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27期   作者:翁爱梅
[导读] 为了提高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本文主要从经济新常态的视角入手
        翁爱梅
        金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江苏 金湖 211600

        摘 要:为了提高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本文主要从经济新常态的视角入手,对人力资源工作方法,以及社会保障落实对策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经济新常态,分析了其特征。其次,从经济发展、管理效果等方向,探讨了做好上述工作的意义。最后,重点分析了工作中的问题,并思考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策略
        一、 引言
        人力资源工作,以及社会保障工作,均为针对人民所落实的工作,目的在于保证社会能够稳定发展,保证GDP顺利、持续、稳定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居民对于上述两项工作,在质量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予以解决。因此,有必要对两项工作的方式,以及相关对策,进行思考与研究。
        二、 经济新常态
        所谓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国家以及政府所提出的一项理念,指的是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经济结构对称发展的一种理念。根据上述理念的要求,国家应加强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引导,要对重点进行调整,以及优化。在原有的形势下,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强调保证GDP迅速提升,上述模式,在以往的国内环境下,具有适用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目前,我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一定改变,原有的模式,已不再适用。国家以及政府,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并对原有的模式进行了调整,做出了改变,经济新常态由此产生。
        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意义
        (一)促进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速度平缓、稳定,且呈上升趋势的环境下,社会各部门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才必须具备全面能力,方可满足需求。因此,从就业方面分析,做好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升人才素质,以及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两者应从供应、需求两方面出发,保持统一与协调,如此方可使人才能够真正走进工作岗位,避免出现闲散劳动力,并保证社会各部门的软实力,能够真正增强。保证大部分人就业,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但受到个人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一部分人员,通常难以获得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必须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使失业人员,能够获得正常生活的条件,从而避免出现社会负面事件与新闻,确保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内部安全。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善管理效果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企业软实力提升的支撑。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来源于社会,而国家需通过教育等手段,对人才进行培养。在上述体系之中,各个层次环环相扣。国家所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理念,需要人才的支持,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成长同样如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保证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以及不同类型的人,能够真正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对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做好改项工作,同样能够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使其能够主动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总而言之,企业与人才之间,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关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是否稳定,取决于人民生活是否安定、富足。居民的基本生活,是否能够满足,同样是影响社会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经济新常态下,坚持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利于减少社会闲散人员的数量,能够使人才,真正在岗位中工作,并获得薪资,从而获得物质基础,保障基本生活。在居民生活满足的状况下,社会也将更加稳定。社会保障工作,需要针对无法就业的人员而进行。国家需要利用一定的资金,保障其基本生活。这对社会稳定性的提高,同样较为有利。


        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现状
        (一)管理水平低
        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工作中显著存在。而上述问题,则会导致人才无法得到认可,会导致其能力,无法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导致人无法尽其用。长此以往,企业的人才会逐渐流失,企业的成长,也会受到阻碍。从国家的角度分析,上述状况,如在企业中普遍发生,GDP的稳定增长,则无法实现,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也将难以形成。管理水平低,在社会保障工作的落实过程中,也有所存在。上述问题,会导致部分无法就业的人员,或曾经就业但已经失业的人员,无法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从而滋生不稳定因素,严重阻碍经济增长。
        (二)剩余劳动力多
        近年来,技术水平的提升,似的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有的部分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完成基本工作。但在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后,劳动力被解放。一部分人员,缺乏新技术,未掌握新知识,极容易被社会所淘汰。上述状况持续进行,属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也会导致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长以及扩大。国家需重视这一问题,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同时,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剩余劳动力的去向得到确定。
        (三)人才供需矛盾
        人才的供应,应保证与需求相互匹配,方可避免出现劳动力过多,或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当前,国家在落实扩大招生举措后,各个高校均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空间,人才数量增加,供应量提升。但部分企业,对人才需求量不高。两者之间的矛盾,会导致部分人才难以就业,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对策
        (一)纠正认知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下,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关系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其中最流行的是商业关系。通过在开展业务时在私人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一个人可以为企业工作并通过就业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通过奖励员工,公司可以履行业务职能并获得经济利益。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转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轻视或忽视心理,正确看待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事业单位发展内动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企事业单位运营发展核心范畴之内,适当的增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资金技术以及人员投入,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要氛围,促使其他部门或人员主动配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创新模式
        企事业单位应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管理诉求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与管理目标,在继承以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创新灵活性与科学现代性,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办公设备等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使用频率与使用效果,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升级完善。
        (三)人力支持
        企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相关人员的招聘晋升以及培训考核机制,尽量招聘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校大学生,除了笔试与面试环节外,还可以适当的增加实践测试环节,从而招聘更多具有真才实干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的发展,对速度的追求已经属于次要目标,保证可持续性、稳定性,则成为了主要目标。在目标改变的影响下,针对人民群众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定,以及部分工作方法,也需要予以调整。人力资源工作,以及社会保障工作,便属于需要调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丽.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