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谭丽霞
[导读] 我国迫切需要开展行政管理改革,从而更好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探讨了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价值以及影响。

重庆市石柱县供销合作社   谭丽霞

摘要:我国迫切需要开展行政管理改革,从而更好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探讨了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价值以及影响。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改革;影响
        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更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均在政治以及经济方面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就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发展现状来看,也应该积极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来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1.新公共管理思想概述
        1.1新公共管理思想概念分析
        新公共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为了更好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掀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通过变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来更好满足政府行政管理对于社会管理的需求。莱恩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提出了新公共管理思想并基于经济学理论对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准确界定,其认为新公共管理思想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行政管理模式难以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相比传统公共管理思想,新公共管理思想更强调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并建议将经济学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到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提倡采用竞争机制以及共同合同方式来改善政府行政管理绩效[1]。由于新公共管理思想具有良好的实效性,并且更好操作,因此得到了西方国家的青睐。
        1.2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
        整体来说,新公共管理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政府在行政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二是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以市场和人民群众为导向,基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三是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应该采用授权加分权的管理模式,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基层行政单位,提升基层行政单位的自我服务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四是政府行政管理应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成本管理,加强质量管理,从而不断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五是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应该引入竞争机制,让私营部门参与到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打破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垄断地位,通过竞争不断提升政府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六是在行政管理中应该放宽规则,加强考核,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七是让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并且对于表现突出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提拔和政治任命,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
        2.新公共管理对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价值分析
        2.1新公共管理具有良好的实效性
        虽然新公共管理思想是源于西方国家,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行政管理问题的产物,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新公共管理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新公共管理思想影响下,很多西方国家均开展了彻底的公共管理改革,积极促进了国家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2]。客观的说,新公共管理也并非十分完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在行政管理中过度依赖经济学理论,这会给政府行政管理带来很多新的问题,但是整体来说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系统性和普适性是值得肯定的。目前我国尚未完全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随着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各种公共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更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已经被实践证明的先进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2.2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于我国国情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国开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已经全面覆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以经济体制改革最为显著。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必然要建立与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我国必然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些年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开展了大量的创新尝试,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依然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理念滞后、职责不明、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尝试将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引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采用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指导行政管理工作开展,有助于提高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3.新公共管理对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
        3.1转变观念,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企业化
        我国政府传统行政管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行政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下属的各个部委,相对来说地方政府权力薄弱,容易导致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出现政策和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同时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受到细分系统功能复杂性影响,政府部门往往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处理本部门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其他部门工作的协同。此外,我国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岛现象,部分信息难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顺畅流通,进而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的利用价值[3]。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对政府进行企业化管理,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将效益和效率放在首位。具体来说,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中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管理理念,优化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范围,并采取积极措施来有效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因此,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中应用新公共管理思想,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政府职能。
        3.2借鉴企业管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质量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新公共管理强调将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应用于政府行政管理中,显著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比如目标管理方法、成本管理方法以及绩效管理方法等。虽然政府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两者的管理对象以及管理目标均存在明显差异,纯粹的企业管理方法在政府行政管理中难以完全适用。但是政府与企业均作为组织机构,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企业管理方法。比如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借鉴企业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方法、成本管理方法以及绩效管理方法,加大对产出、成本以及绩效的重视程度,有助于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密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
        3.3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服务能力
        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中难以对行政管理部门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力进行有效约束,同时对工作业绩难以进行准确科学考评,容易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较低。为了给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新公共管理认为应该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让更多的个人以及企业参与到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中,特别是在电力、电信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让个人以及企业参与进来之后,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促进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了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并显著提升了行政管理质量。另一方面个人以及企业参与到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之后,会与政府相关行政部门之间展开竞争,促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进行相应的调整,缩减公共服务工作量,加大对公共管理以及公共监督力度,更好解决资源供给不足以及分配不平衡等问题。
        3.4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
        新公共管理对于工作绩效较为重视但是只有在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公共管理绩效水平的提升。近些年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相比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对新公共思想进行借鉴过程中应该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并在执法治国的理念下,将各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了政府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因此,为了有效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考评激励,一方面定期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另一方面将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其薪酬福利待遇以及岗位晋升挂钩,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各项工作开展中能够积极主动承担任务,完成工作。
        4.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新公共管理思想已经被西方国家证明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国在行政管理改革中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基于我国具体国情适度将企业管理的一些方法应用到政府行政管理中,为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促进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典菊.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 现代经济信息,2019(04):102.
[2]黄永涛.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J]. 管理观察,2019(10):89-91.
[3]张海. 基于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效率提升措施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6):201-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