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在课内外润花结果 ——我的语文课内外教学实践纪略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王大兴
[导读] 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
        王大兴
        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先从课堂开始,其目的是落实并不断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承转合”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展堂”。语文学习还要向课外延伸:强化课外阅读,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积累语文知识,汲取语文素养;抓写作,让学习成果得以展现。要实现听说读写全能发展,必须多管齐下,方可学用相济,必须常年润花,才能根深果丰。
        关键词:语文  实践  记略
        对学校来讲,教育改革的根本还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就是师生课堂地位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愿望的养成。近段时间实践学校倡导的“问题导学——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总结归纳——训练检测”五步教学法,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有些许心得,愿与同人分享。
        一、课堂结构的改变,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分为“启、承、转、合”四段。
        1、“启”分为两环节。一是学生演讲。我从开始接课便将学生演讲安排在每周的每节课上,做到每节有人讲,时间3到5分钟。演讲不是漫无目标,而是预设了14个主题,如“请理解‘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句话,自定主题,即兴演讲”、“请以‘人生处处是考场’为话题进行演讲”、“描述一位你心中的英雄,并诠释你心中英雄的定义”等。讲稿可以有,也可以无,但最终必须是脱稿讲。这个活动还可有效促进学生说规范普通话。二是分发课前预设的导学案,给学生展示学习“问题”,明白每节课“学什么”。
        2、“承”是承前,继续的意思。学生拿着导学案,先进行8分钟左右的自主学习。要求:可以查阅资料,可以邻桌讨论,每位同学必须将学习结果记录在导学案或者课本相应位置。小组长负责检查完成情况。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并进行必要的小组启发引导。
        3、“转”转换,是课堂形式的转变。
        一是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由各小组轮值组长组织,大家相互学习组内成员的学习结果,就不同意的见解讨论形成共识,推荐给轮值汇报员。
        二是对“学习任务”进行小组班级展示汇报。这个环节主要取决于开课时任务安排。我采用的是任务分解法:每个组学习完全部问题后,再重点学习一个问题,确定全班交流轮值同学,把这个重点问题的学习结果向全班展示。展示的时候,要求用尽可能规范的语言,组织规范的答案。以学习《背影》一课时的例举如下(图一):

        三是其他组对各组汇报结果进行提问、质疑,辨明是非。比如在《背影》一课研讨“为什么说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这个问题时,对出现的“因为父亲终于为儿子安排妥贴了,父亲可以放心和儿子分别了”和“因为父亲面对生活的重压,心里并不轻松,但为了儿子,装出轻松来安慰他,不让他担心”这两个答案就出现了质疑场面,经过辩论,大家从“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似的”一词的理解两个角度,明确了后一答案更为确切。
        四是对未分配的问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各组相互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示范性答案。学生根据示范性答案,再回头看看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如何书写答案的,学生在不断地实践语用中形成归纳能力。
        五是学生自主板书,教师留照纪念并时时向家长群发布学生的较好板书样品,提振学生学习信心。仅举一例以佐证(图二)。

        六是将要求背诵的课文延伸到会正确默写,一是解决提笔写错别字问题,二是督促学生利用默写练字,规范书写。
        4、“合”是聚合之意,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总结。这个环节一是安排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比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我就要求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愚公精神”六个方面对课文进行全面总结,教师适时点拨,启发提示,最后由学生自己整理完笔记。二是进行一篇课文学习结束后的达标检测,检测题型靠近中考,题量为90以上的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实现90%以上的学生达到掌握90%以上的程度目标。检测有学生小组交叉批阅、统计、汇报。检测一般在一篇课文学习结束后随堂进行。
        课堂再不像以前一样,在“出示课题——解题——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写作特点——归纳中心思想”这样的模式中运转,学生也再不是“听、记、写、背”的机器,课堂成了学生的“学堂”、“展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相信学生慢慢就能从“学会”起步,不断实现“会学”、“善学”。
        二、强化课外阅读,让学生在更宽广阔的空间积累语文知识,汲取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延伸,让学生真正理解“处处留心皆语文”,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活力。主要做法是:
        1、落实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任务,将两本名著的阅读用作摘录、写心得、阅读检测等方法,使其变得更加实在。在这个过程中,一边联系家长的家庭督促,一边抓学习小组的抽检,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各项规定任务。
        2、发动家长购买教育部推荐的每学期四本名著,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完成阅读任务,每学期举办两次(新学期开学检验寒暑假阅读成效、期中考试两周后检查阅读课阅读成效)读书成果分享会。
        3、将教材其它单元学习任务中推荐的相关阅读任务(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推荐的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的原文与导读提示通过“家长群”发给家长,安排学生抽空完成阅读任务。
        三、抓写作,课内外齐开花。
        1、及时开展“运动会(校内大型活动)征文”,长期开展“周末征文”活动,通过日记、周记等形式展示汇集起来。我负责把好的作品编辑推出电子版班刊《钻石地》,将来还会把优秀作品推荐到各种期刊,公开发表。11月下旬的学校运动会,我班学生共创作四十余篇诗歌、散文,其中12篇作品受到同学推崇,家长好评,班级内由此产生了几位“著名诗人(文学家)”(学生自诩)。目前已收集30余篇优秀作品,寒假前将出刊第一期。
        2、发动班级学生积极加入学校成立的“博雅苑文学社”,他们将有幸去聆听一些名家的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可以从更高的语文实践层面拓展语文应用功能,激发并不断增强同学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3、坚持写“下水作文”,做学生的表率。每次作文都与学生在同一场景写作,同一时间完成,并且把我的作文交由学生评判,也可以打分或评定等级。后面还会安排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值命制作文题目,模拟考场作文。
        4、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开展“研学之旅”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观察、调查、寻访、诵读会等活动。回校后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或诗歌,或散文,或新闻采访,或感悟心得,然后再组织班级研讨活动,以此感悟语文学习真谛,展示语文应用魅力。
        我以为,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一样,同样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既枯燥沉静,又活力无限,坚持者必收获满满,懈怠者必劳而无功,要实现听说读写全能发展,必须多管齐下,方可学用相济,必须常年润花,才能根深果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