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永州双牌县大河江村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0期   作者:周聪
[导读] 乡村是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乡村的发展,起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周聪
        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乡村是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乡村的发展,起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当前在我国依旧存在一定数量的传统村落,虽然传统村落之中拥有特殊的文化和民俗,但是传统村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已经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濒临彻底消亡的结局。乡村振兴是我国政府抓住历史机遇的一个重要举措,能够真正做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遭遇的瓶颈,然后通过实例分析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最好阐述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河江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前言:
        乡村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科学引导,严格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传统村落最后的去向,不仅仅取决于传统村落当前拥有的经济价值,还包括文化、建筑、地理位置、人文等多种因素,从而判断一个传统村落是否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传统村落的条件十分恶劣、且地理位置过于闭塞,很有可能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亡。在乡村振兴的全新背景之下,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是最为可行的、拯救传统村落的方式。
一、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遭遇瓶颈
        1.1 不断流失的人口
        传统村落内部的人口一旦出现流失,必然会对整个传统村落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由于人口缺失,村落的农业生产会受到限制,导致大量耕地荒废或者闲置,粮食产量下降,土地生产收入大打折扣。人口流失不仅仅是经济的流失,更是传统村落文化与历史的流失,由于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较大,直接导致更多的农村儿童去往城市读书,相关家庭会选择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岗位,村落文化传承的纽带就此断裂。自然村合并为行政村以后,乡村学校的合并,导致自然村的文化历史脉络从侧面被抽空,长此以往,传统村落必然会不断消失。
        1.2 缓慢发展的农业
        农村建设发展,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大背景,要高度重视农业领域发展现状及农村环境具体情况,更好更优地促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证农村生活环境的优良特质,使人口素质得到综合提升,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大农村各项建设保护力度与改革力度。传统村落的生产力,不仅包括生产人口,还包括生产所用的工具和资料,传统村落的生产工具较为落后,村落农民的生产技术低下,导致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在我国,很多传统村落都位于山坳处,自然会受到土地零散、土壤贫瘠、耕作工具落后、水源短缺等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导致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传统村落的居民为了改善生活,需要不断地增长人口,但是土地的产值和农业的技术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口的需求,因此传统村落的农业发展,从侧面导致传统村落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1.3 单一的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不仅仅代表着农耕文明,更是传承人文历史的载体,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传统村落必然会蒙受难以挽回的损失。当前我国的很多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错误地选择单一的旅游开发方向,导致结果适得其反。只有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农耕文明的旅游延续了村落传统生产生活习性,既有传统村落的村落形式,又将传统村落的历史内涵提现出来;只是把传统村落的人文历史当成旅游的噱头,只开发不保护,必然会“事倍功半”,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导致很多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落得无人问津的境地。
        1.4 较大的保护难度
        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和一般村落相比,传统村落的保护难度较高,其原因是传统村落的古建筑材料难以寻找,要想进行原汁原味的修复困难重重;当地政府所给出的维护资金到位缓慢,资金数额比较小;传统村落的自然条件通常不尽如人意,当地居民搬迁的难度较大,导致当地居民难以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之中;传统村落很容易陷入“同质化”发展的怪圈,丧失自身原本的特色;个别地区的政府“急功近利”,保护工作难以完善。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实例分析
        2.1大河江村现状概况
        1、村落概况
        大河江村位于双牌县阳明山脚下,茶林镇的西部,村落区位位置优越,距双牌县城约30 公里,省道216和二广高速从村中心南北向穿境而过。村落始建于明朝年间,已有近600年历史,邓氏祖先邓公太五郎跟随朱元璋起义反对元朝,颇有建功,被封为士大夫,来到大河江村,见此地山清水秀,甚为惬意,故定居于此。村落内现有主要以邓姓为主,后与江西迁往新乐洞的迁户编甲,大河江编为六甲。村内古建主要以清代为主,至今保存完好。
        2、现状特色分析
        (1)村落环境
        1)自然环境:
        大河江地形地势独特,环境优美,村落以东是后龙山,拔地三百余米,由五个山峰连成一排,有如长龙蜿蜒而来,龙山即是龙头,龙山之后是五峰中的第二峰纱帽岭,岭顶有正方形大石恰似一颗官印;大河江以西亦有山,山形为顶高而两肩齐平,形同笔架,故称笔架山;大河江以南是辛乐洞,构成葫芦瓜形的盆地,有良田八千亩,山岭之间相互参差,重重叠叠。
  2)文物古迹:
        市级文保单位:邓家大院。邓家大院建于清朝,属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群落。该邓姓古民居群坐落在约1平方公里的一片平地山,在群山环抱之中,清一色的明、清建筑风格,其建筑面积约在12000平方米左右,且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村前是一大片稻田,秦始皇开辟的“秦驰古道(俗称两广挑盐大路)”从村中央穿过贯通南北。邓家大院的主人邓氏太公于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县迁来大河江居住。
        
        (2)传统民居
        1)建筑形式
        大河江村整体村落风格为湘南传统建筑,基本外用青砖堆砌、土筑封火墙,内用木质筑建,门窗雕制工艺精细,墙脚多设岩石基础。古建筑群鳞次栉比,高耸的马头墙,极具动感,窗花与石雕花纹栩栩如生,花草虫兽,寓意深刻。
        2)村落结构
        邓家民居群落主体由5个大院落组成,整个古建筑群由5大院落22栋古民居、1座古庙宇及1处古墓群组成。各院落之间以鹅卵石道路相连,院落旁边都建有池塘。院落的设计和建筑模式基本相同,都是“三正堂”式砖木结构,外砌青砖白灰墙,墙面高大封顶,具有很强的防火及避风遮雨功能。整个村庄、池塘、住房、祠堂、横屋、牛栏仓库,既各自独立,又相依相通,疏密有致,井井有条,布局有律,结成一体,充分体现了农耕社会聚族而居的时代特征。
        3)建筑年代
        村内建筑的建造年代时间跨度基本上是从明清时期直到现代。村落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还有少部分建筑为民国时期建筑,其余均为50年代以后建筑。
        (3)村落文化
        1)宗亲文化
        千百年来,邓氏一族同宗同姓聚族而居,和睦一家,亦不曾有丝毫的改变,历史与生活在这里不断的延续。宗祠祭祀活动一般举办时间为每年清明节,祭祀对象主要为邓氏历代先祖,全村邓族人都会参加。主要祭祀场所为邓太公五郎的墓,村里族人供奉白酒、猪脚等祭品,由专人虔诚的送至等太公墓,族中有声望的人将会念诵祭文,随后族人依次上香,一方面纪念先祖,一方祈求先祖的保佑,最后族人会聚于一处共同吃饭。
         2)商贸文化
        当地与沿海地区的商业交流全由肩挑或马驼,特别是盐的运输,在通往广西境内的大道,主要是运输盐,人们从境外将盐挑回倒卖,这条路就此很形象地被称为挑盐大道。在挑盐大道大河江境内,有一架桥称为大板桥,桥头两边有凉亭,旁边是闹市,当时很是繁荣。
        3)农耕文化
        古村保存了古代农耕社会诸种文明元素的物质遗存,是解读中国传统乡村的活化石。现存的邓氏族谱,刻载和记录了辈出名贤的事迹,还有作为古村人行为准则的族规家训,充分反映了大河江村人崇尚耕读,走读书做官之路的传统观念和道德水准以及名贤辈出,历史上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大河江村现保存了各种生活的石器具,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反映了大河江村人征服与利用自然的思想和在当时造福后代的美好愿望。
        3、现状存在的问题
        (1)村落肆意建设,传统风貌遭到破坏:部分村民选择建设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砖房,建筑墙面或为亮色油漆,或为瓷砖,而栏杆、窗户等构件则采用不锈钢材质等。更有三层及其以上建筑,颜色、材质与原村落内传统风貌建筑相违和,异常显眼。
        (2)传统风貌建筑损坏严重,没有严格落实管理制度:部分老屋已经损毁、老化,加上少量建筑由于失火等多种原因,这些古建筑多破败不堪、年久失修,或者被作为杂物仓库,有加速损坏、濒临倒塌之趋势。虽然编制过大河江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但是缺少专人对其进行严格指导与把控。
        (3)经费相当缺乏,保护难度较大:现存古村落文保单位等数量多、体量很大,且建造年代较早,大多为砖木结构,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房屋损坏、屋顶渗漏、墙面裂缝、虫蛀腐烂等情况,急需定期保护修缮和维护保养。而保护修缮文保单位的成本较大,政府出资修缮文保单位专项资金有限。
        (4)基础设施薄弱,亟需进一步改善:大河江村内建筑较为集中,村落内只有几口池塘作为消防取水点,未配备高效便捷的消防设施与措施,此外村落部分地段缺少照明设施,缺少停车场等其他旅游配套设施。
        2.2  大河江村保护和利用规划
        (1)保护和利用思路
        从实际出发,全面保护大河江传统村落风貌和文物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体现地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弘扬邓家大院悠久深厚的古村文化,展现其古朴庄重的建筑街巷景观。通过多层次的利用,结合周边阳明山风景区和桐子坳景区,综合发展古村旅游,作为阳明山景区和桐子坳景区之间一个重要的中转站,通过古村旅游带动地方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2)保护原则
        1)体现地域文化:充分尊重双牌地域民俗风情,体现地域文化,延续大河江村传统特色。
        2)尊重历史原真性:尊重村落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保持村落传统风貌建筑、邓家大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禁止任何破坏和歪曲历史原真性的整改和修复行为。
        3)保持风貌完整性:在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同时,注重对村落的整体空间环境、具有风貌特色的建筑群落、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的风貌完整性保护。
        4)以人为本: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应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尊重村民的合理诉求,保护村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5)整体保护:要保护古村落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从整体上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保护。
        6)多规合一:贯彻“多规合一”原则,统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3)发展布局规划
        大河江古村以邓家大院古建筑群为核心,确定村落居住、旅游观光主要职能,发展成集旅游、科研、观光为一体极具湘南特色的传统村落。规划先邓家大院五大院落进行修缮,保护村落水系、水塘、农田道路等整体格局,依据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对现有道路进行梳理和拓宽,在村落南部修建游客服务中心,并配备了集中停车场,供游客来往,在村庄北部,修复城隍庙,并新增戏台,在村落合理利用现状空坪,在卓然祠堂前设置中心广场,在村落入口南部设置入口广场,在新屋里对面规划小游园,满足村民及游客休闲的需要。
        在规划设计中注重与邓家大院传统的布置格局相协调,顺应邓家大院原有的建筑、道路、农田水系等肌理,依田傍水,合理规划,同时也希望能与现存建筑相协调,并最终达到与村落文化相协调的目的,在总体布局上,依据现状建筑和村庄肌理,新建改建建筑能与之构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三、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策略
        3.1 深度调查村落寻找发展方向
        和一般的村落不同,传统村落具备延续至今的历史文化、借鉴性强烈的建筑美学、考究的村落布局以及可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进行。在调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做到实事求是、事无巨细,详细调查村落产业、历史变迁、环境变化、文化脉络、村民生活习性、村落布局和村落建筑样态等多个方面,然后判断传统村落的发展潜力,确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利用方向。
        3.2 建设保护利用村落人才队伍
        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专业人才的运用,以及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因此应当建设出一支由专业人才和当地有识之士相结合的人才队伍,投入到村落古建筑、村落道路、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之中。加大建设保护规划宣传力度,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理解,才能让保护工作走得更高更远,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不同形式宣传活动中去了解村落保护的真正含义。不仅如此,还要用优越的岗位条件,将已经走出去的村落劳动力吸引回来,所有人共同建设传统村落,必然会取得成功。
        3.3 利用优势资源获得经济效益
        传统村落之所以被称为“传统”,是因为村落之中具备传统文化的特色,因此在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传统村落自身具备的优势,例如传统的农耕文明、村落祠堂、当地庙会等,用来源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化载体,打造传统村落的特色产业,切实提高村落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避免村落劳动力继续流失的情况出现,真正达成乡村振兴。
        3.4 注重构建村落内部基层组织
        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乡村基层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构建出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为当地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基层组织。成立相关部门,履行相关协调职能,使得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融入各个环节之中。在组织内部团结友爱、保证当地居民的团结,积极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言献策,推动配套服务设施和产业在传统村落生根发芽,同时对当地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的地位不可以被忽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当前,我国大多数村庄地区的发展已经陷入瓶颈,如何在乡村振兴这一大背景下,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我国现存的传统村落,已经成为摆在人们眼前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人们必须有所行动,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只有村落发展了才可能得到更有效的保护,除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得记得住乡愁,促进传统村落从衰败走向振兴,从而促进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羚艺,黄朝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音寨为例[J].现代园艺,2020,43(09):138-141.
[2]黄智凯,张素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郴州市为案例[J].江西建材,2020(08):219-220+222.
[3]曹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关中富平县传统村落笃祜古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6):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