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27期   作者:郑玮
[导读] 目前,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是落实各项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制度保障和依据
        郑玮
        沂源经济开发区国土资源局, 山东 淄博 256102
        摘要:目前,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是落实各项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制度保障和依据。本文分析了该项工作面临的问题,介绍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原则、业务流程、技术架构和主要功能等内容。该系统实现了部、省、市、县4级考核数据在线直报和高效管理,简化了考核工作程序,规范了考核成果管理,提升了考核工作效率,为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长效监督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我国;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制度;发展与完善
引言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耕地不能“非农化”、粮田不能“非粮化”,要保中华民族的铁饭碗。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全国人民关注,耕地保护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重要性
我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已基本形成,面对仍然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提高耕地监测与监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的耕地保护迫切需要转变工作方式和监管思路,探索耕地保护监测与监管体系建设,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撑。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是落实各项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制度保障和依据。目前,考核工作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1)信息化程度不高。省级部门向部级考核部门报送大量的纸质考核材料,对档案存放空间有一定要求。大量的纸质材料不利于快速查找有效信息,为综合评价工作带来不便。(2)数据汇总与分析效率较低。传统考核方式报送的数据和表格常常存在不规范、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导致考核部门数据汇总与分析效率较低。(3)无法满足耕地保护长效监督管理需要。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对历年耕地保护效果进行跟踪监测,不能准确分析考核指标得分率和失分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信息系统(以下简称考核系统)有助于满足部、省、市、县4级管理部门的需求,解决考核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耕地保护监督管理水平,简化和规范考核工作,提升考核工作效率,实现耕地保护工作从传统的“被动发现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转变,从“年度考核”向“日常监督”转变。
        2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
耕地保护工作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各省均已出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并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人民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耕地保护监管力度,耕地保护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例如:江苏省建成“慧眼守土”综合动态智能监管体系,有效消除了监管盲区;福建省开展试点推广违法用地群众举报手机应用程序(APP),进一步拓宽了违法线索来源,提升了执法监察效能。推动耕地激励性保护,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例如:广东省自2012年起,省级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对全省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经济补偿;浙江省省级财政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给予每年每亩30元补助资金,并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和违法用地情况相挂钩。探索耕地保护基层治理机制,激发耕地保护内生动力。例如:山东省多地探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监督“田长制”,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总田长”,每个图斑都配备对应一名“田长”,使得保护责任全覆盖。


        3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践对策
        3.1严格控制占用耕地问题
在耕地保护过程中,应根据耕地保护所涉及的相关事项,加强耕地保护力度,依据相关的政策方针,严格的控制占用的耕地问题,进而抵制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达到耕地有效性保护。首先,在耕地保护中,根据耕地保护实际情况,加强对耕地开垦费用事项以及有偿使用费等的严格监管,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达到“占优补优”,从而达到耕地质量和数量不减少。其次,在耕地保护中,重视农田耕地的保护,将对农田耕地保护作为建设、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即在建设过程中,不得运用农田耕地作为建设物选址地。再次,在耕地保护中,对现有的耕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现有耕地的节约型运用模式,对耕地进行针对性地保护。同时,提升耕地的运用成效,对于一些乱建的现象,应合理的管控,并且对违法建筑行为进行依法处理,以此警醒他人。总之,在耕地保护中,只有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问题,才能够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3.2做好农田的管理工作
在耕地保护中,农田的耕地保护是重点。做好农田的耕地保护,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农田的耕地保护以及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准确的对农田管理进行定位,做到农田耕地管理的针对性。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政策,经过调整、规划与完善农田,能够规范农田耕地的保护事项与范围,使各地的农田进行有效性保护。例如:地方政府根据村落发展模式,整合村落土地资源,明确土地具体使用模式,包含农田耕地运用、建筑耕地运用等等事项,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耕地的合理性、有效性保护。其次,在农田耕地的管理过程中,管理方式的实施,应做到与时俱进,将科技技术融入到其中,推进农田耕地信息化管理模式。例如: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对农田耕地的动态监督管理,提升监督管理成效,进而实现耕地保护有效性。因此,在农田管理工作中,重视耕地保护信息化进程,以科学性、现代性的管理工作模式,提升农田管理工作的成效。最后,在农田的耕地管理工作中,应明确责任。例如:在农田的耕地管理过程中,将耕地保护以及耕地管理事项落实到每一名工作人员工作体制中,并且明确其对耕地保护范围,做到一级管一级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的形成,将责任制落地到个体工作层面中,进而提升耕地保护力度以及耕地管理力度,以农田耕地的保护,提升我国粮食生产量。
        3.3加强耕地保护质量
在耕地保护过程中,加强耕地保护质量,提升耕地保护成效是关键。在加强耕地保护质量的过程中,首先,引入休养生息的保护理念,以该耕地保护方法,不仅能够实现耕地资源的良好保护模式,也能够发挥农业生产力度,实现农业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值的增强。因此,在耕地保护中,重视休养生息的保护理念融入,以此理念,减少对耕地的过分运用于使用,实现耕地的自我调整效能,提升农业生产用地成效,并发挥农田耕地的生产能力,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其次,在耕地保护中,运用质量与评价的思维理念,结合耕地用地的实际情况,引入生物、农艺的耕地手段,提升耕地保护力度,建设肥料等化合物对耕地的污染与影响,进而提升耕地保护的实效性。
        结语
应用实践表明,考核系统解决了传统考核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数据汇总分析效率低和无法满足耕地保护长效监督管理等问题,提高了考核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升了数据分析和耕地保护长效监督管理水平,更好地支撑和服务责任目标考核工作。同时,与自然资源“一张图”有效衔接,实现考核数据互联互通,通过整合年度变更调查遥感监测、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永久基本农田核实、补充耕地核查等日常监测数据,及时发现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实现日常动态监测,提升耕地保护监测与监管能力。下一步,耕地保护监管机制将得到完善,进一步实现耕地保护监测与监管成果和责任目标考核挂钩,发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考核结果应用。
        参考文献
[1]邸延顺,孙嘉利.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化农业,2020(10):53-56.
[2].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J].浙江国土资源,2020(0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