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下的“柔和”——以鲁迅散文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朱左盟
[导读] 鲁迅的写作一向被看作是极具攻击性的,这与他是非分明的性格有关,生活那样嘈杂纷繁的社会中,他需要比别人更清醒,借文字来针砭时事,唤醒麻木的国民性。然而,鲁迅的散文却为我们呈现出了他鲜有的另一面:对美好事物的真诚赞美、对故人旧事的感人怀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上海市医药学校   朱左盟 

[摘要]鲁迅的写作一向被看作是极具攻击性的,这与他是非分明的性格有关,生活那样嘈杂纷繁的社会中他需要比别人更清醒,借文字来针砭时事,唤醒麻木的国民性。然而,鲁迅的散文却为我们呈现出了他鲜有的另一面:对美好事物的真诚赞美、对故人旧事的感人怀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这些丰富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作品的意义。
[关键字]柔和;鲁迅;散文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我们对他的既定印象往往是冷漠、难以接近的他的写作风格极具讽刺性和攻击性,作品内容大多是抨击黑暗社会,揭露卑劣的人情世态。可是我们在关注鲁迅横眉冷对社会黑暗的同时,也要看到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柔和”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散文中。
        一、对美好事物的真诚赞美
        鲁迅生活在黑暗的社会里,时不时遭受到各方面的攻击和威胁,内心充满着愤慨、失望甚至是空虚,可是他还是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并通过描写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呈现出来,作为语言大师,鲁迅能够通过准确、生动的笔法将美的景色表现出来。《雪》被有些学者认为是“绝好的眷念故乡,回忆儿时的抒情小品文” [1],鲁迅以灵动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明艳美丽、生趣盎然的江南雪景:“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2]除了对雪的描写,鲁迅也描绘了孩子们在雪中玩耍的场景,倾注了其无限向往的深情,他将生活中难得的欢乐与鲜有的抒情通过《雪》呈现出来。《好的故事》是美丽、优雅、有趣的,文中所描写的风景很明显是取自江南水乡,“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这是鲁迅通过精心构思描绘的美妙绝伦的倒影,是虚幻的理想生活图景,“等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头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从美好的理想境界之中一下子被拉回到黑暗的现实生活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作是鲁迅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最佳诠释,是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他憎恶那个‘昏沉的夜’一般的社会现实,强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这种寂寞而炙热的心境,就这样形象而巧妙地织进了这篇《好的故事》。” [3]61 《秋夜》是作者将自己在深夜的后园里所见到的景象与内在的情感交织而成的艺术作品,“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的枣树、瑟缩着却仍在做美梦的小粉红花以及莽撞地做出了无谓牺牲的苍翠的小青虫等,鲁迅注重的不是他们本身的自然美,而是通过赞美自然事物来表现人的精神,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二、对故人旧事的感人怀念
        虽然敌人众多,鲁迅也结识了一批挚友,他常常撰文回忆与友人之间真诚的友谊,在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犀利的讥讽,而是极其生动地叙述了与朋友之间的点点滴滴。《忆刘半农君》彰显了鲁迅是非分明的性格,鲁迅和刘半农是五四时期并肩战斗的老朋友,他对于早期刘半农的印象:活泼、勇敢、富有革命精神,为人亦很坦诚,鲁迅对他是颇有好感的,虽然有人批评他浅,可是鲁迅为其辩驳:半农的浅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后期的刘半农据了要津,不断做打油诗,弄烂古文,思想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为革命战斗,而是做一些保守、无聊的事情,这使鲁迅感到惋惜,与其关系也渐渐疏远起来。但鲁迅并没有因此就对其进行诋毁,言语间仍旧只有怀念。《范爱农》描写的是一个耿直、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时结识的,最初因为对鲁迅有些误会,所以总是反对鲁迅的言行,后来他们在家乡重逢,因为有着相似的境遇,他们俩经常坐在一起饮酒畅谈,排遣心中的不快。鲁迅后来北上任职,范爱农仍是处处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最终因酒后失足溺水而死。文中对范爱农精神境界的描写是非常动人的,让人为其不幸而感叹。《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一一叙述了他和白莽、柔石等人交往的经历,在他的笔下,这些青年是可爱的,文中虽然没有太过悲伤的文字,但是却很能撞击人们的心灵,他笔下的白莽是正直、可爱的,因为被捕入狱,东西全被没收,所以他曾在夏天穿着一件厚棉袍来找鲁迅。对于柔石,鲁迅觉得他很是单纯和迂,他对于鲁迅所谈到的人会怎样骗人、怎样的卖友,总是抗议道:“会这样么?——不止于此罢?……” “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这样的描写生动、诙谐,寥寥数笔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生动地勾勒出柔石醇厚、善良、朴实的性格。《我的第一个师父》中鲁迅热情地赞扬了他的第一个师父——一个叛逆和尚的勇敢和可爱。在鲁迅的笔下,龙师父已经“超凡脱俗”了,他破坏了成规,追求人的正常生活,他讨老婆、有孩子,跑到戏台上敲锣,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摆脱了和尚只能念经拜忏的禁锢。鲁迅因儿时被舍在寺院里,所以他以自身所见所闻,真实地描绘出和尚们因为戒律的禁锢而产生的痛苦,所以他十分赞赏龙师父敢于冲破世俗的性格,从异于常人的角度来发现不一样的美。
        三、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在创作《朝花夕拾》之前,鲁迅在《华盖集·题记》中说过:“……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这时的鲁迅情绪比较复杂,“在那个沙漠般的沉闷枯燥的时代里,鲁迅要与种种卑劣的‘正人君子’、政客走狗们反复论战,他委实是感到沉重和痛苦的。只是出于对黑暗社会和反动势力的激愤,出于排击旧物、催促新生的革命责任感,他才执着地运用杂文这一武器,坚持韧性的战斗。” [4]151他需要宣泄心中的情感,所以他在记忆中寻找昔日的童年时光,将孩提时代的人和事叙写出来,温暖寂寞、空虚的心灵。因为《社戏》里对于乡土人情的精心构思,鲁迅被称为卓越的风俗画家,文章主要写的是“我”来到外祖母家,那里的村民都非常好客,“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所以因为我的到来,村里的孩子“都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文章着重描写我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以及回来的路上所发生的趣事,不仅勾勒出了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更描写了孩子们之间的真诚友谊和善良的品格。这篇回忆性的散文虽然写的都是一些琐事,可是却极具净化人心的力量,让鲁迅暂时抛开了庸俗的都市风习,沉浸在儿时愉快的场景中。《五猖会》描写的是迎神赛会的热闹场景,文章是以儿童的口吻进行描述,洋溢着难得的轻松的氛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欢呼雀跃的心情,美中不足的就是父亲在“我”去之前要背《鉴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篇,文章的节奏是活泼、明快的,鲁迅从后院一直写到读书的地方,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相生,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云雀、黄蜂等自然事物在鲁迅的笔下是那么的惹人喜爱,就连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气息也是令人陶醉的。


写这篇文章时,鲁迅身在厦门,因为无人可谈的寂寞,他便沉到回忆里去体会久违的快乐,同时也表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鲁迅这类回忆性的散文里所描写的人和事浸透着他对童年时代的爱憎感情,都是通过儿童的浓烈的兴趣和爱好来体现了它们美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不是当年深深地激动过自己的心弦的事物,是不可能在他四十多岁时还仍然保持着那么深刻、清晰的印象。” [4]157
        四、“柔和”的原因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会表现出柔和的一面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我觉得其中主要的有三点:
        (一)婚姻爱情的影响。
        曾经有人说鲁迅“第一个,冷静,第二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鲁迅并不为然;他说:“我自己觉得并无如此‘冷静’”。[2]鲁迅表面上虽然很冷静、沉着,可是他的内心情感却十分强烈,他时刻都在努力克制自己激情喷发的冲动。鲁迅26岁那年与朱安结婚,对他来说可能就此成为旧式婚姻的受害者,有生之年也不配拥有爱情,《随感录四十》里记录了他当时对爱情的看法:“爱情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除此之外,他也写了一首诗歌《爱之神》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这首诗歌吐露出了找不到真爱的困苦,直到1925年,许广平走进了鲁迅的生活,才让他真正感受到了爱情的滋味。“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2]《两地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鲁迅,记录了鲁迅处于恋爱时最真实的状态,虽然书里“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所讲的又不外乎学校的风潮,本身情况,饭菜好坏,天气阴晴……” [2],正是这些平日琐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感性的鲁迅:卸下了厚重的盔甲,放下了尖锐的利刃,带着温柔的目光,在洁白的纸上向心爱的人慢慢倾诉内心的情感和遭遇。鲁迅平日里对人、对事保持着一贯的激烈,甚至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2]可是在给许广平的信里他反省自己有时说得太过,实际上或者且正与所说的相反。只有在最亲近的人面前,鲁迅才会放下防备,暴露自己的软弱柔和的一面。
        (二)儿童观念的影响。
        鲁迅曾经总结过:“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2]《上海的儿童》)所以鲁迅非常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他尊重儿童独立的人格,重视其兴趣爱好,重视对其进行合理的教育,在《随感录·四十》中,他更是大声疾呼:“可是东方发白,人类向个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是‘人之子’。”鲁迅认为应该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对于儿童要给予理解、指导和解放。《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阐释了他的儿童观念:“……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在对待儿童教育上,鲁迅很反感中国画本中那些带着横暴冥顽的气味,甚而是带着流氓模样的过度的恶作剧的顽童,所以他积极翻译国外的优秀的著作如:《小约翰》、《表》等,希望为中国儿童健康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除了关注儿童的教育,鲁迅也给予儿童足够的尊重和关心,柳亚子先生曾这样评价鲁迅:“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不但他喊出‘救救孩子’的口号,要给中华民族下一代奠定不拔的基础。就是他对于他的爱子海婴先生的态度,也是值得敬佩的。” [5]
 (三)拥有年轻的心灵。
        鲁迅的一生都是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来经营自己的创作和生活,他18岁时放弃科举之路,来到南京求学,留学日本时率先剪掉辫子,之后加入光复会,积极帮助革命党人,对革命充满着热情,后来当他察觉自己的学识不足以用来振兴民族时,他毅然弃医从文,希望用文艺来解救中国,回国之后,他积极投入到辛亥革命当中,参加活动,始终与学生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等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希望能唤醒麻木的国民。因为有着一颗年轻的心,所以他始终同青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青年寄予无限的期望,鲁迅对青年是持宽容、鼓励的态度的,他认为:“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 [2]185“师生之间,有地位、有学问的年长者与无名的,正在求学中的年幼者之间,依然‘若朋友然’,这始终是鲁迅心目中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6]230鲁迅对于青年是有求必应,他帮助过很多处于困境中的青年,扶持他们写出更好的文章,当有青年朋友牺牲后,他会撰文专门回忆他们之间的友谊,所以鲁迅去世后,许多接受过他帮助或指导的青年纷纷撰文来回忆悼念这位伟大的恩师。巴金曾回忆道:“我想到鲁迅先生,就好像看见他那张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我跟他也只见过十多面。我没有看见先生板起脸的时候,也没有看见先生挺起胸膛的时候。我倒听见过他的爽朗的笑声。” [7]100 由此可见,鲁迅对于青年朋友是温和的,冷酷的一面只留给敌人。
        鲁迅的散文是抒情的,语言极其优美,多是表达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野草》是将浓郁的抒情诗意与深警的哲理思想紧密结合,通过个别的形象和情景,来抒写自己热烈而又深沉的诗情,给现实情怀披上了梦境的面纱。《朝花夕拾》是鲁迅对自己过去的生活道路作比较系统的回顾,“在平静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在简洁洗练的文笔中有深长的韵味;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4]170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他的散文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
参考文献
[1]卫俊秀.鲁迅《野草》研究.
[2]鲁迅.书信·330618·致曹聚仁. 鲁迅全集[M]. (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两地书·一五.鲁迅全集[M].第11卷.
[3]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王瑶.论《朝花夕拾》.鲁迅作品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胡希明.柳亚子与鲁迅.
[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7]巴金 冯至 黄源等.鲁迅先生与《译文》.鲁迅回忆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