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校教学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马秀苹
[导读] 党校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必须要有顶层设计,信息化规划是进行顶层设计的主要载体。编制一个科学的信息化规划,并且按照规划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效率和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基层党校教学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委党校 马秀苹 845550

摘要:党校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必须要有顶层设计,信息化规划是进行顶层设计的主要载体。编制一个科学的信息化规划,并且按照规划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效率和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基层党校教学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党校教学;工作信息化建设;创新研究
        引言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5G技术、数字终端技术的融合发展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网络教育、全媒体传播等信息化应用正在深刻改变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方方面面。大数据技术本质上是针对各行业各产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业务过程及产生结果的整个原始数据采集上来,按需定义和分类,全部数字化后,形成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大数据,通过过滤、计算、分析和挖掘,借助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数字中国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政府机关管理创新、党校系统科研培训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及个人工作生活应用等各个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提供服务。
        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特征与建设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开启了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征程,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一个“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进而构建基于互联网十、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教育服务新模式。行动计划以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四项基本原则,在基础环境建设、应用集成、教育管理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挑战。2019年我国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第八项任务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明确通过信息化技术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强调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重申了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党校党校工作推进面临的挑战
        (一)受传统思维制约
        由于传统思维理念和体制机制的制约,仍有部分党校党校工作尚未充分利用媒介技术,建立起与新时代相适应、满足培养对象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管理监督制度。不同培训对象有不同的接受习惯、行为喜好,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的传统党校党校工作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实际上,无论是因材施教的经验传承还是时下内容定制化的供给理念,都阐明了过去这种单向传输、形式略显生硬、内容较为单一的课程内容体系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内容有效供给的实现取决于供给方能否充分了解用户品味、偏好,而传统的党校党校工作由于技术建设的缺位,很难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内容供给方面难以实现精准化。
        (二)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各大党校对信息化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学资源的建设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各地区党校的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依然是参差不齐的,部分党校的信息化资源局限于视频资源、线上动画等,学生兴趣不大,不愿意学习。也有很多党校具备VR、机器人等比较先进的设备,但是对师资培训不够,教师本身都不太会使用,使得这些教学资源束之高阁,未能充分利用。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参差不齐
        随着党校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江浙沪和广东地区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非常的发达,但是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较落后,缺少覆盖校园的网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和相应的教学软件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水平不同,制约了信息化教学的正常开展与效果,影响学生参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三、基层党校教学工作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借力平台,积极开拓网络教学“新空间”
        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大体有三种,即组织学员学习各大慕课平台上现有的慕课课程、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展在线直播授课以及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我们要主动运用好这三大网络教学手段,积极打造“网络空间课堂”,借力施教。1.巧借外脑,用他山之“识”以攻玉。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e支部”“吉林云课堂”等慕课平台上的优秀网课资源,推荐包括领导讲坛、名家讲座、高师讲解等方面的优质课程内容,组织学员进入平台空间进行学习,用校外名师大家的博学多识,启迪学员的智慧格局。2.善借内脑,用名师之力以孕玉。要充分运用校内名师名课资源、有效挖掘优质师资,借助“钉钉办公”“腾讯课堂”“云朵课堂”“好视通”等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网上直播教学,组织学员在家视听学习、网上互动学习,同时可在严格防疫管控下,在当地当场组织小规模学员小班进行现场直播培训,用校内名师优师的学术底蕴,坚定学员的政治立场。3.能借众脑,用网友之见以引玉。要充分使用微信、QQ、博客等网络交友平台和空间,建学员群,引入时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议题,开辟网络论坛空间课堂,组织开展好网上研讨式教学与论坛,并恰当引入线上网友适时参与论坛,尝试寓教学、论坛、资政为一体的网络教学新模式,用网友的社论评价,拓展学员的广阔视野。
        (二)做好大数据应用顶层设计,制定党校大数据标准规范
        大数据应用是技术含量高、前瞻性强、牵扯部门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包括教学培训、科研咨询、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数字资源类别多,技术标准定义复杂。为了真正发挥党校信息资源优势,必须提前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全面做好党校前期调研、架构设计、数据初始化、组织实施等协同协作,高度重视初始化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提前综合考虑部门、任务、过程、应用、分析、评价等的合理化设置,哪些数据有共性,任务细化到什么程度,定义哪些字段等等都要提前谋划,把需求工作做实做细。制定党校大数据标准规范、指导意见、管理制度,定义数据库分类、字段、编码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度越来越高,重点考虑如何优化大数据智能化,形成党校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三)依托媒体融合中心建设,技术为基释放动能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以技术为基释放动能,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技术支持将是党校党校工作路径创新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在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助力下,党校党校工作能够基于信息技术实现对数据价值的充分挖掘,有效提升自身工作效率。融媒体中心将会建设成为所在党校的综合服务平台,相关用户的数据资源都将汇聚其中。党校党校的内容生产由此可以实现基于海量信息的精准化生产,即充分利用平台提升数据价值。通过细分培训对象的行为习惯和偏好,党校党校能够开发出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依托融媒体中心带来的前沿技术,党校党校工作可以在教育渠道模式、产品形态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从而进一步优化传播效果。随着各种智能技术的涌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将会进一步消弭。在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持续赋能下,党校党校工作能够给培训对象提供更加沉浸式的感官情绪体验、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呈现形态,从而有效增强培训对象在党校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四)扩展校园信息化与党校业务的深度融合
        当前党校信息中心与其他业务单位与院系的信息化模块多为基于服务器托管、网站与信息系统备案、基础数据接口互通等方式构建的基本管理体系,未来,校园信息化平台与党校业务的多元应用融合,切实用信息技术推动服务水平与教育质量提升,才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通过平台迭代、升级与各应用模块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可探索全校信息化人才的垂直化管理,构建更专业、跨实体单位的信息化协作团队。
        结束语
        大数据应用能够加快党校的信息化、智能化进程,提升党校数据化管理与服务能力,更好地辅助党校系统开展信息化教学、科研、咨询和管理,通过针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将积极推动各部门在社会各领域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大数据的相关研究成果能更有效地帮助完善相关科研智库项目的研究,推动党校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管理服务协同发展,高效地服务全国各级党校科研智库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研究和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参考。
参考文献
[1]安琪.加强党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相关研究[J].科技风,2019(30):85.
[2]王伟方.新时代如何做好党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09):74-76.
[3]刘兴宇.党校学历档案信息化探究[J].信息通信,2019(09):130-131.
[4]郑冠辉.信息化背景下党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措施探究[J].山西青年,2019(15):212.
[5]罗刚.大数据背景下党校后勤工作的发展前景[J].当代旅游,2019(08):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