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协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0月   作者:陈碧瑶
[导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讨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我们尝试采用支架式教学法。其中,分组协作学习是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分组协作对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文章将介绍笔者对分组协作学习一些应用策略的心得体会。

惠州市第一小学   陈碧瑶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讨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我们尝试采用支架式教学法。其中,分组协作学习是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分组协作对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文章将介绍笔者对分组协作学习一些应用策略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分组协作;小组合作学习
        邓小平同志说作“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显然,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至关重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1]。信息技术是一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科,一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注重“自主学习、探讨能力”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显得相当特殊,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更加需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不能完全满足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方法在一线教学中,我们还是比较常用,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大批量培养学生技能的目的,但是远远达不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讨能力”的要求,从而,我们尝试了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根据欧共体 “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 Ⅲ )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这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其中,协作学习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分组协作式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划分为一些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分组协作模式构建中,笔者认为也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一、提高合作兴趣
        其实,我们教参里的教学设计不缺“分组学习”的设计,“分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概念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新鲜的是如何去把它落到实处,并为教学带来突破。分组协作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就给他们自己去学,教师从此当甩手掌柜。分组学习,首当其冲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桎梏,而突破的动力,来自于兴趣!有效的分组学习,应该是需要建立在分组方式合理、分组学习的内容合适、教师积极引导以及学生拥有充足的学习空间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因素,正是提高合作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例如,分组方式的合理化方面,单纯按照座位的安排的分组和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计算机掌握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来分组,显然效果会差很远。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感觉,是提高分组学习兴趣的前提,也是接下来分组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
        再者,学习内容的合理化方面,把一个前人经过前赴后继,无数次探索研究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整个摆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和将一个实践任务分解成若干个细小的任务再给学生通过协作、讨论等方式一步步获得,显然后者效果会更好些。一则理论知识一般不适合小学生自行探索,二则合理分解任务是小组协作的必要保证。学生允许学习路上有些小障碍,这能够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但是这条路上如果是座大山,那小学里可未必有那么多的“愚公”了。
        二、提供协作方法
        笔者刚开始实施分组协作学习的时候发现,我们分了小组之后,学生是很有小组意识的,也非常乐于小组学习,但是有的小组就协作得很顺利,有的小组几乎不存在沟通。一开始认为是分组不合理的缘故多次调整成员,效果不明显。经过查阅资料、对比各小组区别以及科组成员讨论之后,初步确定是学生没有冲破传统学习的枷锁,不懂得合作的分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分工方案,当然也鼓励学生自己协商分工。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微课,我们发现有几组孩子自己形成了这样合作的方式:一台电脑播放微课,一台电脑跟着操作。两人一起初步学了一遍之后,再在各自电脑上重新完成作业,操作过程中再次遇到障碍时,通过提问组员的方式越过障碍,甚至寻求隔壁组的帮助,或者一次成员操作的时候,另一位成员负责指正错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上实现了互助互补,氛围好,效果好。我们便将成功的合作案例通过PPT(如下图)展示出具体的合作流程,供其他小组参考。经过几次后,孩子们自然找到了很多分工方式,效果大大提高。


        三、强大的后援力量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无头苍蝇多。
        2.教师的约束不到位,懒汉多。
        3.成员士气不足,破罐子摔得多。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基于后援不够强大所致。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尝试中,我们积累了以下几股后援力量,认为是保障分组协作学习持续进行的条件。
        1.建立一支有效的监督指导队伍。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是很容易“知难而退”的尤其在一周只有一节课的所谓“副科”上,“学不会就拉倒反正不用考试”的心态比比皆是,一方面需要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更重要的我认为还是监督到位,改变懒汉。也要支持到位,让“破罐子”也觉得学习轻松。
        选取班上2-3名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培训让他们满足“上岗”条件,负责及时发现“学困组”,并解答各小组组内未能顺利解决的问题,学生之间语言贴近,沟通更有效果,也可以帮助那些羞于向老师寻求帮助的孩子。另外重要的一个职责是监督小组合作是否在进行中,及时反馈给老师。教师及时掌握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2.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多开展组内、组间竞赛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相应的评价机制必须跟上,单纯评价作业是否完成已经不足以满足本学习方式的需要,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单单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更能满足需要。组内需要“比贡献”、“比收获”,组间需要“比效率”、“比质量”。每节课都需要有个自检自查与组内互评表这个表我们通过“问卷星”实现,统计比较方便,评价方式就是简单的“星级评价”,学生容易完成,也直观。让成员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组员的贡献和学习情况,一方面是方便教师多方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有了被评价的压力,自然也有了动力。组间竞赛更是如此,在小学屡试不爽。激励作用还是很不错,士气足足的,加强小组的凝聚力。
        3.学习资源要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孩子们的学习自主性更强了,更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和领悟。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点台阶给孩子,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会觉得很困难,我们必须在小组合作开展前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如微课、操作指南等。
        以上是近期以来笔者对于协作学习的一些心得总结。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对本学科的学习尤为重要,分组协作学习需要教师注意方式方法,将分组与协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