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学衔接部编小学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之谈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0月   作者:陶娟
[导读] 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要以部编教材为蓝本,树立大语文观意识,做好从小学过渡到初中语文学习的“接力棒”教学。本文阐述本人在语文实践中渗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迁移训练”达到“过渡提升”,实现中小学语文的有效衔接。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西校区      陶娟      邮编:2156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要以部编教材为蓝本,树立大语文观意识,做好从小学过渡到初中语文学习的“接力棒”教学本文阐述本人在语文实践中渗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迁移训练”达到“过渡提升”,实现中小学语文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中小衔接;部编教材
        部编教材的全面推行,给小学语文教师出了几道难题--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什么?语文要素如何体现?更有高段的语文老师问:中小衔接如何体现?如何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深入解读各学段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摸索出能够达成小升初关键阶段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衔接的方法与途径,并用之于教学实践,实现中小学段的“无痕对接”。我作为一名高段语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学生呈现和评价反馈,得出一些心得。
        一、以“实”为本的教学设计,衔接有效
        教学设计的定位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根本,教学用书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笔者在《长相思》中糅合多种元素,灵活开展教学。如品味“风一更,雪一更”时,教师可创设情境:也许前一更还是微风徐徐,行军队伍徒步前行,后一更却是寒风呼啸,战士们还得顶风前行;也许前一刻是宁静沉寂,战士们刚拔营起寨,后一更却是大雪纷飞,战士们只能就地安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代入想象,自然之趣、思乡情绪、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元素则能有机融合,更丰富了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渗透了教育教学目标的中小衔接,为学生今后对古诗词的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二、以“新”灵魂为构思,巧思架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如何把这句话渗透教育教学目标的中小衔接,就很值得推敲了。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朱熹《童蒙须知》为例,文中提到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如何理解、渗透、迁移?才能让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地上升。我预设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对于“心不到,则眼不看仔细;眼不到则漫浪诵读;口不到,则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的连线会呈现“一一对应”的结果,而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点。此时,再以“激将法”激发学生思考--你们读书没有做到“心到”,所以,你们的连线是错误的。谁能给我正确的连线方式?学生沉心思考后,终于体会到:心不到,则眼不看仔细;则漫浪诵读;则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可见,心到最急(要紧,重要)。可见,定位为本,设计思路新,呈现形式新,学生感受自然会“新”。
        三、以“活”为指引,打造灵动课堂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出乎教师预料,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可能教师措手不及。


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考验教师灵活驾驭能力的一种契机。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协调,才让课堂更真实,更有生命力。学习《长相思》时,学生问:为何题目叫“长”相思,而不叫短相思?教师不妨“热心肠,冷处理”,反问学生:你觉得为什么是长呢?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长”呢?借此一问,激发学生紧扣文本,品味“山一程,水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等,体会纳兰性德相思之“长”。体味张继的“千年一愁”,学生说月落是愁,乌啼也是愁;江枫是愁,渔火也是愁;船内是愁,满天都是愁,恰似枫桥之水向东流!如此丰满,我们为何吝惜那句:你的能量,超乎我的想象!
        四、以“深”来挖掘,实现解读
        古诗文的解读,却因为年代久远,有些甚至无证可考的原因,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解读空间,极可能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解读。为从“体味”到“欣赏”提供良好机会如《枫桥夜泊》,介绍写诗的背景,“愁”字统领全诗,用“落月、霜、乌啼、江枫、渔火、钟声”等景物,以“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写法,表达诗人的旅愁。教学实施中怎样深挖?如何细品?一品“江枫”:枫叶飘零,一片落在了枫桥上,随风起舞,一片落在了江水中,随波逐流,一片落在了枕边,让诗人黯然神伤,还有一片,落在了哪里?--诗人的心上!这样的枫叶,这样的夜,忽明忽暗的渔火,怎能不愁?别人不也正看着张继船上的渔火吗?生活在战乱年代,人人都在避祸。愁的又何止是一个张继,愁的是一个国家!愁的是一个时代!这就是文本挖掘之“深”的魅力所在!这样既追求深度,又不过于拔高,既体现教育教学目标中小衔接的渗透。
        五、以“宽”来延伸,做学习学生。
        关于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多少, 小学要背诵约150篇古诗,阅读360万字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相对倾向于具体量化的要求,而初中学段则更倾向于有计划地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指向地渗透”阅读篇目。如学习了《枫桥夜泊》,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拓展含“愁”字的古诗词:有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是最无奈的愁;有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最幽怨的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最沉重的愁;还有李白等等……。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这样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引导,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浸润下,轻松地接受,有意地积累,既提升了文学品鉴能力更拓宽了阅读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本可依,有法活用,则课堂推陈出新,则学生得益匪浅。孩子是顽皮的诗人,有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关闭他们对世界的丰富想象,而一个好的老师,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打开他们的童心世界,那里,藏有永远的春天。聪明的老师应该懂得:高效的课堂,需从实处着手;成功的课堂,更须细下功夫。由课内到课外,由阅读到生活,立足于文本再拓宽教学资源,立足于现实再引发生活启迪,这才是有温度的教学,有情怀的教师。只有反复斟酌,再三整合,精细至如斯,方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盛满园。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