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科学学科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0月   作者:王晓伟
[导读] 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有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培养和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中,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而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不断重视和加强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其综合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措施。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西校区  王晓伟

【摘要】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有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培养和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中,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而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不断重视和加强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其综合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习惯
        小学中培养科学素质的主要学科为科学,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同时还需要在教学中有目的培养科学素养。主要是此阶段的小学生思维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为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一、自主探索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则是通过学习科学,而学习科学的中心内容则是探索。在科学教学中,想要将教育和科学统一结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1]。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探索意识,以至于缺乏自主学习习惯,虽然学生会提出不理解问题,但是仅有少部分学生会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老师又会通过各种方式和多种途径为学生详细解答疑惑。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自主思考,在遇到同样问题只能生搬硬套老师传授的方法,缺乏探索思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养成不自主思考、探究问题,仅依靠老师主动传授获得知识,使其逐渐丧失自主探索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进而培养自主探索习惯。
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相关知识时,可先和学生一同观察某一种(重)植物,同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如植物生长历程、生长规律等。让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查询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并在课上分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名学生进行总结,老师再为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明确植物的生命周期。紧接着带领学生探索植物的构造,先让学生将疑问提出,老师给出相应提示,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对问题进行探索,最后明确植物体的功能、结构和生存之间的联系。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习惯。
        二、勤动脑多动手习惯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目前较重视“做中学”,主要是指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动脑动手习惯,有助于掌握更多学习技巧,进而为提高学习质量奠定基础。“动手”是学习手段的之一,而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动脑”。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生中,大部分仅对“动手”感兴趣,不乐于“动脑”或出现反感情绪[2]。在科学这一学科中,课上教学所用的实验器材较多,学生急于操作且目的也仅是为了好玩,并忽视思考实验目的等因此在科学教学中,需重视动脑联合动手习惯的养成,老师指导学生有目标的动手和动脑探究知识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前使学生了解实验作用、目标,同时明确需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并发挥想象提前预测实验结果。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动手实验检验预测结果的正确与否,也就是先动脑思考后操作。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器官感知事物的详情,并先自行对实验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由直观现象中获得。



        比如,在学习微小世界中的“放大镜下的晶体”时,老师先让学生提出和晶体相关且感兴趣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可见的晶体种类?晶体是怎样产生的?在放大镜下是怎样的状态?非晶体和晶体的差异性?等,之后将学生随机分组,选出感兴趣的问题,并提前预测问题答案,之后选择相应实验器材进行晶体制作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将问题、实验方案、具体操作、实验结果等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最后分析总结得出问题答案。在这一实验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勤动脑多动手习惯,同时指导学生及时做笔记,可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为学生学习科学技术奠定基础。
        三、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具有感性化,进而为了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就需要打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气氛,使科学知识更有趣更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多种新型教学方案逐渐广泛应用在小学科学中,如情境教学、微课等。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进而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恐惧课堂、厌恶等情绪,使其逐渐增加与科学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开展教学。小学学生由于年龄因素导致注意力较差,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
        比如,在学习“太阳的位置和方向”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先制作一个太阳东升西落的小视频为学生播放,再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太阳在早晨、中午和傍晚时太阳的方位,并分组讨论太阳位置是如何变化的、温度最高的时间等问题。在此情境教学当中,为学生播放一太阳升落情境,让学生自行体会、思考和感受事物的本质,可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其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学习水平的提升。
        四、适时运用好多媒体
        小学科学里的内容理解有点抽象,但学生生活经验还很有限,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想象力还不高,有些老师借助演示,示范等直观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还是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此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它的强大视觉功能,将一些科学实验,或自然现象解释的清清楚楚,让学生彻底弄清楚实验操作中不规范,解决教学中疑难点,很好解决实验,演示和示范等不足,对学习效果有很大作用。如在教学《水》的科学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选取“盐和糖哪儿去了”的视频资源与科学知识,选这个主题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盐和糖都是常见的调味料,十分相似,小学生常常混淆盐和糖;第二,盐和糖都能溶于水,通过盐和糖溶于水的科普剧教学能够让小学生更明确地把握水的溶解性质,提高科学认知水平。
        小学阶段的主要素质教育学科之一为科学,这就需要提高科学教学重视程度,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做好示范,实验和演示教学,同时加强学生自主探索习惯、自主探索习惯、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不断强化学生科学意识,为其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终生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张力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4):55-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