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尤金据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月   作者:尤金据
[导读] 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抓住小学数学这一科目的教学特点,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科学合理地创设趣味的教学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内坑镇三民中心小学    尤金据  3622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抓住小学数学这一科目的教学特点,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科学合理地创设趣味的教学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章对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
        引言:趣味教学法就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法,能够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能够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保障学生学习实效。
        一、趣味教学法的概述
        趣味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围绕学生心理特征,以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趣味教学法,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内涵。一方面,趣味教学法是对以人为本先进教学理念的深刻贯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着非常鲜明的学习特征和规律。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就应采取完全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特征的教学策略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而趣味性教学法的出现与运用,就及时的满足了这一教学需求。另一方面,趣味教学法的实施也充分促进了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趣味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对其进行有效实施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应积极的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与改革,从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改革进程的推进。
        二、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创设故事情境,开展趣味化教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心理学表明,兴趣以需求为基础,能否引发学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否满足学生本身的需求。合理的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周长”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周髀算经》中“周三径一”的故事或祖冲之与圆周率之间的故事,让学生沉浸在新颖有趣的故事内容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依循周长的数学规律和特点,自己动手用纸张进行一次、两次等边对折,并以长或宽为半径旋转一周,体会和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规律。


例如,在学习“二等分”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导入学生喜爱的《熊出没》中熊大、熊二分蛋糕的故事情境,借助于PPT课件进行故事呈现和展示,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故事中的熊大和熊二自己不能均分蛋糕,大家请想一想,如何做才能均分蛋糕,让熊大和熊二都能够感觉到公平和开心呢?”在故事中设置问题,能够使学生快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开动小脑筋,并动手尝试圆蛋糕的分法,寻求解题的答案,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问题,并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
        (二)引入趣味化的游戏,开展趣味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趣味性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显著特点之一即是爱玩,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结合该特点,开展游戏教学能够很好地匹配学生上述特点。开展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学生课堂在游戏过程中轻松的氛围下学到知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学生交朋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游戏教学之中,主动关心学生的近况,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学习“数字的大小比较”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由A同学扮演5、B同学扮演9,游戏规定数字大的同学快速站到黑板的左侧,数字小的同学站到右侧,由此锻炼学生对数字大小的反应能力,增进对数字大小的透彻理解和记忆。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学活用
         生活与数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趣味性教学离不开生活的有效参与,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而且有助于检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坚持知识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教学原则,以生活案例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布置生活化作业,以期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除法运算”中的“余数”相关概念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我们现在有9个苹果,每个学生分两个,这些苹果一共能够分给多少个学生。随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来拿两个苹果他们将会发现在苹果分完后最后一个人只拿到了一个苹果,这时有的学生会说9个苹果一共可以分给4个半学生。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扩展问题:“我们可以将小朋友分成半个吗?”以引发学生思考,随后再引入除法余数的相关知识和概念。由于学生首先经历了分苹果的过程,就形成了生活化体验,加强了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趣味性教学法作为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完全符合了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规律,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从全方面、多角度的进行趣味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此实现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敬良.论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61-162.
[2]郭小荣.探究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9(09):70.
[3]鄂树华.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08):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