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学作品背后的中国古代贬官文化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南喜燕
[导读] 纵观中国文学史,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尽的作品,李白、杜甫、王昌龄…… 一个个精彩的灵魂在展示着他们的精神魅力。这些人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贬官文化现象,值的探究。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汉源镇初级中学 南喜燕   742100

内容摘要:纵观中国文学史,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尽的作品,李白、杜甫、王昌龄…… 一个个精彩的灵魂在展示着他们的精神魅力。这些人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贬官文化现象,值的探究。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  诗词  贬官文化  训练方法 
        纵观中国文学史,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尽的作品,而那些最具有文学内涵和思想境界的却是被贬官之人的作品,细细数来,屈原、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就选入中学课本的被贬之人的作品也有很多,他们的诗文超越了思想、超越了时代、思想境界无人能及。这些人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贬官文化现象,值的探究。
        在这些贬官的官员中有“赐金放还”的李白,他一身傲骨,空有满腹才华,得罪权贵后被驱逐出长安,但他一身傲骨“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无法在朝廷立足,但他的潇洒飘逸的诗作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顶级浪漫。李白不适合在朝为官,桀骜不驯的个性和张扬豪迈的性格让他不可能奴颜媚骨,也不可能安然的当个御用文人,为皇帝粉饰太平,锦上添花。离开长安,他的灵魂更加得以飞扬,诗作更是多了一层深邃和灵动。官场上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翰林院士,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个“谪仙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理想也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再看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而被牵连贬官,遭受官场倾轧,被贬。同僚故意打压,一再搬家。居住之处简陋至极,愤而书《陋室铭》,高雅的志趣和高尚的人格倾倒众生。不与统治阶层同流合污,让高洁的人格得以彰显,也在污浊的官场难以生存,一贬再贬,直到柳州。荒凉之地,瘴气虫蛇都没有压制住他文人身上的坚硬的脊梁,他写下了“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屈灵魂。“怀旧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时光蹉跎的失落,才华屈狷的无望,都让诗作增添了几许的倔强和坚定。
        读他们的诗,让我们理解了更多的人生不如意,也读懂了中国文人身上更多的清高。


他们身上至纯至真的人格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永远闪耀着人格的魅力,在芸芸众生之中那样的特立独行,那样的才华横溢,又那样的高洁傲岸……
        还有一个人,他是众多的诗词文章大家心目中真正的大家,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的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的领军人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佼佼者,他如同一颗闪耀的、绚丽的星星,光芒万丈,才华横溢。然而生平事迹却令人无限神伤,他就是苏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无疑都是北宋文坛上一颗最耀眼的明星。然而他却自我解嘲:“问如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三起三落,官场的风风雨雨,人生的诸多不顺,任汝满腹经纶却在现实中碰的粉身碎骨。肉体凡胎,怎能承受如此生命之重?然而,咱们的大词人苏轼硬是让石头开了花,让一地鸡毛的生活变成了诗与美食,流传千古。豁达的人格,乐天的生活态度,纯真的人格力量,都让他的诗文拥有了常人难以启及的高度。是怎样的铮铮铁骨与豁达心境让他的诗作美的绚丽的如同生活磨难中盛开的鲜花。如果说苏轼是天才词人与人间烟火气的完美融合,那么另外几个被贬官的人则是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之间挣扎着的济世救民的楷模。他们是范仲淹、滕子京、欧阳修……论学问、论才干、论人品,当是北宋政坛上首屈一指的人物,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们似乎少了许多文人气质,多了一些济世爱民的思想。他们在朝廷做官,为国为民,毫无私利,在地方为官也能造福百姓。有人说“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的确如此,历史是公正的,时间也是公正的,千百年过去了,那些春风得意、官运亨通的达官显贵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而那些漂泊无依,身世沉浮,苦心为民、宦海浮沉的被贬之人却因诗作、文章而流传千古,他们所给予后世之人的凛冽气概,思想境界是中国人精神财富中最绚丽的一笔。他们的追求与境界如同一个坐标,永远定格着中国人对思想和人格的定位。
        掩卷沉思,时光飞逝,逝者已斯,精神永存。一个个精彩的灵魂在展示着他们的精神魅力。欧阳修与民同乐抒《醉翁亭记》,柳宗元寄情山水著《永州八记》,陆游赋闲在家仍心忧国事著《示儿》,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书《破阵子》,一个个词语在你的心头闪过,“怀才不遇”、“降职贬官”、“左迁”、“罢黜”、“驱逐”、“抑郁”、“忧愤”、“孤寂”、“徘徊”、“愤懑”……就是这样一群人,用他们独特的人生轨迹书写了流传千古的精神佳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与作者构建起精神上的桥梁,达到精神和思想上的共鸣,深度理解文本,并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让这些高贵的精神品质濡养我们的民族,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成为精神贵族,这是我们深度解读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从《中国诗词大会》看开去——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隐忧[J]. 张玲.??时代教育.?2017(12)
2、《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J]. 陈一军.??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