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整合方法的深度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9期   作者:林秀珍
[导读] 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整合方法展开了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林秀珍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365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与落实,教育部门愈发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各阶段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此来优化课堂练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通过练习的方式加深重点知识的印象,使其在后期解决问题时思路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整合方法展开了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整合;深度研究
前言:
        数学本身就有着系统性、繁杂性、理论性、逻辑性等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因思维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若只是单纯依靠讲解的方式,所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此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加强课堂练习,深度挖掘素材,同时还可以变化练习方式,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数学重点知识。
一、挖掘素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来看,练习题的数量其实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上所起到的效用并不明显,教师可以将重心放在质的提升上,采用整合的方式,在原有练习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将不同梯度的练习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以此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时,因之前有学习过“角的认识”,很多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概念,在此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下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并将其作为导入点,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与角有关的事物吗?”很多学生都会说:“课桌的角、自行车的梁架、衣架这些都有角”,此时就可以进行深层次的询问:“那这些与角有关的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呢?”学生们回想了一下,确实都是三角形呢,教师就可以继续询问:“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形式呢?”。此时学生就会一知半解并摇头说不知道,因该问题带有探究性和讨论性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答案的探索中,课堂的氛围也得到了活跃,教师就可以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告知学生,然后再拿出之前准备好的小棒分别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试一下将小棒做成不同的形状进行练习,对比一下哪一种最为稳定,有的学生将小棒做成了长方形、正方形,但是这些图形在力的作用下形态会产生变化,而做成三角形的学生就会发现无论怎样摆弄其都不会发生变化。
        在学生已经完全掌握该课程的重点后,教师就可以再次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可以将用尺子量一下你们摆出的三角形的边长,再对比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因每个学生组成的三角形大小都不同,所回答的答案也不尽相同:“老师我的三个边长都是相等的”、“老师吗,我两条边是相等的”,在这些问题及答案的推动下,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及探索下对三角形掌握的也更加透彻,而且这种形象化直观的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理解起来也相对较为简单,且难度过渡自然不显得突兀,对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变式练习,突出练习的灵活性
        新课标中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着重突出“教”与“学”,确保其开放且多样,课堂练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掌握的更加牢固,为其后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其自身的思路更加的灵活且广阔,在此教师应当注重练习的开放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与实践,并确保练习过程的趣味性及挑战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在练习中,思维也从一开始的模仿逐渐走向创新。
        例如在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这一课时,因该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掌握运算定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帮助学生从多个形式认识到运算规则。在此教师就可以设计几个数学加法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如66+32+15=?与15+(66+32)=?或者是(56+21)+28=?与56+(21+28)=?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发现两道题的数目及结果都是相同的,但是其结合的方式具有差异性,在此教师就可以将加法交换律以及加法结合律讲解给学生。待到学生已经掌握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自己设计题目,或者是小组互相设计练习题目,并思考每一道练习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该方式不仅能够突出练习题的多样性,更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学得扎实,从而达到推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加强实践,突出练习的目的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理解能力与成人相比还存在些许不足,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数学的理论性较强,小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在此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后期学习及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统计”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以“班级内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为题,让每个小组成员收集信息,然后并做好记录与整理,并用不同的方式清楚的表示出来,在经过查看后发现,有的小组是有表格的形式,有的小组会用写正的方式,但是这些图所表示出来数据信息并不明朗,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条形图统计方式教给学生,然后再让同学们以条形图的形式将所收集的数据信息表示出来,这种讲解加练习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团队协作精神,而且在统计及作图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各环节的操作方式牢牢掌握,并学会了如何利用条状图表示出各种数据信息,这也是提升学习学习质量及效率的重要举措。
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练习作为数学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其不仅能够让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起到加固作用,在教学质量及效率上的提升上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此教师应当对此加强重视度,采用合适的方式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并解决问题,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新旧知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旧知识作为导入点,切实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从而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水平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鲍雯华,吕峰波. 小学数学课堂小结教学的比较研究——以新手型和专家型教师为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41(12):82-88.
[2]黄胜英. 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数学思想,提高运算能力——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 教师教育论坛,2019,32(12):52-54.
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市级课题“立足‘四个注重’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深度的研究(编号:JYKT-19019)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