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3
摘 要:人才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建设发展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最宝贵的因素,树立“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一切归零”等理念,始终把人才摆在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尽其所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关键词:人才;二八定律;彼德定律;马太效应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建设发展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最宝贵的因素。要想培养一流人才,应当善用相关定律。
一、用“二八定律”开发人才
一个单位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即20%的人完成了80%的工作任务,创造了80%的物质财富,这就是所谓的“二八定律”。“二八定律”揭示了人才开发的能级规律,突破了人才开发的传统思维,拓展了人才开发的创新思路。
一是最大限度发挥“20%核心人才”引领作用。事业的成败在20%,对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突出的核心人才,要交任务、压担子,给予其最能发挥作用、最能体现价值的舞台;对发展潜质大的核心人才,更要大胆破格使用,为其充分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不断提高“20%核心人才”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衡量“20%核心人才”价值的根本标准。在知识爆炸时代,核心人才要在反复不断的强力“充电”中“增值保鲜”,要通过多种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20%核心人才”始终走在发展前沿。
三是努力促进“20%核心人才”与其他人才协调发展。20%和80%只是能力的差别而非人格的区分,干事创业要靠20%和80%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协调20%与80%的关系,既让20%的“红花”灿烂绚丽,又让80%的“绿叶”苍翠欲滴,构建相互促进、合理竞争、共同提高的人才开发机制。
二、用“苛希纳定律”管理人才
在小学低年级算术入门教材中,经常遇到这样一道应用题:“两个人挖一条水沟要用2天时间;如果四个人合作,要用多少时间?”小学生的回答一般都是“1天”。而在实际挖沟过程中,答案就不一定了,可能是“1天完成”,也可能要“4天完成”,甚至还有可能“永远也完不成”。
管理学上有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2倍,工作时间就要多2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多6倍。
这条定律是西方著名管理学者苛希纳提出的。“苛希纳定律”可用三句话形象地概括:鸡多不下蛋,龙多不下雨,人多瞎捣蛋。美国人把这条定律理解得很简洁: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这也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非常类似。
事实胜于雄辩。为验证“苛希纳定律”,法国工程师林格曼做过一次拉绳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1人组、2人组、3人组和8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实验的结果是:2人组的拉力是这2个人单独拉力总和的95%,3人组的拉力只是这3个人单独拉力总和的85%,而8人组的拉力则仅是这8个人单独拉力总和的49%。
“苛希纳定律”告诫我们,要想克服“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尴尬境遇,必须建立人尽其才、人尽其力的责任机制。也就是说,责任与权利越具体,人的才能发挥就越充分;耍滑偷懒的人越少,用真劲的人发展空间就越大。
事业是在人才群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人才与人才的合作,不是简单人力的叠加,而是复杂、微妙的融合共进。人才的能力是方向各异的矢量,方向一致时,事半功倍;方向相反时,则事倍功半。1+1的人才合力,团结一致时,比2大得多;相互排斥时,比1还要小。
根据“华盛顿合作定律”,人才资源管理须两手抓。一手抓人才效能的最大提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另一手抓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能岗匹配,人岗相适,人事相宜,营造团结合作干事业、携手共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用“带领一群猫定律”选拔人才
世界著名的维珍集团老板理查德·布兰森爵士,全球拥有200多家公司,个个蜚声海外。他让世人啧啧称奇的领导风格是:“不要牧羊,要带领一群猫”,其意思是:下属不要盲目遵照老板的指示办事,要努力营造一种富于挑战性的工作环境,让下属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人成为“可以做主的大管家”。布兰森爵士的领导风格给人才培养诸多启示:集聚“身怀猎鼠绝技之猫”式人才,才能创造事业奇迹。“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管人用人的本质。人才群体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大才者叱咤风云,专才者摧城拔寨,异才者斩关夺隘,这些“身怀猎鼠绝技之猫”而非“温顺的羔羊”式的人才,能力突出,个性鲜明,充满活力,需要诸多布兰森式的领导者,用科学人才观的“慧眼”辨识这些人才,用高超的境界和艺术使用这些人才,不断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要做“带领一群猫”的指挥家,不当“牧羊式”的领导者。开拓创新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素质,一个富于创新精神和挑战精神的现代领导者,应当是一个思想解放、胸襟广阔、长袖善舞的指挥家,不能是一个禁锢创新思想、限制创新行为的“牧羊式”领导者。
要给人才充分施展“猎鼠绝技”的自由和勇气,方能充分挖掘人才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一个甘愿“带领一群温顺的羔羊”守摊子,而不愿“带领一群猫”拓疆土的领导者,也许短时间能“管好”一个单位,但这个单位最终难逃惨遭淘汰的厄运。
四、用“彼德定律”使用人才
每个组织和团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组成的,组织中的每个人都隶属其中一级。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德在研究组织和团体中人员晋升相关现象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和团体中,员工总是向往或趋向晋升到与自己能力素质不相称的地位或职位。这就是著名的“彼德定律”,有时也称“向上爬定律”,它对合理使用人才有两点启示:
首先,一个人在某个岗位干得好,不一定能胜任更高的重要职务,必须改变单纯“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用人思维。某学校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例,为体现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上级党委把一名在本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的著名教授提拔到校领导岗位,结果任职一年之后力不从心,主动辞职,让党委和很多人大失所望。“彼德定律”提醒我们:一个人在某个岗位干得好,不一定能胜任更高的重要职务,“根据贡献决定晋升”有时候不一定正确。这个学校将这名教学科研成绩斐然的教授,晋升到一个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不仅没有达到鼓励人才、奖励个人的目的,反而造成单位和个人“双输”的尴尬局面。
其次,唯才是举,量才使用,必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标准。当前,人才使用之所以经常出现重大失误,存在人才紧缺和人才浪费并存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是缺乏科学化、具体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因此,必须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根据德才兼备要求,建立健全以岗位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由品德、知识、能力、贡献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为最大限度合理使用人才,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依据。
五、用“酒与污水定律”优化人才
“酒与污水定律”说的是: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仍是一桶污水。一个能工巧匠呕心沥血花费时日制作的精美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把它彻底毁坏。这一定律对人才优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构建人才高地,一定要及时赶走或赶紧拴住人才群体中的“驴子”。在任何一个组织,总有几个不琢磨事、专琢磨人的“驴子”,如果听任“驴子”的存在,真诚互信的良好气氛会被勾心斗角所取代,积极竞争的良好机制会被嫉妒和猜忌所“毒化”,高效运转的团队或单位也会效率低下,甚至走向衰亡。破坏比建设容易,对人才队伍中的“驴子”,要及时采取措施,把它们赶得远远的,彻底根除“震源”。即使无力这么做,也要想方设法把它拴紧,让这头“驴子”无法“兴风作浪”。对待人才群体中的“驴子”,要坚持原则,妥善处置,留不得半点情面和私心。
建立高效和谐的人才团队,一定要选好“领军人物”。一匙污水能毁掉一桶酒,如果这匙污水是一个无德无才的“领军人物”,对“一桶酒”的破坏力就更大,局面就更难收拾。高效和谐的人才团队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包容的基础上的,有其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一旦受到“一匙污水”的侵害,组织就会迅速成为一盘散沙,进而走向土崩瓦解。
“酒与污水定律”告诫我们:选拔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军人物”,对于构建一个优秀团队、推进事业兴旺发达非常重要。
六、用“马太效应”激励人才
“马太效应”一词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个典故,经常用来描述“穷者越穷、富者越富”“优者更优、差者越差”等两极分化现象。
典故说的是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不同数额的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都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银子,我已经赚了2倍。”国王给他10座城邑作为奖励。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交给我的银子,我已经赚了1倍。”国王又给他5座城邑作为奖励。第三个仆人报告:“主人,你交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拥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的意涵,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用“马太效应”激励人才,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方式。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人才,要发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重功效,最大限度调动优秀人才献身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效益低下的落后干部,不仅不能让其得到相应的酬劳,还要给其刻骨铭心的惩罚,鞭策其在逆境中寻求突破,知难而进,迎头赶上。
要努力实现“三个破除、三个转变”,即:破除“靠先进打天下”的思维定式,实现由少数过硬向整体提升的转变;破除“靠树标杆带后进”的思维定式,实现由抓先带后向抓后促先的转变;破除“靠传统方法抓争创”的思维定式,实现由注重评比向引导竞争的转变。
“人才兴则企业兴,人才衰则企业败”。人才在精不在多,人尽其才最重要。树立“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一切归零”等理念,始终把人才摆在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尽其所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作者简介:周 林,男,湖北枝江人,1969年1月出生。1991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水上试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长期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〇研究所从事科技产业开发、科研试验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