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0月30期   作者:韩雅洁
[导读]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但“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主要存在教育观念落后、专业与思想政治元素融合度低、忽视培养对象特点、缺乏保障机制等问题。
        韩雅洁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83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但“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主要存在教育观念落后、专业与思想政治元素融合度低、忽视培养对象特点、缺乏保障机制等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引言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迎合市场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高等院校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
根本问题。并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此,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现状
        自“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出并实施以来,获得了党中央教育部等高度关注,且在各大高校积极推行,但是在推行过程中,发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实现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主要体现在:首先,“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在高校形成共识,并且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存在学科任课教师德育意识不强的问题。甚至,个别专业课教师受到西方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等影响,而存在政治思想扭曲、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方向不正确等问题,致使引导学生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观也出现问题;其次,专业课教学与思想理论课长期存在分离,各自为阵的情况,并且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有一定难度,“课程思政”未形成基因式嵌入到专业课程中;再次,对“课程思政”的落实与效果控制上缺乏相应的保证机制;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为思政而思政”的问题,忽视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性,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生搬硬套,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接受效果较差;最后,高校的部分学科任课教师在发挥育人作用过程中还存在着思政能力不足方面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一方面,教师不知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容、不了解思政教育的技巧、不会运用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目前高等院校所使用的部分教材没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利于专业课教师对育人资源进行挖掘。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学科任课教师只有提高了自身修养、职业道德,才会使得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才会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负担转变为他们的幸福的职责,对学生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言传身教,以此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学科任课教师的理论培训,同时也可以发挥先锋模范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把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理念、先进性、纯洁性等优良理论教授给教师,提高他们爱党爱国的政治觉悟。各高校还应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参加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学习培训和研修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高校“课程思政”方案有效实施,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2.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应通过充分发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达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教材是专业课教师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各个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们在编写的教材内容时,应将教学内容与我国新时代的国情、国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紧密结合,囊括科学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思政元素,以保证编写出来的教材符合我国的发展,并且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
        3.构建科学的聘任考核指标体系和合理的奖罚制度
        聘任考核制度是规范与约束专业课教师的重要制度,因此,想要提高“课程思政”在高校实施的效果,必须要有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教师的考核方面,严格实行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并将此原则贯彻始终。制定定期与抽查听课制度,完善授课督导反馈制度,坚决抵制“问题教师”,对于有错误政治倾向的少数教师应严格教育,该解聘的不能手软,将极少数“害群之马”清理出教师队伍;其次,在考核方式上,高校对专业课教师的考核应避免“一刀切”,改善以往过分重科研、数课题、看论文、算教学课时量的单一考核方式,将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否得到提升都列为考核准则的重要组成,督促专业课教师做好“人师”,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培育学生道德情操。
        4.健全专业课教师培训制度
        专业课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力量,在育人之前,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继而才能传道。高校想要发挥好思政课程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功效,就必须打造出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因此,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思政政治教育的培训至关重要。
        首先,高校要对专业课教师实行岗前培训,在聘用合同签订之后,高校应在任用前对专业课教师在政治素养方面进行多次培训,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观点;其次,对任职期间的专业课教师,高校也要进行全员培训、分层次培训。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以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使专业课教师高度认同并自觉遵守课堂讲授的政治纪律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培养大学生。
        三、结语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高校教育是要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落后,并且单靠思想政治课这个主渠道很难达成育人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全学科、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在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切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更不能把专业课都上成思政课,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的课程特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回应,是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补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仅完善和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启发意义。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了深化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进,但是因为本人学术研究能力有限和论文篇幅有限,并没有形成完全的、可复制的推广经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作为新出现的事物在高校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广大学者共同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代玉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2]李文晋.“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
[3]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4]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