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及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29期   作者:梁景晨
[导读] 高校图书馆作为保障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景晨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保障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构建高校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机构,也是体现大学精神和内涵的重要场所,其作为校园生活的中心和精神力量的象征是无可比拟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迭、学习模式的逐渐转变、功能需求日益丰富、服务理念不断优化,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高校图书馆也从最初的藏书楼逐渐演变成数字化、智慧化的图书馆。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影响研究
引言
        由于图书馆常用于查阅资料的人群使用,需要优先保证底层窗户不会被阴影所覆盖,即可以得到全天候的日照。此外,在对图书馆进行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周边建筑的投影情况,即分析周边建筑对图书馆建筑窗户遮挡的影响。基于图书馆建筑的受影和投影模型,根据地区特点,如采光条件等对场址进行选取和结构设计。然而这些定性的分析只能适用于被动式节能技术,而基于热工性能的主动节能技术的应用则需要进一步量化研究。
1图书馆建筑结构  
        现代图书馆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社会公共类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建筑结构的发展是受到其功能因素的影响。对于图书馆而言,要考虑的两个主要环节分别是图书的查阅和保护,使用查找固然要方便,但是保护图书使之免遭图书大敌的侵害更为重要。火灾、偷盗、潮湿、霉变、蠹鱼都对传统纸质图书造成致使伤害。为了做好防火,洛可可时代的图书馆均采用砖石结构,19世纪伴随铁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图书馆则采用铁质框架,这些材料的强度和结构形式决定着建筑的造型。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电子信息获取便利,图书馆的功能也在发生改变,书籍的收集保护不再是其核心工作,提供纸质电子并存的阅读、学习及研讨的场所成为图书馆的新功能定位。
2高校图书馆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
        2.1信息技术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这一点在高校图书馆规划设计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在以下方面:(1)馆藏资源数据化压缩了藏书空间的需求;(2)馆藏空间集约化也使设计重点逐渐从“书”的空间转向“人”的空间;(3)数字化和信息化改变了学术传递模式,数据信息的有序化能够有效满足自由浏览和信息获取的需要。
        2.2外观形象设计要考虑人文表达
        高校图书馆的形象设计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体现人文表达:(1)充分体现对校园师生生活的尊重,诸如利用竖向空间的搭接与交错等构建师生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增加立面的通透性或与周边景观融合等手段营造建筑立面的亲和力等;(2)建筑形象应对充分凝练的校园精神文化进行具象化的表达,可以通过建筑的拟态来形似或神似地表达学校的核心元素;(3)要清晰地表达高校图书馆的建筑性格,可以保持传统图书馆的沉稳大气,也可以借鉴现代建筑的自由灵动[2]。
        2.3图书馆的自然采光与通风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人们在对“风”和“光”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人们更多地运用人工光源和空调来调节居住环境,弱化了自然通风与采光。然而,为了节约能源,保持高品质的室内环境空气品质,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结合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设计,将自然通风与采光巧妙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而图书馆作为学习氛围浓厚的公共性建筑,对通风与采光有着更高的要求。

设计师通常是通过增加外窗面积来满足通风与采光需要,可窗户数量过多又会降低建筑的保温隔热性,所以确定合适的窗墙比便尤为重要。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图书馆通过设置方向朝北的统一规格尺寸的威卢克斯屋顶天窗,为阅览室带来了充足的采光。同时,图书馆内采用了混合通风设计,室内空气可以通过打开的天窗迅速替换,充分展现了绿色设计理念。除了通过普通外窗达到自然采光通风的效果外,中庭空间也可以成为理想的自然光源。巧妙的生态化中庭设计可锦上添花,极大改善建筑内环境,如设计阳光中庭时,可引入绿色植被,植被在太阳的照射下进行生态循环,使得室内外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舒适解压的怡人氛围。
3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的文化体现研究
        3.1图书馆的绿色服务
        新型图书馆既要重视绿色化建筑设计,也要兼顾绿色化服务。各种方便快捷的绿色新型服务在图书馆内的应用可节约大量人力成本,减少繁琐的工作流程。自助借还服务便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绿色服务模式。图书馆借助现代门禁防盗、视频监控、RFID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进行图书自动识别、检测、排架及借还,读者还可以进行全自助服务,不需像传统图书馆一样依靠人工管理。在这种模式下,读者自助借还图书,相比传统模式更加快捷便利,还解放了多余的劳动力,使各个岗位的职责更加明确简洁,从而实现文献信息传递的“绿色通道”。同时,借助互联网电子资源、远程查询等服务,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各类文献。这种云借阅的服务大大减少了人员出行,降低了交通排放,为读者及工作人员节省了宝贵时间。
          3.2图书馆建筑的空间美 
         每一个建筑物都是由建筑物本身的内部空间和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外部空间所组成,空间是建筑特有的实质内容,建筑的精髓体现在建筑的空间效果上。图书馆建筑的空间情绪主要体现在空间尺度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其间由于人的参与而产生空间中的情节性,空间格调具有设计美学的感染性与强烈的美育作用。美国德拉华州的柯克伍德高速公路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如图5),座落于高速公路边的一个商业区,设计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座新图书馆,定位为具有宣传意义的图书馆建筑,宣扬阅读、学习和探索。建筑造型是数个盒子堆叠在一起组成一撂书的样式,其空间体现空间形态的情绪及空间格调。
         3.3互动制度化  
        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互动性优势,公共图书馆可以借此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实时跟进服务,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和精确性。人们可以在微信交流平台上对图书馆的服务进行咨询、评价、提出建议,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人们的需求进行收集和汇总,并定期发布对人们建议的回复,以公众监督的力量提升图书馆自身对人们服务的重视程度。公共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的人们咨询电话和人们意见簿,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主题服务的优化升级;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开设人们微信群和QQ群,对人们的需求进行实时响应。此外,在各类人们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网络问卷、意见簿、反馈卡等方式征询人们的意见和建议,适当优化活动方案,以此将人们活动越办越好,形成良好的口碑。
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成熟,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已经逐渐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外观形象、内部设计、功能布局和空间规划4个方面做好高校图书馆规划设计工作,将会是打造校园文化建筑,彰显校园精神风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徐倖.大型文化建筑群的复合型公共空间组织设计——龙海市四馆一中心项目设计[J].福建建筑,2020(08):34-39.
[2]智伟.信息时代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研究[J].当代图书馆,2019(04):25-27.
[3]夏雨峰,袁春茹.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83-284.
[4]陈晓香.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7,4(51):371-372.
[5]李昊天.高校校园空间架构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