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电影艺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张晨琦 刘坤 张茜彤
[导读] 作为世界公认的著名悬念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电影语言传达人们。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希区柯克的电影生涯,然后主要对希区柯克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研究,接着剖析希区柯克在电影中的隐喻;最后立足当下,评析希区柯克电影给电影行业乃至整个世界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辽宁工业大学 张晨琦 刘坤 张茜彤  121000

【摘要】作为世界公认的著名悬念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电影语言传达人们。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希区柯克的电影生涯,然后主要对希区柯克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研究,接着剖析希区柯克在电影中的隐喻;最后立足当下,评析希区柯克电影给电影行业乃至整个世界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希区柯克; 艺术表现; 哲学观; 影响
        一、希区柯克及其电影概述
        1899年,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出生于英国,他本人在电影拍摄具有很强的天赋。他于1913年开始学习艺术课程,于1919年发表短篇小说《麻醉剂》,并于同年踏入电影行业。1922年担任《皮博迪夫人》导演,正式开始自己的导演生涯,最后在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希其在六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创造出五十多部电影。希区柯克一生都在为电影形式的拓展和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样,希区柯克因为自己的电影作品也取得很多荣誉,曾获得“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爵士封号、美国电影艺术学院终身成就奖等。
        在纵向上来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在希区柯克电影雏形阶段,即在英国执导电影时期,希区柯克先后拍摄了《女人对女人》、《欢乐园》、《房客》等。其中《欢乐园》是希区柯克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凭借此片在英国电影界开始声名鹊起。随后其拍摄的《房客》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29年的《讹诈》使得希区柯克在世界电影范围内获得足够的重视,也使他产生了向好莱坞进军的想法。1935年的电影《三十九级台阶》正式确立了希区柯克的电影风格。
        其次,从20世界40年代开始,希区柯克正式进军好莱坞,一部《蝴蝶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从此希区柯克开始在好莱坞大展身手。同时,他也开始有意识地树立自己的电影风格,不断在电影艺术的道路上进行摸索。1943年的《救生艇》和1948年的《绳索》都是他不断的尝试各种电影拍摄手法的实验之作,虽然影片质量受到质疑,但是无疑为后来他确定自己的电影风格奠定基础。
        最后,经过前面几十年的摸索,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希区柯克的电影艺术终于走向成熟,在电影中大量运用悬念设置,打造了一系列“希氏惊险片”,其中包括《电话谋杀案》、《眩晕》等。尤其是1958年拍摄的《后窗》和1959年拍摄的《西北偏北》,不但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而且都是希区柯克熟练运用悬念设置的经典作品。这20年的时间是希区柯克职业生涯的高峰期,也是“希氏电影”扬名世界的巅峰时期。在60年代以后,希区柯克的电影开始走下坡路,期间拍摄的电影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没有引起轰动。
        二、希区柯克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
        希区柯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悬念大师除了在电影中大量设置悬念情节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利用电影拍摄手法通过屏幕给观众带来冲击效果。
        2.1.希区柯克对实验电影现代影像策略的运用——以《后窗》为例
        2.1.1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运用
        希区柯克的电影之所以能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拍摄的电影具有形式感,而这种形式感主要是希区柯克融合了好莱坞分析性技法和实验电影现代影像策略。希区柯克牢牢把握住这种影响策略对观众心理产生的巨大作用和他们潜意识中的认同。例如在其拍摄的《后窗》中,希区柯克通过运用各种悬念吊足观众的胃口,然后在抽丝剥茧般地还原事实真相。主人公从事记者职业,因病卧床在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他开始偷窥别家来打发时间。然后他发现对面的房客苏氏夫妇吵架后,苏先生多次拿皮箱进出家门。凭着职业素养,主人公认为男主人把女主人残忍杀害并分尸抛尸。苏先生多次出入家门这个情节通过主人公的观察激发了观众了强烈的好奇心。观众既想赶快找出真相,又想让电影中的危险进一步进行延伸。在这样一个矛盾中观众的观影冲动一次又一次地被希区柯克激发出来。所以在这部影片中,虽然没有其他“希氏电影”中那么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悬念的设置留给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当然,悬念的设置如果在电影中偶尔有一处就可以吊足观众胃口,但是希区柯克不同,他的电影中悬念随处可见,有的悬念贯穿于整部电影。通过这种紧紧相扣的悬念设置,观众有了更深的代入感,跟随者镜头内心也跌宕起伏,完全通入电影情节中。这种冲击带来的快感是希区柯克电影能够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2.1.2希区柯克电影中关于犯罪与道德的深刻思考
        《后窗》中主人公对邻居的偷窥是一切剧情的出发点,也是矛盾逐渐显现的基础。希区柯克在电影中运用偷窥这个视角从表面上来看是为了突出电影中的“看”这个关键要素,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为了拷问观众一个道德问题:偷窥是否是道德?当然,希区柯克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变化来间接质问观众,主人公内心面临偷窥是不道德的,但是发现犯罪真相又是自己急切想得到的,这其实也是观影观众的内心写照。希区柯克自己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偷窥的欲望存在于每个人内心中,只不过囿于道德,大多数人不敢偷窥。希区柯克在电影中大胆采用偷窥视角也是他敢于正视自己阴暗面的体现,同时他也希望其他人也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在《后窗》中有这种道德拷问,《精神病患者》、《西北偏北》等其他影片中也有类似的道德问题。
        2.2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精神分析法
        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中除了道德嵌入,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探究。典型的体现就是希区柯克在电影中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影片人物进行剖析,也让对观众进行内心分析。
经典电影《精神病患者》中既有恋母情结,又有偷窥、认同原理。


这些都是精神分析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首先是恋母情结,也叫“俄狄浦斯情结”。主人公诺曼作为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兵法时杀害自己母亲及其情人,后来又经受不住痛苦,又将母亲尸体搬回家中,并与母亲说话。后来诺曼遇到女主玛丽莲,更是使他病情更加严重,也在病发时将其残忍杀害。诺曼的一系列行为与精神状况都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完全吻合。弗洛伊德认为男性一般在幼儿时对母亲产生极大依赖,甚至会因此产生仇父心理。尤其是当男性在成长过程中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必须突破父亲的权威。此时,男性恋母仇父的心理会达到最大化。但是随着男性对外界的接触,会逐渐消减这种心理。但是如果成长环境、幼时经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男性在成年后会产生恋母情结,产生心理问题。希区柯克在一开始就交代了诺曼的这一心理问题。接着开始讲述女主玛丽莲的故事,通过叙事和镜头的运用让观众对玛丽莲产生认同心理,然后突然在此时,诺曼病发将玛丽莲杀害,观众看到此处会更加容易产生内心共鸣,也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具有恋母情结的人造成的危害。通过这种“人在情境中”的拍摄,《精神病患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带来震撼。
        三、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文化思考
        3.1希区柯克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电影作为一种出现100多年的文化产品,其从商品经济上来说无疑是一种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因为电影从剧本写作到拍摄到后续工作的进行直至上映,背后都需要资金进行支持。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已经成为一种工业化。但是与其他商品相比,电影拍摄又具有两点不同。第一,电影制作总体来说是群体性工作,而非个体就可以独自完成。这意味着电影需要人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第二,电影除了商业价值以外,更需要艺术价值的加身。艺术性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如何在一部电影中兼顾商业和艺术价值是很多电影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希区柯克也不例外。
希区柯克首先非常重视电影的商业性,柯林伍德认为娱乐世界和日常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堵滴水不漏的挡壁, 娱乐所产生的情感就在这间不透水的隔室里自行其道。商业价值的重要实现方式又是娱乐性。希区柯克早就熟知电影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的重要性,他也从两个方面努力使得电影能够兼顾两者。一方面,希区柯克大胆运用各种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来增加电影的观赏性,即用艺术性满足商业性。无论是悬念的设置还是道德问题的拷问,抑或是空间隐喻的设立,都是为了抓住观众眼球,同时也为电影拍摄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希区柯克也在通过对自己形象的塑造来增加电影的吸引力。例如,在电影海报中出现自己的身影、在影片中客串小角色、在好莱坞宣传上树立正面的个人形象。通过这种个人吸引力的包装增加影片的影响,争取更多的观众也是希区柯克电影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3.2希区柯克电影背后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中,电影、网络等成为一种工具,文化创作背后有着完善的市场运作体系,文化作品也不再以带给民众价值观的冲击和道德评判为主要目的,转而以增加民众的感官刺激为主要目的。大众文化有其存在基础,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曾说过“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论我们对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即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这段话深刻揭露了人具有追求娱乐的本能,因此,大众文化自产生之初就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也有强烈的娱乐性特征。
        电影是一种文化载体,虽然出现时间比较晚,但是由于它的传播速度快、门槛较低、受众广,正好契合大众文化的传播特点。因此现在已经成为传播大众文化和价值观的主要形式。好莱坞电影也早早就形成了一种商业化体系,其背后就是大众文化在支撑。这也是希区柯克在拍摄电影时不断追求的,即给观众带来足够的娱乐,让电影使人放松、心情愉快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为此,希区柯克不但在电影拍摄时增加戏剧冲突,给观众带来足够的感官刺激,而且他善于把握流行趋势,而且以当时的热点事件或者小说为素材进行创作。此外,在演员的选取上,不惜重金让当红明星出演自己的电影。甚至希区柯克会根据观众的反映及时调整故事情节,顺从观众的喜好。当然,这也受到一些影评家的质疑,认为希区柯克过于注重民众的评价而忽视了电影的流畅性和合理性。整体上来说,希区柯克的电影把握住了大众文化的特征,也因此获得了民众的好评。
        四、结语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导演作为世界知名的电影大师被人熟知的仍然是各种电影悬念的运用,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带给观众足够的感官刺激。但是在这背后更多的是希区柯克对人们的道德质问、对人们心理的准确剖析。同时,他也紧紧把握住大众文化的核心,在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取得平衡。正是因为如此,希区柯克的电影生涯才如此精彩,他也才能成为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琳.影视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
[2]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 (美)Donald·Spoto.天才的阴暗面-紧张大师希区柯克[M].中国电影出版社
[4] 樊卫锋 姜昆 曹雷 何吉.为希区柯克尖叫[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 王心语.希区柯克与悬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6] 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
[7] 章柏青.电影与观众论稿[M].中国电影出版社[17]刘树生.都市影视一
[8]程东岳.震颤的精神世界——希区柯克悬念在电影《蝴蝶梦》中的呈现与欣赏[J].电影评介, 2016(5):44-46.
[9]马晓宇, 张明芳.由电影《蝴蝶梦》看希区柯克的电影悬念[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 24(2):114-117.
[10]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1]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论电影[M].严敏.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杜.1988.
[12]王心语.希区柯克与悬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13] 弗朗素瓦. 特昌弗.希区柯克与特昌弗对话录[M].克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