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0期   作者:徐瑞
[导读] 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出现,是华夏先民由采集与渔猎时代进化到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

        徐瑞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32

        摘要: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出现,是华夏先民由采集与渔猎时代进化到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传统村落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史中,由家庭、氏族、家族通过血缘纽带,传承其内在的文化传统,成为了国家与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构成。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
引言: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和文化遗产,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村落面临的矛盾现状
        传统村落与其他文化保护对象不同,传统村落主要的任务就是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发展需求。
        有一些地方因为保护当地的环境就停止开发了,没有办法满足村民的现代生活的要求,因为年久失修会坍塌具有了严重的安全问题,因为这些种种原因传统村落里青壮年越来越少,而留在村落里的往往只有老人留守,这就导致了传统村落越来越落后,越来越难以发展。
        有一些地方因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不得不对道路进行翻修,拆除一些老旧建筑,占用到农田,对传统村落采用了城镇化思路对村落进行开发。这样极大的满足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因为快速发展村民也变得富裕起来了,但是这却与传统村落的传统风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平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这就成了一些专家与学者头疼的问题了。
二、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1.国内案例:市区向海30公里处,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那就是马尾亭江镇闽安村。作为千年古镇,它曾因军事而兴盛,也因良港而繁荣,以前被誉为“福建省第一门户”
        2010年,闽安村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借此契机,该村启动保护开发计划,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留住乡愁留住乡愁,首要就是保留原汁原味。闽安村有妙招:发动村民参与古迹修缮以及旅游设施的规划建设。2014年,马尾区邀请台湾大学规划专家团队驻村,以台湾社区营造的理念,引导村民“自主参与改造”。随着改造的深入推进,闽安古味“慢慢修出来了”。闽安村发生了翻天地的变化散布在各处的文物、古建筑得到保护修缮,延续闽安记忆闽安古街桥头街经过改造,脏乱差不再,古朴气息越发浓......海3
        2.国外案例:日本岐阜县白川乡的建筑,因其屋顶呈人形,像是双手在合十,因此被称为合掌造。由于这些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并且其设计被誉为极端合理,就连日本境内也相当罕见的传统庶民建筑,以这种聚落出名的白川乡和五个山地区的合掌造聚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1)管理模式:村民“自救”为主
        白川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村民们的自救行为,建立保护协会、制定法律法规等。真正实践了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
        (2)资源利用:多样性、深层次
        空闲的合掌造建筑群被设置成一个民俗博物馆,展示本地民俗风情。除了一部分专门作为参观外,将其他改造成家庭旅馆、茶馆、咖啡馆、纪念品商铺等。

在传统文化方面,白川乡人积极地推广米酒节、歌谣表演等,使游客不仅能欣赏风景还能感受到当地人文特色。
        (3)政策保障:从上到下的政策
        在1929年日本颁布《国宝保护法》,开启了保护传统民居的时代。1951年日本在全国范围内挨个盘查传统民居,并做好登记整理工作。1971年白川乡获町地区获得了重要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国家、岐阜县、白川乡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保护本地的文化资源。
        (4)资金支持:多元化的渠道
        聚落的保护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团体的资金支持。白川村所有合掌造建筑的修复费用,包括茅草更换、粉刷等,全部都由政府出资。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每年为其提供资金补助。1988年成立的白川乡合掌集落保存基金在全国范围内募集了大量基金。
        3.总结:我们应该学习闽安村一样的抓住机会把握机会,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引导村民“自主参与改造”这样不单单是古建筑得到了修缮保护,而且村庄环境经过改造也不脏乱差了,这样村庄保留了原汁原味,又得到了开发。
三、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原则
        1.保护原则: 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文化特色确定当地的传统古建筑,画出范围线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与保护。以人为本,在不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进行改善和保护。保护单体建筑以及街区建筑群的共同更新与保护,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更新与保护,不要急于求成。
        2.更新原则:传规划出贴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更新导则如:如何建房(房屋样式,墙砖颜色)、房屋内部更新(整体更新,局部更新)。在保护范围内必要的新建筑如配电室、公用设施须以周边建筑外观为基调且应合理布置满足消防安全要求,同时不得影响历史风貌的展示,不得添加原历史环境没有的仿古建筑及构筑物,如在古井上加建井亭、古碑加建碑亭、路口建牌坊、院外建影壁、路边加建汉白玉石栏等,破坏了历史真实性。统村落的堡门及寺庙、祠堂、戏台、商铺、作坊、牌坊等,是村落重要的标志形象和文化特征的节点,是承载传统村落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建筑的保护修缮宜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进行。
        (1)须采取技术措施提高其安全性,不得在规模与层数上进行扩建和加建。
        (2)传统村落入口处不宜新建牌坊和门楼,不得出现平顶门楼等简陋形式。
        (3)已有的公建类传统风貌建筑可根据当代用途进行功能置换,并增加相应的设施。
参考文献
[1]聂湘玉,张琰,孙立硕,翟杨杨,刘秉良. 传统村落类型雨价值认定——以河北石家庄市域传统村落为例[J]. 村庄规划编制与实践,2015:198-202.
[2]朱霞,宁柬. 文化表征视角下的空间保护规划研究——以武汉市泥人王传统村落为例[J]. 华中建筑,2016(3):89-94.
[3]?林祖锐,仝凤先,周维楠. 文化路线视野下的岩崖古道传统村落历史演进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7(11):18-24.
[4]?闽忠荣,洪亮. 民宿开发: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策略[J]. 规划师, 2017(4):82-88.
[5]余侃,华龚,健蔡辉,刘勇. “互联网+”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J]. 规划师, 2017(4):54-59.
[6]文剑钢,戴嘉瑜.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以湖州和孚镇荻港村为例[J]. 生态经济, 2018(3): 230-236.
[7]陈喆,周涵滔.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 建筑学报, 2012(4):109-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