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音乐通感能力发展的“动态”分析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0月   作者:孙小洁
[导读]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质量与多样化。随着教育不断的深化改革,各个年龄阶层的教育不断创新发展。而对于学生审美、艺术素养影响颇深的小学音乐教育,也必须做出改革。小学生虽然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较为出彩,但是因为思维不成熟与社会认知的缺失导致小学生的这些能力处于一个混沌阶段。而采用通感教育则是非常适合小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第六小学   孙小洁

摘要: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质量与多样化。随着教育不断的深化改革,各个年龄阶层的教育不断创新发展。而对于学生审美、艺术素养影响颇深的小学音乐教育,也必须做出改革。小学生虽然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较为出彩,但是因为思维不成熟与社会认知的缺失导致小学生的这些能力处于一个混沌阶段。而采用通感教育则是非常适合小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通感能力
        引言
        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时代进步和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小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在小学的音乐教育方面,旧时代的单一教学理念将不再适用,现如今各个艺术学科应组合起来,以音乐教育作为核心,形成一种全面的通感教育。本文即探讨这种教育如何运用,及其运用下学生通感能力发展的分析。
        一、小学生音乐教学中加入通感的必要性
        (一)传统小学生音乐教学没有通感教育的不足。
        俗语有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里的“文”指代着艺术。而音乐对人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呢?所以,小学生的音乐教育跟文化课相比,没有正确的答案,更重视学生内心的感触感想。这与学生们平常上了相差甚远。如果教师上课只是单纯的放些音乐给学生,学生们很难从文化课的氛围中脱离,很难进入音乐世界。这别说提升学生的通感能力,甚至单纯的音乐素养都提升不了。所以提升小学生音乐通感能力的第一步,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采用通感教育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
        我国应试教育香素质教育的转变侧面体现了我国人民素质的提高,而正视如今的小学教育,对音乐美术这些艺术发展方面还较为薄弱。而在小学生音乐教育中加入通感教育,一方面刺激了学生感官的认知,让学生真正沉入到音乐世界当中,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通感教育是一种强调课堂氛围的教育,在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感知认识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音乐和其他学科的不同点与相似性。如音、美杂糅能让学生将音乐的高低不同与视觉中的颜色相联系,激昂渐进的音乐是迸发的红色;凄凉哀转的音乐是忧伤的蓝色;空灵舒缓的音乐是自然的绿色。音、触杂糅能让学生们知道不同的强度节奏会有不同的震动,不同的乐器有不同操作方法的同时,在音乐整体演奏中也有不同的作用。在这种从小的通感教育能让学生们在以后的发展当中拥有足够的艺术素养,能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跟深刻的理解。
        (三)有利于发散发展学生审美,让学生更富创造能力。
        通感教育其实是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不执着于一种感觉方式,而是将音乐和美术、舞蹈、触觉相结合。如上文所说,如果能在小学教育当中坚持做到通感教育,那么学生掌握的将不止是音乐这一门的鉴赏创造能力。学生会将音乐、体育、美术几方面相结合,再辅之以照片、视频等形式,做到一加一加一远大于三的效果。毕竟小学时代是人一生当中创造能力与表现欲望绝后的时代。这时所激发的审美高度与创造能力是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二、教师对学生通感能力发展的帮助及通感教育的运用。
        (一)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音乐通感能力
        1、加强音乐理论的讲解,理论是音乐学习的基石,有了基石武器才能去创新创造。但是要注意学生群体为小学生,切不可将理论学习讲的过于高深莫测,让学生们丧失学习兴趣。同时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正常教学都要将课堂设置的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留住学生视线,加强通感教育的效果。
        2、利用审美通感和审美移情。在音乐欣赏中,将音乐教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相互融合。艺术的交织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通感,审美通感产生后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将音乐作品中的感情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将自已欣赏完音乐作品后的情感传达给他人。这样就形成了审美通感。审美通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的同时,也产生了个体对原作品的差异性理解和多样性。
        3、给学生创造表现的空间。老师的音乐通感教育在通过游戏、歌舞、视频、绘画等方式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反向运用这些工具,给予学生表现创造的空间。这是让小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艺术的表演者甚至是创造者。理论功底再扎实也得在实践中才能进步,这种实践更加有助于学生走进音乐、感悟音乐,是最能让通感教育发挥的一种方式。当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创作成果,给学生积极鼓励和委婉的建议,因为对于内心并不强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几句话语可能影响其一生。
        (二)教师如何运用音乐通感
        以视听通感,美术化绘画化的理解音乐作品。音乐是较为抽象的一种艺术形式,一千个人心中对同一首歌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觉。在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学生既能直接的获得听觉形象,也可以间接在脑中获得一个美术形象。例如,《小乌鸦爱妈妈》这一作品,其题目本身就非常的具有描绘性,教师可以给小朋友们分发白纸,让学生们听完音乐作品后将脑海中形成的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形象画在纸上。由于个体欣赏的特殊性,学生们所画的作品必定不相同,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我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绘画作品。如此一来既拓展了学生们对音乐作品的具现化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绘画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飞吧,飞吧》一曲。这首歌旋律起伏变化多,时而短促时而绵长。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想象鸟儿身有振翅高飞之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境。也可以让学生们随着自己内心情感做出肢体动作,当然也可以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这能让学生的脑海中具现更清晰的音乐形象,使学生的通感加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音乐通感的教育当中,教师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美,体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音乐教育中的通感教育则是这重中之重。因为这项发展对于个人,不仅能提升人们的音乐审美,还能触类旁通的加强学生对美术、舞蹈等其他领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对于小学音乐教学也是一种积极的创新与探索,充分发挥音乐通感教育能使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俞佳颖. 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J]. 小学时代, 2018, 000(008):71-71.
【2】陈萍. 妙用通感丰富体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通感体验方式初探[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 000(003):67-71.
【3】毛歆娜. 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探讨[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9, 004(006):9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