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马洪河
[导读] 小学阶段,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都比较薄弱,同时他们也善于吸收外来事物,思维可塑性较强,小学老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性,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个性人格。而依据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生活化往往能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道德法律观念。

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满族镇中心学校   马洪河  150223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都比较薄弱,同时他们也善于吸收外来事物,思维可塑性较强,小学老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性,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个性人格。而依据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生活化往往能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道德法律观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引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是新型教学技术的创新,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举。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潜移默化的生活化教育使学生得到正确的道德引领,用更加严格的道德和法治规范来约束自己,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意味着教师要重新考量和设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生活场景穿插于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律知识,成为学生道德与法律认知的良性引导者。
        一、再现生活情境,引导核心素养导向的探究体验
        小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经验,多以在生活中对道德问题不敏感。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和再现生活情境,将课堂布置成一个“十字路口”,为学生创设一个体验、实践交通文明礼让行为的环境。同时,教师可以事先联系好一位交警,如果是学生家长最好,如果是学校附近执勤的交警也可让学生在交警叔叔的指挥下陆陆续续走过人行横道,走过十字路口,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自己、同学的行为进行评价,最后请交警来做点评。又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示一些照片或短视频,内容是生活中的危险情形,包括一个男孩爬上了没有护栏的窗台、一个女孩用湿手去拔插头、一个男孩在马路中间玩耍、一个女孩穿拖地长裙乘坐扶梯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或看到过他人有这样的行为。这些图片、短视频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置身情境之中对生活、行为进行反思,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
        二、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融合于生活之中,又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上,它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必须要以实际生活素材为参照,以指导和解决生活问题为根本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并找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德道与法治知识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此可有效地抓住学生学习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周末巧安排》这一课时,教师就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为指导,以“家庭作息时间表”为主题,让学生回顾自己或家人是如何度过周末的,并制成一个简单的周末作息表,并让学生一起来分析,这些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比如一些学生周末12:00才起床,早饭和午饭一块吃,而晚上在11:00后才睡觉,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时间安排,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教师通过这些生活化例子来引导学生在意识形态上,初步形成时间概念,促使学生学会正确安排和利用生活与学习时间,以此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将生活中的不合理的时间安排、不规律的生活和学习行为等现象,以图片、影视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生动的学习环境,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生活作息习惯。
        三、利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导入效果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迅速从课外活动中“收心”,将注意力放在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上。恰当的课堂导入方式还能充分唤起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探索相关问题、分析相关概念等,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打好基础。而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有效达到上述导入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生活小故事等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
        以《父母多爱我》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小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父母之爱,并且唤起小学生对父母的爱,同时还要引导其与父母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课堂导入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比如,教师让小学生想一下父母每天都为自己做些什么,并且让小学生每想到一件事情就写下来,并让其将写的东西读给其他同学听。几乎每个小学生都能想到父母每天为自己准备上学的东西,为自己做饭、洗衣服、陪自己玩等。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等,不仅能够迅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思考父母之爱,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
        结束语
        总之,品德、心理、法治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方面要素,它们通过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充实其内心思想境界,来帮助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学习之中。因此,老师要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并努力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渐渐的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之路。从而真正为学生将来的进步和发展铺垫牢固的基础,为其后续的学习创造优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江洲.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J].问答与导学,2020(01):47.
[2]赖雪红.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14):20-21.
[3]陈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