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调研——以信阳市淮滨县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27期   作者:张玉博
[导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作为第一竞争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积极推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
        张玉博
        淮滨县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河南信阳 464400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作为第一竞争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积极推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以信阳市淮滨县为例,通过创新基本情况、创新环境、人才建设和创新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质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县域;科技创新;调研;问题;对策
1引言
        在经济建设现代化的背景下,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对县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调研是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形成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2,3];科技创新能力调研作为带动全国县域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能够促进区域改造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4,5]。因此,以信阳市淮滨县为例,通过创新基本情况、创新环境、人才建设和创新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质的对策措施,积极推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县域创新基本情况
        近年来,淮滨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临港强县”为主线,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科技惠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强势推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科技创新引导计划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等。
3创新环境、人才建设和创新产业发展情况
3.1创新环境发展情况
        淮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对工农商不同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分别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监督实施完成相关工作,负责指挥、协调全县的科技和科技创新工作;把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部门和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使各级各部门在科技创新中有目标、有动力、有压力、有责任。除此之外,为加快推进“淮滨福地 临港强县”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打造企业健康成长氛围,亲清政商关系,为企业纾困解难。在财政资金引导和政府奖励扶持政策激励下,全县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项目支持,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创业投入机制。目前,淮滨县有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信阳市重点实验室,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建成省级星创天地3个、市级2个;建成省级创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由于加强了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全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2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情况
        人才是创新驱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关键。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在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以实施“三区”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计划为抓手,围绕苗木花卉、精细化工、水产、畜禽等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全国各地优秀科技人员来我县提供 “一对一”技术攻关、研发、培训等精准科技服务活动。2015至今通过科技人员与企业自主对接的方式,先后引进全国各地优秀科技人才来我县提供“一对一”、“一帮一”的技术服务活动,实现了技术需求与人才的有效对接。针对我县科研机构少、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基础力量薄弱等现状,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科技合作,鼓励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产学研合作。重点围绕高效环保循环农业、化纺纺织、智能服装等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院校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引进技术和人才,开展各种科技服务活动。

先后从县农、林、水等部门选派多名科技特派员,覆盖全县97个贫困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为全县脱贫攻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3.3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近三年来,淮滨县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1项,现有县级科研院所1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8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1个,土肥站、植保站、种子技术服务站等服务站以及各类农业技术服务部507家;有种植、养殖、植保等各类专业技术合作社1575家,农村实用人才2890人;全县拥有弱筋小麦、杂交水稻、优质玉米、等科技示范基地8处,村级技术服务点289个,科技示范乡镇10个,科技示范村24个;全县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2项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市科技成果进步奖二等奖;先后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郑州轻工学院等院校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有力提升了全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全县粮油、林果、畜牧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每年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20余项,在全县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实施商标战略,涌现出乌龙、艾丝梦、中仓等商标,形成了品牌优势,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支柱产业发展强劲,支撑效果明显,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4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匮乏,全县科技人员总量不足,部分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创新困难。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2)政策性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3)研发基础力量薄弱,工业企业内部大多缺乏研发机构,新产品开发困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较弱;
        (5)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6)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乡、村两级农业推广服务站名存实亡,推广农业新技术困难较大。
4.2建议与对策
        (1)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整合落实鼓励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激励政策,使企业从科技创新实践中真正得到实惠。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文化的培育力度,保护创新的浓烈氛围;
        (2)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资金引导、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资金为主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3)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政府要从源头上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设;
        (4)是加快建立人才高地。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工作,大量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紧构建人才高地。通过业余教育、专项短训、参加学术交流、出国深造等方式,培养生产一线职工,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和对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同时,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教授到企业讲学,为职工“充电”。通过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斌,韩宇婷.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税务与经济,2019(6):55-61.
[2]邵金萍.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194-200.
[3]闫坤,鲍曙光.经济新常态下振兴县域经济的新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2):43-52.
[4]李伟.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7(18):43-56.
[5]李建伟.新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主要挑战与路径选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0(3):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