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0月   作者: 陈福春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何以“提问”为导向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数学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培育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和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提问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巴山镇盐井小学   陈福春   723607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何以“提问”为导向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数学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培育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和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提问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能力;培育策略
        引言
        提问是学生自身存在疑惑,并发出疑惑的一种方式,教师能通过学生的提问获得反馈,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而就当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部分学生的提问意识较为淡薄存在“启而不发”的现象,需要数学教师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一、培育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味地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更不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提问”是一种通俗的意识形态,旨通过教师通过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问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问题中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无形中培养其探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并让学生有效掌握重难点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发散其数学思维。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提问。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现状
        由于数学课堂本身的枯燥性,学生趋于沉默,学生缺乏互动意识和提问意识,要想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发散学生的思维,就需要大量发问,找出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做题、记公式,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小学生整体水平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课堂上学习目标不明确,难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数学学习课堂中学生“沉默”、启而不发”的现象存在,有些学生存在问题,也渴望提出问题,却碍于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在课堂中表现出来。
        三、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于推动其提问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章节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常见的方向有哪些吗?”这个时候学生通常都会积极讨论,有的同学就会说:“上下和前后左右!”教师再笑着点头:“非常好,这位同学说的很到位,同学们还有什么补充的吗?”有了对这位同学的鼓励,其他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将会显著提升。通过面带和蔼微笑的鼓励,让学生积极提问、敢于提问。


如果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微笑着说:“遇到不懂的部分不要着急,同学们可以尽情提出来,老师帮你们解答。”这样带着指导的积极鼓励,让学生有一种来自老师的肯定感,心里更加自信,让他们在以后的课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全面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此外,老师对于学生的鼓励不仅仅局限于口头上的,有时候一个眼神或者一个简单的动作,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深切关怀,这是一种对于学生自身的肯定,从而让学生敢于和教师互动,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比如,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计算题目,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算式运算中,有哪些高效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呢?同学们可以自主讨论一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室走动,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对一些讨论热情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手轻轻的搭在学生的肩膀上,示意学生大担的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给予肯定,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让学生心里充满暖意,轻松地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踊跃发言和提问。
       (二)添加生活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提问积极性
        小学数学应用知识较多,如果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则显得十分枯燥,因此,为增强数学课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将生活化素材导入新课程,让课堂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连接,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互动意识、探究意识和提问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添加一些教学案例,用声情并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课程内容延伸到生活实际。例如在“长方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联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而哪些又是正方体,提到这种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很多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中,并激发探究欲望和提问意识,和周围同学积极互动,有的学生就会提问说:“老师,桌子液晶电视也属于长方体吗?”教师笑着点头说:“是的,桌子的电视也可以近似看作为长方体。”有了前面同学作为“榜样”,后面学生的积极性将会显著提升,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一一回答。
        (三)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乐于提问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首先需要教师提出探究性和思索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因此,教师方面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重问题的探究性、操作性及推理性,并确保所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其次,在适当的情节设置“悬念”也是较为有效的问题设计策略,悬念是一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探究意识和期待意识的教学方法,既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究欲望和问题意识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乐于提问,进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总结
        综上,当下小学数学课堂还存在整体课堂气氛低迷、教师占据绝对教学主体等问题,亟待教师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问意识,通过“问”实现师生互动,进而打造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吴立勇.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09):193.
[2]钱苏苏.谈小学生数学课堂中提问能力的培养[J].学子(理论版),2016(1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