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论语》,思好课标准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0月   作者:张家浩
[导读] 《论语》能够帮助教师驾驭好课堂,也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好课的标准。?在解答问题的策略方面,《论语》启示教师结合时代现象,指向学生生活,完成学生人格成长,实现育人目标;抓住问题核心,以问代答,启发学生思考;巧妙利用课堂对话。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张家浩

摘要:《论语》能够帮助教师驾驭好课堂,也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好课的标准。?在解答问题的策略方面《论语》启示教师结合时代现象,指向学生生活,完成学生人格成长,实现育人目标;抓住问题核心,以问代答,启发学生思考;巧妙利用课堂对话。
关键词:论语 好课标准 解答问题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针对问题发表见解的语录集合。经过综合分析后教师不禁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学生;面对学生问题时,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回答方式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结合时代现象,指向学生生活,完成学生人格成长,实现育人目标
        教师解答疑问的内容应该指向学生问题的解决,这其实也是韩愈所主张的“传道”“解惑”的师者责任。但是,这种问题的解答不是纯粹知识型的,而是立足于学生人格的成长、学问的修养,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1]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3]
        在这几个问题的回答中,孔子站位的角度是学生能够做到的层面。他要求林放“俭”“戚”;启发子张要读史书,并积极思考;希望子路能够退而求其次,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不忘记平生之言。如果再进行细致的分析的话,孔子的回答内容事实上都结合着当时的时代风气,如奢与俭、易与戚的社会问题,文化荒芜的教育问题,人格完成的成长问题。这样的回答言而有实,是孔子崇尚的文质彬彬的教育观的反映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抛弃对知识论的盲目崇拜,而指向现实问题的解决吗?这也是孔子“学而时习之”的真正内涵,即能够运用知识进行生活实践,使所学能够为己所用。
        二、抓住问题核心,以问代答,启发学生思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滔滔不绝总是产生微乎其微的课堂效果,学生简单地提问,教师草草地作答。有时,学生对某一事物的不理解,往往是因为其文化底蕴的浅薄。教师所提的问题往往能够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向学生回答结果,不如解释其中的缘由,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似乎对提问者的启发会更大。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4]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6]
        面对这几个问题,孔子基本都是抓住问题的核心,以问代答。这样可以使季康子首先思考,从政需要怎样的性格条件,同时也让季康子思考如果让仲由、赐、求三人从政的话,该三人自身的秉性特质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对于子张对陈文子仁与否的提问,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焉得仁”,这会使子张了解到“仁”这种修养的前提是“知”,也就是说,人需要先了解才有可能做得到。对于子张对高宗不为政的疑问,孔子只是进行了原因的解释与相关知识的引申,但是这会使子张领会到,由于时代变故,自己的做法应“百官总己”,这也就是各司其职的为政哲学。
        由此可见,教师回答问题的艺术,不应该是学生问什么就全盘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需要分析问题,抓住关键点,再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自主的思考中积累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经验。教师的职责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思想的启发,使学生在思考中取得知识学习与运用的经验,从而寻求到今后面对相关问题时的处理方法,而这种反问的方式,也正是对话与交流的方式。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是教学能够顺畅开展的前提条件。
        三、巧妙利用课堂对话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一个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主要看他的课堂对话能力。课堂对话的环节主要是倾听、理解、应对。
        首先,倾听不只是听,而是生命的全方位打开。看学生的表情是“倾听”,关注学生的眼神是“倾听”,观察学生的姿势是”倾听“,注意小组间排位组合、学生身体间的接触程度也是“倾听”。
        然后,倾听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从理论意义上讲,倾听在先。但从实际发生过程来看,倾听与理解是同时发生的。倾听过程中是否有理解的参与,决定了倾听的质量,也决定了评价的基点与方向。
        理解之后就是应对。值得注意的是,应对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倾听与理解。应对并不意味一次性将问题解决,而是经过几个来回的“倾听—理解—应对”的过程,对话得以构成。并不是所有的对话都有答案,对话也应该为以后进一步思考留下一扇门。苏霍姆林斯基也倡导教师为学生打开一个小窗口,有意地不解释一些东西。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人生的现实。
        由此看来,中国古典的教育方式确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现代教育的教师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
参考文献:
[1][2][3][4][5][6] 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22-168.
[ 作者简介:张家浩,男,山东潍坊人,省级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主持群文阅读教研实践项目。]  2100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