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东阳雕花家具的艺术特色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胡九胜
[导读] 东阳被称为中国雕工之乡,东阳木雕因地而名,更以其自然的纹理、独特的地域特色、高雅的设计风格受到国内外用户的追捧。本文主要探讨了东阳木雕及民国时期家具的特色,希望继承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东阳市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  胡九胜

摘要:东阳被称为中国雕工之乡,东阳木雕因地而名,更以其自然的纹理、独特的地域特色、高雅的设计风格受到国内外用户的追捧。本文主要探讨了东阳木雕及民国时期家具的特色,希望继承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东阳木雕;民国时期;特色
        东阳木雕初始于我国的唐代,在清代著作《康熙新志》一书中对于东阳木雕有着这样一段记载“唐太和年间,有兄弟二人居于东阳,家宅富丽,秀与比邻。有人称赞曰: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足见东阳木雕的流传久远,且技艺精湛。唐朝名相舒元舆与陆氏大墓当中均被发掘出大量的东阳木雕、木器、木佣等器具,风格独特、器型优美,由此可见我国唐代时期东阳木雕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艺术水平。明代时期我国的室内木制家具有了长足的进步,东阳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木雕之乡。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的东阳木雕工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在木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自身的一席之地,并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东阳木雕概述
        东阳木雕的风格属于自然、清雅的设计风格,既保留了木材本身的天然纹理,更是选用浅漆来体现东阳木雕的自然之美,故而也被人们称赞为“清水木雕”。东阳木雕起源于浙江地区,与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其雕工手法精湛,擅长平面浮雕和镂雕的技法,其中浮雕以多层次浮雕著称,并且浮雕本身又注重散点透视、线面结合、构图饱满等特性,为东阳木雕的装饰风格竖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也被誉为中国第一木雕。东阳木雕的选材风格有着自身的特点,题材包罗万象。常见的有包含故事性的神话题材、历史故事、佛教信仰等,还有包含风俗习惯的美好寓意的雕刻,如人物形象、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东阳也出现了木版年画等纳福迎喜的木雕作品,当地百姓对此类作品也是甚为喜欢。
        2.东阳木雕纹样的特征
        东阳木雕的纹饰主要分为平面的浮雕纹饰和立体的透雕纹饰两种,其中平面纹饰多以二维的图案为主,例如:平雕、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而立体雕为多层透雕、镂空双面雕、锯空雕等等。其中平面雕刻在东阳木雕中占整体比例的九成,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雕刻技法之一。浅浮雕雕刻的深度一般在5mm左右,图案清晰、纹饰优美,图案的大小比例协调,虽为平面但是立体感十足,浅浮雕与薄浮雕雕刻手法和图案大体相同,但是由于深度与层次感的要求,其雕刻的深度大于5mm小于18mm。由于雕刻深度较深,立体感极强,因此浅浮雕的雕刻难度与价格,以及对于用料的要求都远高于薄浮雕,适用于名贵家具。立体雕刻与前两者不同,多用于家具部件,圆雕与透雕的工艺适用于扶手、靠背、腿足等部分,两种雕刻方式相结合为花鸟、人物、动物、植物等装饰纹样,造型丰富灵动、视觉对比强烈,给人更直观的感受。



        3.民国时期东阳雕花家具的艺术特色
        3.1明代到民国时期的“雕花体”
        明代,雕花从“小木”中细分独立为匠作,这是东阳木雕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技艺进步迅速,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雕花体”。雕花体从古老体进化提升而来,由粗到细,由简到繁,嘉庆、道光年间达到艺术高峰。在构图方式上,有了前后大层次的划分,注重疏密对比。雕刻题材丰富,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透空雕、贴片雕等技法全面应用到建筑雕饰上。雕花体图像刻画重视神韵而不太讲究结构比例的准确性,头大体肥而腿短,形象饱满厚实,用刀圆润流畅,擅长“以线立骨”,五官和衣折裙摆多用简练准确的斜切线条刻画,肢体语言夸张动感,神韵皆备。当时的雕花匠文化水平低,题材和人物形象多出自民间口头文学和“草根班”戏曲舞台,由此决定了其传神“意象”的艺术特征。
1949年,古建筑雕饰断代,雕花体失去主要舞台。20世纪60年代“十里红”家具彻底衰落,雕花体随之断代。
        3.2清末到民国时代的“画工体”
        画工体的出现是清末民初特定社会背景的产物:一是雕花体满地施雕、精细繁复之路越走越窄,艺人们开始尝试新的突破;二是出口雕刻家具和陈设欣赏品大多用于近距离欣赏,这就要求作品层次丰富透通,图像细腻准确,耐得细看。三是大批艺人涌向城市,广泛地接触到中西文化,生产方式从个体行雕改为工厂化生产,图稿设计与雕刻逐步分离并集中到少数能雕会画的高手身上,出现了郭金局、杜云松师徒为领军人物的革新派群体。
        画工体以画谱为范本,将中国书画的构图经营、透视关系处理乃至落款等技法应用到东阳木雕之中,通过前后叠压、高远透视和逐层保留平面等技巧的层次分割,使得前后层次更加丰富细腻。人物雕刻由雕花体的稚拙意象向写实具象进化。如人物头和身高比例,明代人物大约1:4,清中期为1:5到1:6左右,清晚期逐渐拉伸到1:6、1:7,到了清末,模仿吴友如画宝、点石斋画报等国画人物的瘦长高挑,拉伸到1:8甚至1:9。但画工体过分模仿画谱,刻意追求国画笔意神韵,要求艺人有较高的绘画功底,曲高和寡,没能成为平民化的主流艺术。
画工体兴衰时间只有半个多世纪,但对东阳木雕的转型意义重大。
        结语
      东阳木雕纹样构思圆合,风貌完整,形式布局考究,极大丰富了新时代设计风格中的视觉语言。每个纹样都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显示出艺术匠人的独特视觉审美,它给人们增加了无穷的韵味,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东阳木雕的未来发展方向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全新的生活方式当中,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许元. 国家非遗东阳木雕文化的教育传承及路径[J].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1):47-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