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岩
福建省南安市省新中心小学 362308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培养数学学科素养深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以及拓展分析能力等。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养成思考和总结的意识。本文从数感、逻辑思维以及数形结合这三方面,对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字:小学学科;数学核心素养;方法探究
引言: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能够帮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并构建基本的逻辑思维框架。思维框架的形成能够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非常必要。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对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并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笔者结合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逐渐深入到小学数学课堂当中,但由于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虽然有意识的进行改革,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担心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会理解的不到位,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等。因此,数学课堂上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被动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认为数学知识就应该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按照教师教授的方法去解题,固定的学习方法,没有太多的改善余地。基于这两方面原因,使得数学学科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之间个体存在差异
在小学中高段的数学课堂当中,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时会更加容易和轻松。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时不容易掌握和理解,进而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导致学习效率较低。第一是因为学生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接受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第二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方式,只是按照教师讲解的内容和解题方式来做题,一旦变换了题型,学生就会不知所措。这两方面原因的影响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小学时期正是奠定数学基础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探究
(一)引入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的含义是指学生在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数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模式虽然能够提升数学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但是单一的授课方式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创建生活情境,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运用实际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使学生掌握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有效的提升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生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中《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后,进行模拟练习时。在讲解本章课程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小数,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进行生活情境的创建。
教师:“学生们经常会去超市里买东西,那么我们今天来模拟一下学生们去超市选购的场景吧”
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物品的价格,有5元5角的巧克力,2元5角的饼干,3元4角的冰激凌等。让学生选购出3种物品,并计算出价格。学生们教师的引导下,以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商品种类的挑选以及运算当中,也顺利的完成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通过情境模式的创建,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建立数学数感的同时,使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也能得到提升。
(二)运用问题引入的方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所谓的放手并不是完全的不管学生,而是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激发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进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问题引入教学法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百分数》时,教师可以进行假设。
教师:“小明需要购买10瓶牛奶,超市有两种优惠活动,甲牛奶单价是5元,购买10瓶以上可以打九折,乙牛奶单价是6元,购买10瓶以上可以打八五折。问小明购买哪种牛奶更合适?”
有的学生在拿到题目之后,马上进行运算,通过5×10×0.9=45,6×10×0.85=51的方法计算出买甲牛奶更合适。
教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很快学生发现,可以直接计算单价,通过单价进行比较更为简便。直接用5×0.9=4.5,6×0.85=5.1,可以直接得出甲牛奶更优惠。
通过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式。同时问题的引入,可涉及到学生之前接触到的“小数乘法”,也能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加深学生对于百分数的理解,使教学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并不陌生,但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在涉及到有关的立体几何或相关的知识点时才会运用到数形结合,这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数形结合意识的形成。在运算过程中也能够运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解和运算的过程中融入数形结合。
例如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乘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解题的过程中引入数形结合方式,帮助学生更为容易的掌握这一知识内容。教师进行讲解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体,等分成6块,并将其中的1块画上阴影。
教师:“一个阴影方块占,那么画上3块阴影可以占多少呢?”
有的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将3个相加,得到了,也就是。
有的学生产生了疑惑:“可以直接从图里看出来是”
教师:“这就是图形的优势,更容易理解和观察”
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观念,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合理的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解题和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逐渐的渗透。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的挖掘数学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得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樊庆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53.
[2]汤婧.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62.
[3]孙彩红.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28):135-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