厘米),人车合理分流、内外车流分流,还要解决好路缘石坡道,方便残障人的通行。场地停车系统也相当重要,尽可能的多解决停车车位,分别组织好就诊、住院、医院员工等不同停车区和停车进出方式。
        就医流程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车流的改变,要分设不同的停车区和出入口。
        车流动线分析:
        独立的上落客和停车循环体系、场地四周设立车流环路及各出入口,外循环车流系统,内部尽量减少车行。
        城市车行道路、院内车流道路、急救车、污物流线、地下车库、小车停车位、救护车停车位、非机动车的流线及合理就近分区的停车位,这些都是应分析的关键。
        3、物流动线:
        (1)医院传统的物流,大多靠人工手推车来完成,有些医院是由医务人员来每天操办,太浪费人力资源,也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特别是检验科患者送样,既不卫生,又会出差错。传统的药房配取药,也是人工操作。效率低、费时费力,经常可以看到患者排长队取药的场面。有些污物车,常常和人流交织在一起,极不合理。现代医院的物流体系,多采用:轨道传输、气动传输、机器人。特别是物流智慧机器人,在医院的供给环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轨道和气动传输,新建设的医院大都有采用,更好的保障了物品的准确性和洁污分流,大大提升了医疗效率。
        (2)垂直物流分析:
        洁污分流:洁物梯及洁物流线、污物梯及污物流线;手术室流线:手术室、门诊手术、DSA、急诊急救、手术室专用梯、病人流线、医护流线、手术准备区及竖向流线、中心供应区及竖向流线。
         4、信息流:
        (1)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结合,创造新发展的生态时代,“互联网+”是“以用户为中心,一体化思维”。医院的信息流要求精准,程序要规范、细节要严谨,要用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平台,使医患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零距离对接。当今的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都要认识、研究、掌握、分析大数据,运用好大数据。在这一点,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人民医院的 “智慧医院”走到了行业的前面。在大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上,大数据的运用正方兴未艾。
        (2)信息流运用:
        利用医院“医联网”信息平台及手机APP等科技手段,将医疗数字化、信息化。
        (二)生命通道:
        在医疗动线设计上,对急重症的抢救路径,常称之为“生命通道”。人命关天,可能多延误那么“一分钟”,病人的性命就保不住了,这和医生的专业能力、医院的设备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生命通道的设立,对抢救病人事关重大,但要做好这一点必须从:场地开口,路网体系,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四方面分析把握。
        1、场地开口:
        医院急门诊的开口、供给开口、主人流出入口、职工及后勤入口、病人住入院口、离出院口、常规门诊入口,一定要结合场地周边环境,要和外部系统有效对接。医院交通和城市交通相融合,要充分考虑如何避让人流和社会车辆,同时要有备用的出入口。
        2、路网体系:
        以上讲到的人车分流、无障碍通道,是优化路网体系的关键点之一,但合理的转弯半径、坡度要求、停车场区、路面警示线等,也是不可少的,还要有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疏导。有条件的救护车要能直接开到急门诊的施救场区。
        3、水平交通:
        最便捷无干扰的水平路径,是最合理的水平交通,这也是医院在一、二级医疗流程设计的关键点!在水平交通设计上,一定要满足疏散宽度要求,尽量平整减少地面高差变化。同时自然光和人工照明也不能缺少。
        4、垂直交通:
        垂直交通设计的好坏、空间和区位的合理性,对医院的交通体系至关重要。门诊大厅、医疗街、医技中心、病房楼、急门诊和医技楼、手术中心、ICU的专属电梯,ICU、EICU、病区和手术中心的专属电梯,每个病区的患者梯、医护梯、污物梯如何设置?各病区和地下库室(停尸间)的联系等等,都要认真反复推敲的。另外,电梯厅的设计、消防梯的设计,包括空调、送风、排风等细节,也要考虑周全。有条件的大型医院,要考虑有直升机救援的联动设施。
        (三)五大救治中心:
        1、“生命通道”和“五大救治中心”息息相关。“五大”中心是: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这五个中心,都是要命的。产妇、新生儿的抢救有利时间是五分钟,胸痛介入手术的有利时间最好不超过四十分钟,大家请看两张图表:

从图表上可以看到,有些时间是没有空间可压的,而有的时间,如果把握不好就没有底线了。在这些流程中,“人”的移动是关键!如果没有严格的措施,随随便便就超时很多,病人被错失良机,医生的医术再高明也没有回天之术。
        (四)动线是生命线!
        抢救效率,离不开合理的动线设计。同时,医院就诊效率的提升,也离不开动线。
        医院的整体运转,后勤保障是关键,消供中心、血液中心,包括病患的衣食住行等等,都离不开后勤部门。后勤效率的提升,动线更是关键。
        (五)医院的动线设计,是为“流程”服务的。在整个流程系统中,分为“外部流程”和“内部流程”。
        1、外部流程要求:清晰简短的诊疗路线;                    
        2、内部流程要求:科学合理的人流、物流组织路线;认识到这两点,在医院的设计中,首先要各功能分区科学、组织明晰,也就是说尽可能的缩短一二级流程的路径。
        同时,合理的人流、物流组织路线,要通过优化三、四级流程中的每个细节来完成。怎么让患者减少就医动作?也就是程序;怎么让物品和信息能更简便的送达到需求方?这就是内部流程要研究的重点。
        (六)导视系统在医院中的重要性:
        便捷的人流动线、车流动线离不开合理醒目的导视系统,但往往一些医院,包括一些新建的大型三甲医院,在导视系统的设计及使用中重视不够。包括有些设计单位,对这项工作也是放在最后草率完成。下面,我分四点给大家阐述一下导视系统:
        1、导视不仅仅是标识标牌:
        导视系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一门课程。医院的导视系统设计,也有称之为医院建设标识系统。改革开放前期,医院的“标识”设计,大多被认为是做“牌子”、做灯箱,随着行业的发展,专业VI平面设计团队的形成,渐渐的演化成“标识”。标识设计师用一定形势的表达方式和定位,大小不一的分类单项,配合色彩专一的视觉形势,把标识上升到一种系统,一种与建筑后期配套的语言符号,这才是导视设计。
        医院导视系统设计的好坏,不但在社会公共医疗服务和医院升级、规范形象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医院的动线和流程指引上,清晰的医疗标识系统的运用,人流、车流、急救、无障碍等功能指引及视觉传达,都非常的关键!好的标识设计可以与建筑内外风格相融合,通过各种标识引导,把各科室功能指引表达的很清晰,也可以结合医院文化及医疗特点,运用简洁大气直观的造型,明朗亮丽的色彩,使设计思想和行为学、心理感受和谐统一。
        2、交通指引系统设计:
        上面已讲到,医院的交通体系非常重要。特别是当今社会车满为患,各种车流的交通指引设计、地下车库的分流指引、“生命通道”的保障指引等等,也是目前医院动线设计中很重要的环节。好的指引设计,可以在距医院“三公里”之外就有明晰的车流指引,进医院之前就有清楚的分流指引,并会结合医院的几大功能流程做好前置指引。
        3、色彩、泛光照明在导视系统中的作用:
        医院导视系统设计中,色彩很有讲究,主色系要端庄沉稳,并和建筑环境相融合。以暖色为主,层次分明、色彩明快。医院用色忌慎用黑色或深灰、灰白、深蓝色等,这样会让患者情绪低落;红色也要慎用,特别是手术室禁用。
        好的色彩在导视系统中能起到很明显的指引作用。建议可以在不同功能的中厅、候诊区、护士站、妇产科、儿科病区,包括传染病区等,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生命通道”、地下车库等空间的指引,也可以强调色彩的运用。泛光照明在导视系统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视线的尽头,在光线较暗的空间,加强光照、地面指引等空间加入灯光应急指引标识,都是很好的措施。
        4、中厅、天井的运用:
        有些大型的医院建筑设计时,运用中厅、天井采光,不仅解决了通风问题,也可以开阔视线,增强人们的方向感,对导视传达很有作用。中厅的应用,还可以把阳光、绿色引入内庭院,让医院充满生机。
        (七)地下车库系统设计与急救场区的关系:
        完善的医疗应急救治体系,要考虑到每个细节。现代大型医院的车流动线设计,可以在急门诊下方设立快捷地库专用急救入口和急救场区专属电梯,这也是急救动线体系的保障措施。
        三、新形势下对医疗工艺流程的思考
        (一)流程对医疗功能的影响:
        首先,我们看看,病人的流移动和什么有关?和医疗技术无关,和设备无关,和医生的专业水平无关,而是和建筑的平面布置有关。好的医院建筑,注重的是为功能服务。新形势下,原来的“集中式”大门诊的布局,已不适合需求。应采用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就是将门诊、医技、急门诊及住院功能集中布置,尽可能缩短患者的行动流线,节约宝贵的就诊时间。
        “分散”是将体检、孕检、行政、办公、教学、后勤保障以及感染病区等分散设置,相对独立出入口,并便于交通组织及可达性,可有利于“院感”的控制。解决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减少病人的移动距离,这就是最好的“一级流程”。
        (二)医疗流程设计是关键:
        1、“一级流程”研究的是流程和动线,是医院流程设计的关键点。也就是“集中式”的大功能区块布置是否合理,它决定着流程是否便捷、动线是否合理。                          
        2、“二级流程”,研究的是面积和形态。能否满足医疗平面功能的使用要求及空间形态是否分布合理及实用美观,它决定着医院建筑空间使用的合理性。
        3、“三级流程”,研究的是功能和体验。上面讲到,建筑是为功能服务的,医院的功能和流程是否合理?我建议,作为医院的经营、管理者,先以“病人”的就医轨迹来体验一下,再结合医疗功能的程序去感受,从中优化出完善的“功能和体验”。          
        4、“ 四级流程”,研究的是房间内部布置的合理性。主要处理好家具布置、灯光照明、强、弱电末端等的细节工作,要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

一级流程示意图
        在这张“一级流程”图示上有红、绿、蓝、黄、紫五种颜色的人流动线,红色是主要的人流动线,贯穿门诊、检查、检验等;绿色的急诊急救单独开口,和医技、住院直接联系;蓝色的医技动线,作为中间联系与门诊及急门诊病区、体检等连通便捷;黄色的住院动线和体检动线,都可以分散人流。交通核、内庭院布局的也很合理。这是个流程动线很清晰的案例。
        完善的“二级流程”布局,是将流程集成化、模块化、人性化,把每个就诊区域或护理单元的平面模式、面积分配、空间的形态处理,包括采光、通风、交通区域的合理性,一次候诊、二次候诊区的分配,医患分流的交通体系,无障碍通行和无障碍卫生间等,研究透、处理好。
 
        二级流程示意图
        
        “三级流程”:功能和体验是三级流程的根本。也就是说从医护人员、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一句话:“好用”;从病患的就医体验感知来讲,两个字:“方便”。其实,三、四级流程,不只是建筑师的事情了,更多是由使用者和体验者来共同参与完善的。
  
        三级流程示意图
        (三)医院工艺流程和医院建筑设计需考虑的关键问题:
        1、建筑规划:
        院区总图:
        交通及流线组织;出入口:门诊患者、急诊、住院、后勤;
        门诊、急诊急救、医技、手术、消供、病房的合理关系,各科室的合理分布;
        建筑物合理的内部水平交通组织及电梯、扶梯的合理布置等。
        2、各专业规划:
        结构工程:MIR(磁共振)设备防震、钢结构、砼结构等安全性。
        电气工程:对各医疗设备用电要清晰,配电站点合理分布。
        通风空调:不同的功能科室采用的空调系统亦不同。
        弱电工程:最为复杂、造价高,要考虑其使用率及可靠性。
        洁净工程:系统复杂、造价高;手术室、ICU、配液中心、DSA、实验室;非洁净妇产科产房。
        射线防护工程;医用气体工程;气动传输系统;污水处理工程;车库及人防工程等。
        3、医疗规划:
        科室的设立:根据医院的学科带头人设立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支持:设立的门诊、病房及相关的医疗专业。
        科室的相互关联:门诊的患者发生急诊状况应最快到达急诊;DSA导管室与手术室的距离;ICD(外科)和手术室的关系;病房患者检查设备与放射设备的相关性与运送距离。
        医疗办公室、教学科研应与医疗区分离;
        物流系统:轨道和气动传输、智慧机器人运输车、手推车等。
        4、行政区域规划:
        行政区独立,不宜干扰医疗;独立的维修员工和卫生清扫人员用房、洗衣房、垃圾站、食堂(营养食堂与员工食堂)、消防值班、楼宇观察室。
        (四)医疗流程设计应从什么时间开始考虑?
        答案很清楚,策划阶段就开始,这点很重要。医院的建设,从前期策划,医疗工艺设计就要先行,要结合医院的“顶层设计”、经营方向、发展愿景,并充分调研当地的实情,院方经营管理者与建筑师一起实施,并贯穿策划、方案、初设及装修、试车的全过程。有些大型医技设备,包括电梯等,要前置确定。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一定要多听听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
        (五)后疫情时期如何完善医疗流程:
        肆虐的疫情,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也暴露出医院“院感”防护等方面的问题,大家对流行病学也有了新的认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及时加强各种防范措施,并将疫情防控常态化、规范化,全民的自我防范意识也大大提升;不但医院,各公共区域、公共场所、体温监测、个人防护也是常态。医院“院感”防护也更加细致,对传染病防护单元划分,“双通道”、“ 缓冲区”等也有所加强,这些都是完善“院感”医疗流程的有效措施。
        (六)预防交叉感染,要前置分流不同人群,要在医院建立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内部区域也要相对独立,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之间要设缓冲区,医患两通道要严格分离,并设置好污染区的负压隔离病房。
        1、相对独立:
        
        预防院感
        例如:南京市公共卫生体检医疗中心(1200床),是于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医院宗旨是:“小综合、大专科、强防治、应突发”,在年初的疫情中充分体现出其价值。
        按照相关规范,设定相对独立的分区,将不同功能、病种的医疗分区,从建筑规划源头就做好,前置分流不同病患,预防院感。
        2、缓冲区:
        在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感染区之间的结合部都要分别设立缓冲间,在医患两通道、洁污两通道之间也要设立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能同时开启。
        3、双通道:
        以往手术室的洁污通道、传染门诊、儿科门诊的医患“双通道”,都是较为规范的。疫情后,对各种传染病的分区设置、“双通道”设置更应结合人流来分区,包括妇产科的门诊,妇科和产科也要相对隔离分流,因为这是病患和健康人群两个不同的群体。
        4、负压隔离病房:
        有不同传染性质的病患,要进入不同的负压隔离病房,疑似患者也要进入单独的负压隔离病房。
        5、相对独立的空调和新风系统:
        负压隔离病房的空调和新风、排风系统,要结合不同的防范分区,采用相对独立的空调和新风、排风系统,要下回下排。以往医院的整体中央空调系统,在分区的使用中是不合适的。
        (七)怎么设置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结核门诊?
        首先,要清楚发热、肠道、结核三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性传播的防护和隔离规范等要求是不一样的。
        这三种不同传播方式的病患,要相对独立分区域,标识要清楚,分区要明确。患者的识别要求、运转要求、安置要求,也要按医疗流程和规范执行。通风和下风向的要求,也要有明确的规定。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具体如下:
        1、相对独立的区域;
        2、严谨的隔离规范;
        3、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4、患者识别、转运、安置要求;
        5、通风及场地下风向布置要求;
        6、空气传播、接触性传播、飞沫传播的区域划分要求。
        (八)隔离病区流程设计要求:
        主要有以下几点,合理的独立分区和独立通道;缓冲区及门的开启要求;诊室飞沫隔离、空气隔离;严格工作流程,重点是分区域、两通道的管理;对疑似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加强通风换气(要下回下排)。
        (九)疫情后,呼吸科应如何设置?
        以往的呼吸科,大都作为老年慢性病被安置在病房楼慢性病病区。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呼吸病也是今后的主要问题之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美国患者及死亡者大多是老年人。年初,武汉及各大城市的方舱医院,也是突如其来疫情的产物。能否针对老年慢性病,有条件的医院,采取“平、疫结合”的战略方针,提前改造出“弹性化”的感染病区,把行动缓慢的老年病患者从高楼上请下来分区安置,即充分利用战备资源,又可减轻病房楼电梯的使用压力。可结合医院自身不同的场地条件,建设并改造具有“战备”需求功能的预防感染病区,包括社区医院,也可以提前改造出满足临时隔离要求的功能病区,减少感染病人的移动,“传染源头”前置监控,前置隔离,在公共区域“体温监测”常态化。
        (十)医疗工艺流程与智慧医院:
        智慧医院,是“互联网+”的时代产物,也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医院动线和流程的优化上,智慧医院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单单是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工作及就医效率,更多的是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和社会进步。同时,“大数据”在智慧医院的运用中,更能体现“高效、安全、发展”。
        (十一)医疗工艺流程与大健康管理:
        医院的体检中心,也是一个主要的人流、车流群体,对医院的动线和流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它的开口、分区、路线、导视、停车等,规划的是否合理,对医院的效率影响很大。合理的开口、前置的分流、明晰的导视指引、完善独立的“小医技”设备、高效的运营和管理模式等,都是必做的细节。体检服务模式可采取集中接待、初检、采血、功能检查等内容,各临床学科检查要充分利用医院的综合实力,提供高水平的临床筛查。健康体检中心主要满足中高端群体的健康体检需求,应在保障顾客隐私的前提下,尽量使体检流程便捷。
        (十二)医疗工艺流程与康养产业:
        康养的主体是老年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以老年人的体验去思考流程和动线。康养也是个更需要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产业,更需要有绿色、有阳光的环境,包括“临终关怀”等等,这都是需要我们下一步来思考的。
        (十三)医疗工艺流程与商业综合体:
        利用大型医院的资源和背景优势,让“五官科”、“ 心理咨询”、“营养保健”等,分设小门诊,走进大商场,贴近百姓、方便就医,这也是缓解医院人流、车流压力的好办法,可以尝试。


结束语
        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负面影响”。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重于泰山。党中央要求各级政府结合自身情况,及时制定和完善各自的实施意见。深圳市政府积极响应,提出了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总目标,到2022年,建成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国内一流的健康城市;到2030年,建成全国重要的医疗中心城市,全球影响力卓著的健康城市,实现 “病有良医”。这样的目标,展现了先行示范区建设者的非凡气魄!我本人有幸加入到建设者的行列中来,追赶深圳速度,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作者简介:饶郑新(1963.05-),男,汉族,广东省梅州市人,注册一级建造师、资深室内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硕士,从事医疗建筑方面的研究
        
        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医疗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
        项目负责人
        饶郑新
2020年11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