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实小内涵发展的三个维度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2期   作者:李一栋
[导读] 兴化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899年,沧海桑田,历经千帆,学校已走过约三个世纪120年。现今已发展成为一校三区拥有307名教职工,6213名学生的教育集团。回望百年,社会激荡,时局变迁,实小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教育使命与责任。特别是杨林俊同志担任校长期间,从布局调整、学校整合时的艰难,到如今三校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百年积淀,百年传承,百年梦想。

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李一栋(校长)

        兴化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899年,沧海桑田,历经千帆,学校已走过约三个世纪120年。现今已发展成为一校三区拥有307名教职工,6213名学生的教育集团。回望百年,社会激荡,时局变迁,实小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教育使命与责任。特别是杨林俊同志担任校长期间,从布局调整、学校整合时的艰难,到如今三校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百年积淀,百年传承,百年梦想,未来,实小内涵发展之路怎么走?这是当下实小人必须思考的现实课题,更是向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及全市人民要交的考卷。我们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一、定位学校文化
       (一)学校核心文化的提炼。新时代,实小人“秉传统,请学者,集众智”,对实小核心文化进行了归整,将嘴边讲的变成了文字码的。初步形成了办学理念:集成。校训:持志。校风:志道集成。教风:志仁集成。学风志学集成。办学愿景:努力让学生在传承和创新的精神中过幸福而完整的学习生活,努力让教师在信任与简单的文化中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努力让学校成为人民景仰的百年名校。成长赠言:走好每一步。
     (二)学校历史文化拓展。历经三个世纪的实小就像一部厚重的书,有太多美丽的故事,学校成立了校史工作小组,以“尊史实,理脉络,挖故事”的工作基调,从晚清、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五个时间段寻根由张炳嘉先生和江序鸿老师牵头,他们钻入故纸堆,寻找老照片,打开尘封的历史,探寻美丽的故事。其中有一张70多年前的老照片,先辈们在校门外的合影,男教师长衫而立,女教师布裙而坐,朝气尽现芳华岁月,典雅尽显大师之风,令我辈肃然。
     (三)学校环境文化重塑。实小昭阳校区,创校伊始之地,也是城区唯一没有易址的学校。文脉于斯,百年流淌。但地处老城区,空间狭窄,环境文化布局整体感不足,环境育人功能尚未最优化。今后发展,要向空中要空间,拓展学生活动场地,重塑古朴典雅文化。用四合院来分区,打造四大园:集成园、持志园、养正园、育英园突出文化主题,彰显育人功效。
       二、擘画学校课程
       学校要着力建设“集成课程”,“集成”是学校办学理念,也正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人的发展特点、未来人才需求相辉映。那么,如何丰富“集成课程”?主要有三方面:
      (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这是首要任务。《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四处强调“规律”,八处强调“科学”。究竟什么是教育规律呢?华师大袁振国教授说“人的发展是脑不断建构的过程,教育就是在塑造学习者的脑,脑的发展规律,就是教育最大的和最根本的规律”。传统班级授课制之下,如何倾听、察学、对话是为问题,值得研究。
      (二)地方课程的有序化推进,培育家国情怀。兴化因水而起,文教昌明,物产丰富。因为我们深爱这座城市,所以我们更要肩负“为我兴化城、培育兴化人”的使命担当,深植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家乡的气息,要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郭元祥教授说“对综合实践活动来说,课程资源是无比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甚至可以说课程资源就是课程内容。



       (三)学校课程的特色化打造,检验教育良知。“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丰富完善的学校课程,为培育学生的高雅情操擦亮人生底色,检验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良知。目前,我校校级的社团有数十个,班班都有社团,但如何将社团活动做到“活动课程化、课程体系化、体系科学化”,用课程将碎片化的经验和活动黏合,靠老师自身能力显然不足,需要顶层设计。请高人,也就是课程专家。求高知,学习最新最前沿的课程理论。托高校,请高校课程专家组成的团队到校指导,实地把脉,依据校情,打造特色。
        三、打造四支队伍
       (一)管理队伍。学校管理队伍好比学校精神上的钙。管理者质态怎样,直接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精气神。实小管理队伍强调“四讲”与“四把”。“四讲”:讲团结、讲管理、讲带头、讲创新。“四把”:把公诚放在心里、把规矩立在前面、把使命扛在肩上、把初心牢记脑中。
        (二)教师队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斯滕豪斯提出“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当然更没有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如何让教师教得更有效?我想 ,教者要在“爱,研、等”三个字上下功夫。一要有爱。教育需要“爱”,这是古今中外的理论界、实践家的共识。二要会研。对国家课程的理解,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认知等等都需要研究。三要会等。有人给课堂做过比喻:“教师每堂课都在带领学生渡涉知识的海洋,可是当下课铃响才会发现,只有教师一个人上了岸,学生却都还在水里,于是你又得返回去捞学生。”虽说这话语中有全然否定的主观臆断,但教学中“炒夹生饭”的现象的确普遍。课堂痛点在哪?我认为是基于教学关系的师生关系不对等,把知识教得太精致复杂了,漠视了“人”的存在。教师如能从关注知识向关注人而转变,课堂必将发生静悄悄地革命。
       (三)学生队伍。“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培养目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六大方面。这些是美好的育人愿景。而现实中,教育培养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并不少见。为何?何为?我想,小学还是要把学生习惯培养抓实,从会吃饭、会走路、会家务、会阅读、会尊重这些基本习惯开始。颜氏家训讲的“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小学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太重要了。
      (四)家长队伍。习近平主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身为父母,哪个不为孩子?但我们不能否认人的差异性。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唤醒人沉睡的可能性,做最好的自己。也不能忽视教育的惩戒权。马云说“惩戒就是教育上的刹车,老师没有惩戒的权利,就如同让老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不是老师要惩戒学生,是规矩来惩戒学生,学生不是向老师低头,而是向规则低头,要向真正的、良好的、未来有价值观的素质去低头”。来年,学校家庭教育委员会还要吸收更多有见识、懂规律、负责任的家长,为家校合作发挥更大的正向作用。家长信任老师、老师信任孩子,这才是最好的教育生态,也才能弹奏出美妙的育人音符。
言至于此,新时代,让我们实小人携手共创美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