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仕干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83
摘要:现阶段,本国高校计算机课程对传统教学法应用比例相对较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育环境开放性有待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积极探索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本文就此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高校课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一、引言
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行业对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有利于推进行业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工作、生活的便利性,对生活质量、工作效率有效提升。高校教育充分应用互联网,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革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二、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存在滞后性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发展变化也十分迅速,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等特点。同时,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有很快的更新换代速度,高校教学体系中计算机课程教学需要充分融入计算机网络成果。但就现阶段实际教学状况看,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从而导致课程教学存在滞后性,时代发展需求与教学课程发展之间的契合度不足,接触的前沿知识相对较少,从而影响高校学生未来发展。高校计算机网路课程需要配合以相应设备和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但很多高校配备的专业设备不足,不能对计算机新技术的需求有效满足,从而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热情。由于高校计算机技术存在滞后性,会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还会占用学生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也与实际计算机技术存在差异[1]。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本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有待完善,存在较少的专业课程,其课程时长相对较低,很多高校未充分考虑计算机教学特点设置课程课时数,从而使得计算机网络课程时数不能契合计算机专业学习需求。不连续的课程教学对于教师、学生都有一定影响。此外,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对理论教学更重视,缺少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知识更重视,然而对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却缺少相应的指导。还有部分教师更倾向于实践教学,更多教学方式是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课程之中,从而使得课程理论知识牢固性不足。两极化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具有单一、片面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也能够保持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平衡性,从而不利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存在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创新、改革,但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仍然存在陈旧性的特点。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问题即是一些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也有较多的知识点,且课程实践性相对较强,传统计算机课程的中心是教师,学生受到教师作用影响,并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多是教师讲解后,学生操作, 教师与学生占据课程的实践并不平衡,师生之间的互动也相对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教材内容教学,很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培养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2]。
三、优化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策略
(一)促进混合教学模式融合应用
受到传统教学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忘记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快,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不足。在上述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促进混合教学模式融合应用。比如,应用“翻转课堂”、“微课”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翻转课堂,且评价也相对较好。借助翻转课堂,能够调整课内外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决定权。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录制相应知识点视频,随后引导学生在相关平台上学习相应视频,如图1:
.png)
图1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课堂之上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对作业完成、交流,以此获得更深角度的理解。微课在近些年应用也越发普遍,主要载体是视频,讲解课程重点内容,较小的视频容量有较强的针对性、明确的教学目标、较短教学时间等。融合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对碎片化知识掌握的同时,促进学生系统化认识计算机体系。因此教师可以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网络新技术,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 用,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开展相应的学习工作。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设计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涉及不同专业学生,不仅仅只有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双重特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需要同时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且计算机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不同学生主体存在的差异,不可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需要,充分应用不同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在制定具体教学任务时,教师要首先明确不同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应用分层次、分级教学的方式,针对学生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首先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以及知识测试,并结合学生测试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广度、深度有效扩大,从而进一步对学生知识面扩展。如果学生计算机水平相对较为薄弱,教师则需要更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强化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进一步理解,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提升[3]。
(三)促进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构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能够借助智能手机、网络获取不同方面的知识,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求相应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传统教学课堂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影响教学效果,而借助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恰恰能够弥补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因此对于高校而言,需要促进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完善,强化在线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对网络平台优势充分应用,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契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需要在明确“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网络互联网这一优势,积极探索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宇阳.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02):105-106.
[2]韩洁.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0):93-94.
[3]蒋仁祥.“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J].内江科技,2020,41(0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