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对学生的影响——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海源校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0期   作者:杨凯程
[导读] 大学校园景观作为校园历史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承者,一直以来都在校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杨凯程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1


        摘要:大学校园景观作为校园历史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承者,一直以来都在校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校园景观也与人存在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双向关系,景观需依靠人去设计、维护,而人也需要景观所提供的文化与精神输出来完善自身,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海源校区的景观设计为例,从多个角度来体现大学校园景观对于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能满足学生的文化、精神需求、学习空间的景观的设计问题。
关键词:校园景观;记载;传承;精神需求;影响
        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自个各高校恢复招生开始,经历了发展、创新、从简到繁的过程后在国内达到高潮,而随着其发展,也产生了众高校千篇一律的问题,这时人们才意识到文化及精神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校园文化及景观的发展,至此,大学校园有了历史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承者的新身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校园文化及景观对于校内人员,尤其是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之后校园景观又多了能够影响并教育学生的重要身份。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海源校区,作为本部校区,于2000年6月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 2001年7月开始招生。海源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院路1号,西临名胜古迹筇竹寺与海源寺风景区,南面为学校正大门,接昆百大商业中心购物广场,地理条件优越,海源校区占地300余亩,欧式校园建筑风格。从正大门入校就能见到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慧宇楼,以欧式建筑风格与纯白的颜色被师生称为“小白宫”。校内还有读书林、“镜云湖”、“时光草坪”、“学习长廊”等许多特色的景观,也是众师生闲暇时最爱去的休憩场所。
1.大学校园景观的精神文化传承与输出及其对于学生的影响
1.1.大学校园景观精神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城市环境及文化总在逐渐的改变,而各地的大学校园则是文化的记载者,其记录着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校内的各类建筑与周边的景观相呼应,致使两者融为一体。这样的独特性,也从老校区延续至新校区。
        老校区的正大门开阔大气,进门后便是开阔的慧宇广场以及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新校区延续了这一切,运用极简的建筑风格,并汲取新校区所在地域——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的地域文化,创新为独特的校园文化。
1.2.对学生的影响
        无论是新校区还是老校区,不变的是独特的运动场、绿化景观、休憩亭与小池塘,每天的不同时间,总会有不同的学生在其景观中休憩、学习、聊天,在感受自然景观带给人的舒适外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受到学校的特色文化,让学生浮躁的心能够平静下来,更好的享受当下的时刻,久而久之,也让各学生产生了对校园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让学生在一静一动之间,更好的感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与坚忍不拔的决心。
        许多学生,来到学校后总会特别不习惯也特别想家,在学校找不到任何的归属感。于学校本身而言,运动场是学生们晚饭后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空间相对宽阔,所以外侧的跑道可以散步,而内部的足球场草坪则可用来休憩,一些学生或者社团组织也会时不时的去举办活动及玩游戏,运动场内的看台也可让人休憩,还有内部的些许锻炼器材可以使用,海源校区的读书林及慧宇广场甚至于各宿舍楼周边小范围的休憩空间都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任何不便,让学生们来到学校与在家基本无差别,“软件、硬件”一应俱全,让学生们对学校产生归属及认同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归属认同感,真正的做到满足学生们的文化、精神需求。


2.能够影响学生的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总是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改变学生的想法及价值观,并教导他们往更好的方向前进,则人们逐渐对校园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产生认同。环境育人是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深层价值,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实现环境育人是校园景观设计的最大挑战。我们从校园所在地域文化出发,寻找中心主旨及创新点,从文化的层面去提炼和升华,并与新时代的科技与理念结合,创造出符合地域文化的同时又紧跟时代脚步的实践作品。
2.1.与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并与各类建筑形成体系、融为一体
        大学校园景观从来不是单一独立的个体,它是在校园整体风格的统一带领下与校园内部的功能分区、交通体系、绿化体系等多元素的协调统一,传承、贯穿整体的风格及思想,并与校内的各类建筑结合,形成体系、主次顺序,并将各个景观形成单独的景观节点,再将其统一形成校园独特的景观轴线,延伸并扩散至真个校园。
2.2.保护自然,减少破坏与浪费,维持校园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也是源泉与动力,我们在发展建设校园的过程中,应该减少生态破坏,环保高效的发展建设大学校园。在发展建设的同时保护此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使校园本身融入自然环境中。海源校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充分保留了本地原有的自然资源,让自然景观与校园更紧密的融入到一起,在所在地域形成独特的景观节点,并且不急于填满和用尽自然资源,让其有更好的成长空间,更好的维持校园可持续发展。
2.3.挖掘场地特征,融合于所在地域的特色文化
        在大学校园整体的建设过程中,不应该背弃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这样只会使其与所在地域格格不入,甚至让发展停滞不前。在大学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应物尽其用,挖掘所在场地本身的特征与优势,结合其特征与优点并在所在地域的文化基础上寻求创新点,在不脱离所在地域文化风格的原则下发展大学校园。
3.海源校区内的景观及附属设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3.1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海源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物——慧宇楼,由于建成的时间较久,墙体本身部分失去了原本的颜色而蒙上一层层灰尘,还有数不清的青苔,部分墙体脱落。
        其次是读书林内部的镜云湖与小池塘水质极差,甚至于成为了一潭死水,树叶、垃圾遍布,内部则有看不清的脏物,且周边几乎没有休憩设施,清真食堂与德馨楼间的池塘也有相同的情况。
        其余各地方的休憩设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设施还存在人造垃圾及脏污,影响他人休憩及校园整体景观和谐统一。
3.2.改进建议
        慧宇楼作为海源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物,是学校的代表与主旨特色,应该更好的保养。
        接近荒废的池塘建议能够重新整治,恢复其作为景观节点的独特,并在周围增设相应休憩设施。
        其余地方损坏的休憩设施能够维修并好好保养,并增加打扫的时间段以及乱扔垃圾的惩罚措,让师生们可以更好的使用。
4.结语
        大学校园建设一直在发展过程中,现在正是快速发展时期,教育理念及人们的审美都在不断更新,大学校园建设发展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所在地域的文化一直前进,既满足最基本的实用及舒适性,又具备新时代的特征及审美元素。最终实现运用各类元素影响校内学生孕育出正确的思想及价值观,引领众学生们健康、稳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郑少鹏,何镜堂,丁洁. 基于“环境育人”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思考[J].风景园林,2018(03):6-6.
[2].王福刚,石铁矛. 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3].薛亮.大学校园环境文化景观研究[D].南京农特大学硕士论文,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