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平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湛江吴川供电局 524500
摘要:为了使智能配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本文对智能配电网的故障处理自动化技术进行了探讨,先分析了智能配电网所具有的功能,然后对智能配电网中常见的故障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的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故障处理,自动化技术
1智能配电网具有的功能
智能配电网具有以下几点功能:
(1)更高的安全性。该技术的应用使得电网对自然灾害适应性极强。
(2)自动诊断故障。智能电网本身具备很多功能,例如可以时刻处于在线工作状态、及时预防以及分析突发状况、自身评价其安全性,还有安全监测系统、安全警报系统以及避免故障的调控能力,出现故障时可自身发生反应,立即诊断发生故障的原因,将故障和整个电网系统分开,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减少停止运行的时间,避免造成大量损失。
(3)提高电能质量。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4)为改变传统电网接入点和分布式电源容量的被动式、刚性限制,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足够的上网电量,在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节约整体投资。
(5)配电网、设备的可视化管理。对电网数据、运行设备的相关数据、电能质量和故障电源实时数据采集,改变非可视化管理的现状。
(6)可持续性。即使智能电网的整个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仍可以为用户不断地提供生活用电。
2智能配电网相关故障处理技术
2.1分布式智能控制技术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绝大部分配电网广泛应用集中型故障自愈控制方法,是基于每个配电终端和子站/主站两者之间的重要通信的角度出发。配电网调度主站根据配电终端故障数据与配电网实际的运行状态展开故障评估,精准定位故障位置,建立故障隔离区间与故障恢复措施,最终利用远程遥控的功能执行处理措施,进而发挥故障的自动隔离与非故障范围的恢复供电作用。但是,该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过分依赖通信通道与主站,从实现自动控制的角度上分析,可靠性十分有限。
随着配电网技术的变革,主站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交互功能将产生大量信息。这种情况下仍然只有主站负责判断与决策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无法快速切除故障。另外,分布式故障自愈控制模式作为智能配电网建立在广域与区域保护的角度上的一种就地控制方式,简单来说是一种有信道的就地控制方式。该控制模式往往不涉及配电网自动化主站与子站的控制,只需要采用配电网智能终端相互通信模式,就可以实现重构转供、及时故障隔离。该项模式的原理体现在:当配电网中的馈线出现永久性故障时,馈线配电终端与距离最近的配电终端进行通信,将故障检测信息进行互换、比较后,按照采集到的电流、电压等电气量实施故障判断与定位程序。在成功完成故障定位工作后,再利用配电终端和变电站出口断路器的保护作用进行配合,重点针对故障点的边界位置为断路器或者负荷开关等装置实现区分,降低上游非故障范围的用户就故障问题需要启动停电模式的几率,再使用远程遥控进行故障隔离,同时充分利用自动重合闸为下游非故障停电范围恢复正常供电。
通常情况下,分布式故障自愈控制模式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区域控制。它基于一个或二个以上环网区分为一个区域单位。使用区域控制器实现和区域范围内的每一个不同类型的终端展开通信,在采集到终端故障信息的同时快速做出处理。智能配电网的分布式控制技术从对等通信模式的角度上出发,通过利用距离最近的配电终端采用信息交互的模式实现故障自动处理功能,而且故障处理相对快捷且灵活,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面对配电网复杂结构及拓扑的变化方面无法很好的适应。但是,普通集中型故障自愈控制模式是通过主站与配电终端双向通信推动信息统一采集与控制功能的效果,可以同时兼容网络拓扑结构相对复杂的配电网。因此,在智能配电网故障处理自动化技术中,应当合理综合利用这两种优缺点互补的控制模式。智能配电网故障处理自动化自愈技术的控制范围,如图1所示。
.png)
2.2网络式保护技术
传统的配电系统电流保护的实质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保护,它只检测流过所监测开关的电流而决定保护的动作与否及动作延时,而不关心相邻开关的保护动作情况。这是造成相邻保护相互配合困难的主要原因。如果把保护监测的范围由一个点扩大到相联开关甚至串联的一组开关,则上下级保护的配合可以理解为保护的内部协调。变电站内部的母线差动保护、变压器差动保护、高压系统的导引线保护、高频保护等为了实现保护的协调,就是将不同地点(线路两侧、变压器高低压两侧或三侧、母线的进出线等)处的电流送到一个检测中心进行比较和判别,从而实现区内或区外故障的判别。但如果将其原理应用到配电线路上则将造成配电保护的复杂性和成本高昂而失去实用意义。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借助网络通信实现保护之间的协调成为可能。此时不同地点的模拟量在当地检测完成后,只是将检测结果的数据信息、保护判别结果的状态信息、开关状态信息等通过网络供不同保护共享,使不同地点的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和配合,从而实现保护的快速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2.3故障点自动定位技术
目前,在智能配电网主站控制系统内部的通信交换机的软件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信息展开自动评估与传输工作,促进故障区域的定位与查询工作的时效性。即时通信对自动定位功能的实现意义重大,是决定自动定位功能能否正常工作的核心标准。该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体现在数字识别技术上,全部采集器和指示器都具备自身唯一四字节的精准地址,为主站计算机及时分析出故障地址提供了硬性条件。目前,只需要将指示器的过流情况作为故障判定的基本根据。这种情况下,一旦变电站出口发生跳闸现象,可以直接通过主站的相关设置判断故障的所在区域。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自动化判断功能对整个电网系统展开拓扑分析,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准确的故障定位,进而选择最科学的故障处理技术及相关方法。配电网故障自动定位技术的结构,如图2所示。
3结束语
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配电网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与生活效率,加大智能配电网故障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不但可以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也是促进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配电网自动化既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崔俊.智能配电网自动化应用实践的探讨[J].自动化应用,2017,11(12):73-74.
[2]黄晓明,凌万水,吴栋萁,等.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配电自动化实用化运维指标研[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7,45(24):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