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岛型建筑风貌保护探究--以台州大陈岛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0期   作者:王硕,王秀武,张毅
[导读] “农,天下之大业也。”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

        王硕,王秀武,张毅
        蓝光集团苏皖区域,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农,天下之大业也。”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
习总书记曾一次登岛、两次回信,十分挂念大陈岛的开发与建设,曾提出要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的重要指示”,并指出“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的批示。以此为契机,大陈岛上下全面贯彻实施“全岛旅游化、旅游全岛化”战略,建设 “四岛三区三基地”,进一步为大陈岛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大陈岛风貌现状,结合传统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提出立足大陈实际的特色定位和风貌保护开发策略,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大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陈岛  地域特色  风貌保护
        大陈岛位于台州湾口外东海海面上,距离台州市区约50公里。全岛景观奇绝,山海一体,水天一色,山青、林秀、海蓝、民朴,是全国
        习总书记曾亲自登岛,并回信勉励大陈岛民“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提出建设现代化大陈岛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上下联动,推动大陈“生态岛、休闲岛、青春岛、能源岛”建设,努力建成“三区、三基地”。由此可见,在大陈岛未来发展建设过程中,如何规划改造现有建设环境,提升全岛形象展示和建筑风貌,提升全岛文旅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大陈岛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1.1大陈岛地区概况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台州湾东南洋面,是台州湾区独有的海岛镇,包括上大陈、下大陈、竹屿、洋旗、一江山等29个岛屿。
        大陈诸岛由中生代侏罗纪火山岩系所组成, 以丘陵地貌为主,气候湿润,土层肥沃。经 五十余年生产建设,昔日荒山秃岭现今林木 葱郁,森林覆盖率达50-60%,植物种类与 同纬度大陆相比,表现出较明显的亚热带环境风貌。
        大陈诸岛的核心区域为大陈镇政府驻地—下大陈岛,建设用地面积约35公顷,核心区域为梅花湾片区。核心区环绕梅花湾、背倚三座山丘建设,形成“依山就势、环湾面海”的空间格局。
        1.2大陈岛县城建筑风貌现存问题分析
        1.2.1  整体建筑风貌
        大陈岛现状建筑类型多样,学校、办公、厂房、仓库;酒店、餐饮等旅游配套用房、军事设施用房均有散布,但仍以居住为主,同时因原居民逐步迁至内陆,导致部分楼房因无人居住而年久失修,变为危房。建筑风貌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却没有传承:其中主要包括解放前遗留的建筑,大陈垦荒时期的建筑,和八九十年代增建改善的民居,以及近几年新建的文化旅游建筑。从原有的大陈本岛的单一的建筑类型形制,慢慢扩散为既有本岛风格的石砌小屋,也有早期现代主义影响的平屋顶建筑,还有新江南风影响下的灰房子和欧陆风影响下的具有欧式构件的的白房子,另外还有青砖和红砖饰面的仿民国时期的建筑,海岛建筑趋于多元化,因各种风格散乱布置,整个海岛色彩已从原来的浅棕黄色变得没有界定,海岛建筑风貌已经失控。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GIS数据)
    1.2.2  主要建筑特征
        从建筑材质上来看,整体以居住的低层石屋为主,居住建筑占据主导,商业服务沿港边路及海新路西段分布,工业集中在靠近码头的东北角,公共设施主要位于地势较高处。石材和砖结构建筑占据主导,沿海新路有部分混凝土结构建筑,新建的大小浦度假村整体为混凝土结构。破损简棚建筑主要分散在居住区域内,滨海界面建筑为近年来 整修改造,相对完好。
        从建筑年代和使用功能上来看,共可分为传统建筑、老工业建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传统村落:岛上的传统建筑主要为1-2层的坡屋顶建筑,以岛上的石料砌筑而成, 具有鲜明的大陈特色。墙体厚,窗扇小,符合岛上的气候特征。
        老工业建筑:该类建筑高度基本在2-5层,因年久失修或者历史原因,部分已经荒废,但地理位置极佳,亟待改造,色彩较灰暗。
        现代民居:该类建筑色彩跳跃,外墙材料劣质,墙面受海岛气候腐蚀后无有效维护,外立面整体呈破败感,严重影响镇区建筑风貌。
        公共建筑:岛上公共服务建筑主要由学校、行政机关、度假酒店等建筑组成。建筑风格涉及现代、仿民国等类别,外观总体良好,但同岛上环境融合度较差。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大陈岛地域风貌特色探求
2.1  大陈岛特色挖掘
        大陈岛既为渔港,也为要塞,在千年历史发展之中,也积淀了颇具传奇而多彩的历史文化。“ 一湾一街” 即梅花湾、 老街,是大陈最重要的文化记忆载体;王相义等地方武装抗击日军、解放军三军部队联合作战、温台青年上岛垦荒等光辉事迹家喻户晓;垦荒精神、 抗日精神等更是一种象征着不屈不挠、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渔业是大陈的重要产业,是国家一级渔港、全国四大渔场之一。
2.2  自然景观
        大陈岛景观奇绝,物产丰饶,风景兼有山青、林茂、海蓝、岩雄、洞幽之美,海产多有大黄鱼、小黄鱼、石斑鱼等鱼类珍品。

岛内渔村依山傍海散落在各岛屿, 数十户一村落, 风貌古朴, 垒石为居和渔港、渔船构成了一幅山海村优美的图卷, 渔家民俗、 渔家菜谱、 渔家婚嫁、 开渔节、渔家乐等海岛文化资源别具一格。
2.3  人文特色
        、垦荒文化:在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号召下,来自温州、 台州等地的团员青年响应团中央“ 建设大陈岛” 的号召,组成志愿垦荒 队, 发杨〝 艰苦创业、 奋发图强、 无私奉献、 开拓创新″ 的垦荒精神,历时数十载,扎根大陈岛,建设新家园。
        、海洋文化:作为东海前哨、海上要塞,大陈岛军事文化厚重,尤其是在抗日、内战时期,发生了解放军首次海陆空三军联合解放一江山岛、解放大陈岛等重大军事事件,并在大陈诸岛上遗留了诸多碉堡、水牢、战壕、坑道、炯墩等军备工程。
        、两岸文化:一江山战役后,国民党实施了“金刚计划”,岛上守军和岛民悉数带往台湾。近年来,两岸局势缓和,迁居台湾的 同胞不忘初心,常常返乡祭祖探亲, 大陈岛与台湾两地文化经济交流呈常态化,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基地。
3、大陈岛风貌塑造策略
3.1  大陈岛建筑风貌特色提升定位
  自然:碧海青山
        大陈岛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岛上岗峦起伏,森林覆盖率达50-60%,为省级
海上森林公园;环岛奇礁兀立,形成了很具观赏性的的礁石、海蚀沟、砾石滩等。岛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二渔场,也是国家一级渔港和省海钓基地。“山海一体,奇礁兀立”的奇妙景观,大陈岛独特的自然印记和形象符号。
  人文:多彩浪漫
        综合大陈丰富多元的历史人文(红色革命文化、橙色垦荒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生 态文化、紫色历史文化等),响应“青春岛”的打造,挖掘延伸“青春”的内涵,塑造 多彩浪漫的魅力海岛。多彩浪漫形象也是游人对于全岛多元文化感受之后的整体印象。
  建筑:石屋遗韵
        就地取材的海岛石屋是大陈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石屋是这座海岛历史的最好见证, 静静伫立,让世人感受当年的民国遗韵、奋斗不息的垦荒精神。石屋遗韵是游人近距离 体验海岛风貌的直观印象。
3.2  大陈岛风貌塑造提升策略
  功能提升策略—完善公服功能,拓展文化创意
        打造“一湾,双心,三街区”,提炼多个文化休闲体验点,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下大陈城镇居住生活、公共服务等基本功能,实现下大陈从传统渔业村庄向宜居宜业的综合性城镇转型,从而改善城镇形象,提升城镇整体品质。
    充分利用下大陈优美的山海自然环境、多元的 历史人文资源、独特的海洋渔业产业氛围,在 城镇中融入文化、休闲、生态、旅游、创意等 功能,通过上述功能的提升转型来推动下大陈 实现新飞跃。
  空间优化策略—重塑城镇肌理,提升服务环境
        重点建设梅花湾港边路一线以及明珠、环镇、海新三轴,塑造下大陈商业休闲核心与城镇综合服务中心。其中,近期结合下大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旅游开发建设及居民生活 品质提升需求,在镇区四大片区内进行环境整治、房屋修缮、休闲旅游服务功能配置等。远期将进一步引入休旅项目,在全岛范围进行旅游开发建设,镇区进一步提升休旅环境。远景的下大陈将会建设成为一个居住、生产、旅游与山、海环境相 协调的一个知名滨海旅游海岛。
  场地美化策略—重构城镇节点,优化滨海场景
        通过对下大陈的城镇节点、公共绿地、街道景观、滨海岸线等城镇行人活动的空间场所进行美化优化,凸显城镇风貌,打造宜人空间。
        重点打造码头、广场、公园等城镇节店。优化活动 空间,梳理建筑景观,美化绿化环境。营造港边路、海新路、明珠路、环镇路等街道景观,通过立面整治、绿化、小品设施等景观要素以及港边路栏杆形式改造等手法,打造闲适宜人的街道景观空间。通过对梅花湾、鱼师庙、巨浪碑、大小浦、甲午岩等重要的滨海空间的打造,形成滨海平台、下海台阶 等台阶式、坡式或生态式亲海断面,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和游客亲海需求。
  文化传承策略—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多彩大陈
        围绕大陈丰富多元的文化做文章,突出大陈特色文化, 通过“形象设计、规划建设、休旅开发、活动策划”, 整体推广大陈文化品牌。
        通过重点打造“全岛历史文化环”和“一湾三路”(梅花湾、明珠路、海新路、环镇路),展现大陈历史 文化传承与演进。以“全岛历史文化环”为重点,串联各类历史文化 要素,融入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垦荒精神、两岸 文化,设置历史文化体验节点和相关小品雕塑,充分展现大陈历史文化脉络。
        通过主要道路绿带、城镇节点、入户门户、观海景观台等区域的主题雕塑和小品景观设置,以及开展海上休闲运动、举办国际海钓节等活动,展现下大陈“青春之岛,多彩大陈”之美。
4、结语
        目前,以习总书记特殊关爱为契机,“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建设浪潮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建筑风貌作为展示大陈形象的最直接展示,重塑大陈岛空间肌理和提升建筑风貌具有特殊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现状、归纳问题和专题研究,明确大陈岛的文脉传承和风貌定位,从功能、空间、场地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提出建筑风貌提升策略,为大陈岛从“东海遗珠”向“东海明珠”蜕变提供战略参考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 静,沙 洋 . 探寻塑造新时代乡村风貌特色的内在机制——以浙江舟山海岛乡村为例 [J]. 小城镇建设,2014(12):28-29.
[2] 白直辉,颜海锐 . 海岛传统渔村的发展建设与特色提升——以洞头县东岙村为例 [J]. 城市建筑,2015(29):336-337.
[3] 张祖柱,周旭东 . 平潭国际旅游岛特色风貌塑造探析 [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8,16(02):113-118.
[4] 解旭东,孙文浩. 从地域特色角度浅析海岛建筑风貌的提升策略 ——以山东省长岛县为例 [J]. 城乡规划·设计,2019(16):63-65.
[5] 陈兴,刘长青,向燕琼.探寻塑造新时代乡村风貌特色的内在机制——以浙江舟山海岛乡村为例 [J]. 小城镇建设, 2015(01):58-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