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涌
大庆市自然资源局城市规划监察支队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明显,但由于城市建设转型发展及土地资源紧缺,可用于公共空间建设的用地越来越匮乏,同时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被荒废或尺寸过小的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掘公共空间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成为规划部门关注的一项热点。文章对小型公共空间的概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型公共空间 规划管理 问题
引言
长期以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多集中于大中型公共空间的体系构建或单个公共空间的设计,较为忽略小规模、小尺度公共空间的系统性规划和营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制度,以适应经济和城市的转型发展,提升环境品质。当前城市发展重心逐步由规模、速度向品质、内涵转变,大拆大建的粗放建设模式逐步向局部存量优化与修补,零星地块、闲置地块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受到关注。而在增量用地空间资源进一步紧张的情况下,众多被荒废的灰色空间或被忽视的零星闲置空间,也亟待系统研究与利用,以有效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小型城市公共空间在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各地研究小型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办法提供参考。
一、小型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构成,在西方主要是指散布或隐蔽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主要为本街区的居民服务,不同国家称为“迷你公园”、“袖珍公园”、“贴身公园”等,面积多在1万平方米以内。我国国内虽然未明确提出小型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但是其规划实施对象与小型城市公共空间较为相似,如上海重点打造的绿地、广场和交通节点等,深圳重点打造的立交桥下绿地、防护绿地和建筑间隙空间等。从国内相关技术规范看,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规划建设用地分类等均对各类绿地及广场的分类、规模和服务半径等作了相应要求,例如,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面积最小为4000平方米。
基于国内外的规划实施经验,本次研究可以将小型城市公共空间界定为:规模在300~5000平方米范围内的各类具有游憩、休闲功能,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可停驻的小型公共开放空间。这类空间一般具有面积小、选址灵活、类型多样和分布离散等特点,呈现形式可以是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公园、社区运动场及林荫步道,也可以是供人们休息的其他形式的小场所。
二、小型城市公共空间在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小型城市公共空间在规划体系中定位模糊,精细化程度不足。
首先,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应是城市设计在地块层面的管控要素之一。然而,一方面城市设计本身的法定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兑现,另一方面城市设计较强的综合性致使方案中的相应要素容易被忽视,社区级尺度的要素更是首当其冲。实际上,城市公共空间大多以实施项目中的附属设施呈现,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附属绿地、社区规划中的公共活动场地及体育专项规划中的小型健身场所等,由于既有规划技术体系的层次设计,这类空间往往属于社区及以下层级,通常采用指标控制予以应对,较少在空间上落地,造成了小型公共空间在规划体系中实质上的缺位。
2、空间资源分布不均衡,特色性缺失。
小型空间的布局和品质与土地权属、建筑及环境优劣、区域发展水平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普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空间类型较少,功能单一。多以绿化景观、开敞空间为主,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二是设施不完善,舒适性较差。休息设施、娱乐设施、市政设施和防护设施等不完善,导致公众体验的舒适感较低。三是特色性缺失。在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地方人文景观特色的展现上较为欠缺,缺少文化印记和人文吸引力。
3、管控和引导能力不足,实施模式和路径有待深入探索。
一方面是“管得不够”。国内相关技术规范并没有针对小型空间提出明确的定义,也尚未出台相应的配置及技术规范,规划管理中大多数借鉴绿地、广场等一些指标,如绿地率、人均面积等。这些指标大都只能反映某个方面或局部的、间接的特征,无法全面反映小型空间的真实水平。在具体工作中,对小型空间的控制和引导往往偏简单化。
另一方面是“管得不活”。从行政审批的角度看,如何将小型空间纳入行政审批流程,借助具体建设项目“一书两证”的规划管理,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共同建设,需要在机制和政策层面予以进一步的规范与明确。
三、如何做好小型空间规划管控
1、明晰规划层级和工作任务,形成适应法定规划管理需求的小型空间成果。
近些年,虽然各城市编制了大量涉及小型空间的规划成果,但成果间存在关联性不强的问题,甚至互相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小型空间的规划建设需要法定规划的保障,而控规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直接依据,所以小型空间规划应依据控规中相应的控制指标将互相矛盾的内容予以统一。
2、挖掘潜在空间资源,形成全面渗透的小型空间网格化布局。
首先,小型空间的选址应从存量空间的发掘和利用着手,重点发掘潜在空间资源,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外部效益,从而盘活存量空间,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其次,小型空间选址需要更好地渗透到社区和邻里生活,以便能够为人们提供随处可见的交流空间。再次,小型空间应与绿地广场系统、交通系统、服务设施系统等大中型公共空间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应共同承担起整个城市空间拓展的结构骨架。
3、彰显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空间多样性和丰富性。
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文化形象的地区,在充分理解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文化主题进行开放的演绎与创新,可以为小型空间带来强大的生命力。小型空间应大胆引入新颖、趣味、富有想象力的创意理念和文化主题,强化空间魅力,形成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
4、构建高效、稳定的管理实施机制和措施。
小型空间的选址布局、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最终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实施机制来保障落实,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小型空间管理与“一书两证”审批管理的对接机制;其次是相对明确的实施主体和推进建设的方式;三是资金筹措及合理的奖励机制和措施等。
[参考文献]
1.蔚芳.城市公共开防空间规划[M].科学出版社.2016
2.张春阳.秀珍绿的的规划与建设[J].城市规划.1989(4)
3.代伟国.转型时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0(11)
4.史怀玉.新时期城市空间管控体系构建[J].[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