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 王红梅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第二实验小学 01002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提问环节是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沟通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得出有效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具体应用
正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不仅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更重要的是从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培养自身数学综合素养。教师应当改革教学理念,运用有效的数学提问环节,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问题过于机械化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尚未成熟,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常常听到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有谁知道答案吗?用这种常规化的提问方式来进行引导,长此以往小学生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致,问题的提出不会激发他们将过多的热情投身到学习当中,在千篇一律的机械化提问式方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环节无法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
1.2问题单一且过于简单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提问环节教师往往过于简单化,小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上数学问题,这对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以更深更广的思路探索知识形成了强烈的阻碍,提问过于简单无法开拓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以至于他们在遇到有争议的知识以及难点问题教学时,不能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加以解决。与此同时,提问过于单一化,这种单一的形式不能让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虽然也形成了一问一答,然而学生无法突出学习的主导地位,缺少主动提问的意识,数学思路得不到很好的开发。
二、有效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利用课堂教学,从数学现象本身出发进行提问
数学属于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小学生在学习时需要进行主动的思考,而思考的来源在于提出疑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过程就是反复进行提问,并且让学生从问题中找出解决的办法,教师需要利用行之有效的数学问题,从中让学生受到启发,在设置疑问中促进小学生独立思考,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帮助他们在数学问题下积极的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借助教师教学经验,从数学现象本身出发,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提问:
第一,利用教学情境模式进行提问,将数学知识形成联系明确学习方向。课堂教学导入之前,教师需要复习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让旧知识与新知识产生连接,从中巧妙的设计问题,问题的提出需要具有导向性,从中为新知识做好铺垫,构成新旧知识搭建的良好桥梁,从中形成过度将之时有了迁移、进行升华,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在设置问题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将难点问题利用设疑的方式从小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出发进行提问,将难点知识化繁为简,从中顺利突破知识难点。
以分数的认识为案例,需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分数的定义,对分数可以熟练的进行读写,认识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关系,本堂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利用了解分数意义的构建,从中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的联系,对分数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谜语游戏引导学生,让学生猜一分为二、七上八下运用数字如何表示?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分数的图形,图形当中包括将一个图形平均分,也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让学生从中感受平均分的概念,从中对于分数的认识有更好的理解。
第三,在数学问题当中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在小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掌握大部分是先由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从简单到繁琐,由浅入深才是正确的认知过程。小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从而使小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入的探索。以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平角的角度,能够顺利认出不同角的三角形,接下来教师设置疑问,让学生产生质疑,从中针对问题进行论证,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运用空间想象来加以体会,让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数学新知识有了深化理解。
第四,针对学习盲点设定问题。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他们通过分析从而完善自身对数学的理解,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无法将过多的精力长时间的集中到学习当中,数学学习过程有可能出现对知识点的理解过于片面,这时教师应当多注意小学生的反馈情况,从中及时捕捉他们的知识盲点,进而利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中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全面掌握数学知识,认清知识盲点,提高自身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第五,利用提问的方式,让数学知识进行迁移,起到知识的承上启下,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教学内容都具有连接性,教师应当将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从一个知识点引发出另一个知识点,在知识连接当中需要有很好的过渡,形成自然的衔接,这时教师需要利用提问来解决学生在学新知识时感受到的茫然状态,从中使小学生能够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
2.2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利用数学问题进行教学
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数学现象都能够找到生活当中的影子,这就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想要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教师需要在数学知识的传播当中寻找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子,从中激起学生将抽象概念运用具象化的方式形成深刻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角度出发,观察桌子和椅子目前的状态,之后把他们进行交换,并且提出问题,如果用数学公式来代表桌椅的状态,我们应当如何列出公式呢?有的同学积极的回答桌子加椅子等于椅子加桌子,在这种生活化的引导下,为小学生学习数学公式做好铺垫,从中使他们在正式学习公式时有更深的印象,这样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能够熟练的运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利用数学问题展开课堂教学是保证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合理地在适当时机提出数学问题,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问题中对数学知识有更深更广的研究,从而让思维方式变得更加深刻,小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习中,教师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从中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串的优化设计[J]. 周钧. 江西教育. 2020(12)
[2]设计有效问题引领小学数学教学[J]. 丁莹. 中国校外教育. 2020(04)
[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 白坤. 学周刊. 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