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桥施工中路面病害分析与维护技术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0月30期   作者:裴浩志
[导读]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出行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
        裴浩志
        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分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摘 要: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出行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道桥路面病害问题为车辆行驶带来了许多潜在安全隐患,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在交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维护技术防治路面病害,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和相关部门应主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道桥施工中路面病害进行分析,并选择相应维护技术,以主动消除路面病害隐患,提高道桥工程整体质量。
         关键词:道桥施工;路面病害;维修技术
        一、桥施工技术概述
        道桥路面施工开始前要铺筑试验段,铺筑试验段主要是用于检测运用的原材料能否达到标准。通过一系列检测后,如果各方面指标达标,就可以开始道桥路面施工。施工时,通过使用转运车运转沥青混合料,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运料车与摊铺机相互干扰的状况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设定施工步骤,其中路面宽度、厚度以及材料类型的选择及应用都需认真把控,方能正式进行全面施工,这样不仅能让施工有条不紊,同时也可以减少成本浪费,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最大程度保障道桥的施工进程和工程的使用寿命。
        二、病害分析
        2.1路基病害
        由于道桥工程路基施工量大,导致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概率升高,当工程路基出现不仅均匀沉降问题时,将导致路面出现很多裂缝,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质量与可靠性。若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量较大时,很可能导致公路结构强度受到破坏,进而导致路面塌陷问题,该问题出现时,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影响,为此施工人员必须对路基病害问题进行有效防治,以消除路基病害对工程造成的巨大影响。
        2.2路面裂缝
        路面裂缝包括低温收缩导致的裂缝和昼夜温差过大导致的裂缝,其出现和温度以及温度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温度过低,沥青混凝土所具备的抗拉应力一旦低于了温度的收缩应力,就容易导致裂缝出现;而如果昼夜的温差过大,混凝土沥青层则容易出现疲劳,导致抗拉强度低于抗拉应力,从而出现裂缝。除此之外,路面承压过大、储水量长时间超标都和裂缝的出现有着较大关联。
        2.3桥头破损
        桥头破损也是道桥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其具体影响形式是桥的两端发生形变导致整体的桥梁组织变化。由于最初的型变量不大,所以很难被发现,但长此以往,由于累积量的叠加,其内部张力会不断增强,不仅对桥梁的破坏力极大,影响其使用寿命,而且会造成严重的事故风险,要严格加以注意。其原因多为原材料质量低下,进而影响了整体支撑力。
        2.4混凝土碳化
        路面由于长期直接与空气所接触,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长期作用下,会使得与氢氧化钙之间互相反应作用,二氧化碳会侵蚀路面以及其中的钢筋结构。尽管通常情况下道桥施工都会对钢筋做防腐处理,但在长年累月的使用过程中,路面仍然会不同程度上出现被腐蚀现象。
        三、维护技术
        3.1路基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路基病害的影响深远,为有效控制路基病害的出现,应当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方案,以规避路基病害的出现。一般情况下,路基病害主要是不均匀沉降问题产生,为提高道桥工程运行质量与安全,应当对路基病害进行主动预防。路基作为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石,在开工前必须做好严谨的规划设计。

基于工程开发区域,对当地地质环境、水文环境、自然环境等进行全面勘察分析,并构建相关路基运行模型,对路基运行进行科学分析预测,以分析出路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诱发因素,并以此设计相关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护技术方案,如在路基施工处理时,设置相应沉降缝,以主动消除路基不均匀沉降隐患。路基病害综合性防治工作开展时,必须对路基施工面进行彻底清除,杜绝路基施工面存在安全隐患。如道桥工程建设时遇到软土地质,该地质无法保证工程施工强度与承载力,且在后续工程运行时,将出现不均匀沉降,直接影响到工程运行质量与安全。为此,则需要对软土路基进行一定处理,通过采取相关的软土地质处理技术,提高路基的整体质量与安全。
        3.2裂缝病害的处治技术
        开槽灌缝处治技术。该技术是目前使用几率较高的一种维护技术,它的优点非常多,比如材料不会发生堵塞现象,而且灌注通畅,可以很好的应对裂缝问题。具体来讲,它的工作步骤如下。在开展灌缝工作以前,要预热材料,然后使用设备开挖路面,确保开采深度一致,宽度相同,将缝隙之中的杂物清理好。需要经由技术人员予以检测,当材料温度达到预期的时候,即可展开灌注的相关工作,灌入的材料总体要高出路面至少 3 毫米左右。由于工作难度较大且返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成本,灌机需要在专业的技术人员手下操作,同时做好同步监督的工作,在指挥下有序进行。当路面的裂缝相对较小的时候,施工队伍可采用贴缝处治技术,即在裂缝较小的时候可采用直接贴缝的措施。该方法的优势在于,相对较为简单的操作手法以及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3.3车辙和桥头破损预防
        桥头破损虽然是道桥工程中的常见问题,但是若施工中充分结合实际状况,采用优质性能好的原材料,就能有效避免桥头破损情况的发生。车辙的防护主要分为三种:一级车辙、二级车辙、三级车辙。①一级车辙大都不需要进行防护;②二级车辙因较容易发生积水的情况,所以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状况来应用有效的办法进行防水工作;③三级车辙的防护涉及范围比较广,其涉及路面平滑度、抗滑能力及防水等,需要对道桥进行全方位的严格把控,从而有效提高道桥性能。
        3.4混凝土碳化处理
        道桥工程建设阶段,必须对混凝土质量进行严格管控,因为混凝土材料使用非常频繁,一旦混凝土质量得不到控制,则会对工程造成很大影响,如路基病害、路面病害等,因此可根据混凝土出现的质量问题,设计相关解决措施,以提高道桥工程整体建设质量与安全。如混凝土中的化学物质会与空气出现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整体质量下降,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可靠性。为很好解决该问题,应当对混凝土进行碳化处理,以规避混凝土内的化学物质与空气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影响到混凝土质量。为达到道桥工程混凝土设计质量标准,开展混凝土碳化处理时,可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以实现路面病害预防效果。道桥工程混凝土施工时,为隔绝混凝土与空气的直接接触,工作人员开展维护工作时,可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涂料处理。通过涂料处理为混凝土表面构建保护膜,以间隔混凝土与空气的接触,保证混凝土凝固质量。混凝土开展碳化处理时,可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加入适当缓冲剂,将缓冲剂与混凝土原料进行搅拌混合,抑制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实现混凝土碳化处理要求。
        3.5路面后期保养和维护
        道桥工程施工完成后投入使用即使没有出现质量问题,也需要定期检修。因为有些问题在施工后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所以就要定期养护。现阶段道桥后期检修工作主要包括:及时检查道桥路面的损毁情况,雨季较长的地区要加强排水,道桥设置在植被较多的地区需要定期进行防护坡工作,这样才可有效保障道桥的正常使用。
         结 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的道桥施工质量还有待提高,技术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只有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才能为国民带来更加安全的出行体验。
         参考文献:
        [1]赵鹏 , 丛晓辉 , 郭颖 . 道桥施工中路面病害及维护技术的有效运用[J]. 城市建筑 ,2019,16(12):159~160.
        [2]孙风春 . 道桥施工中路面病害及维护 技术的有效运用[J]. 工程建设与设计 , 2019(05):242~243,246.
        [3]宁长河 . 道桥施工中路面病害及维 护技术的有效运用[J]. 科学技术创新 ,2018(24):132~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