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霞
温州市光明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88
摘要: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着重落实语文要素构成的知识点、能力点。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并分层落实到各个单元。如何挖掘课后练习的潜力,发挥课后练习的价值,实现与教科书编者的深度对话,聚焦并落实语文要素呢?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文要素;语文教学
一、抓准提示,确定教什么
统编教材中,课后练习设计往往用词简练直白,常常只有一句话或几个短语,力争让学生一目了然。可是其内涵却很丰富,有时练习看似独立,却紧密关联前后,有时形式看似重复,却循序渐进很有层次;有时,抓准课后练习的提示语的理解、体悟,恰恰凸显了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一)结合学情巧设置——突破难点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课后练习十分重视朗读,每篇课文后面的第一道练习几乎都是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针对文本的内容和不同的特征提出了朗读的不同要求,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的提出,;便于教师把握朗读学习的重难点,但是,教师还应该结合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紧扣难点落实。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是这样的:朗读课文,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而第三题是这样描述的: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看到这一课的习题,很多老师把目光的焦点都放在第二题“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的确,提取信息是学生阅读本课的一个重点,但是并非是难点,这样的习题,学生只要读上一两遍就能提取,而“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这才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难点。怎样演好这个故事呢?关键是要读出不同小动物的语气。老师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本课中有很多的语气助词,如:哪、呢、吗、啊、啦。只有读好这些语气词才能读出不同的感情,才能深刻体会出小动物们的心情,才能把这个故事演得有声有色。到这里,教学目标才能算是真正达成,学生在朗读中的难点才能真正突破。
(二)结合生活找关联——深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才能投入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从教材到生活,让学习最终走进学生的生活,如《咕咚》课后习题第2题:朗读课文,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野牛是怎么做的。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再来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这样做。通过联系生活,加强语言表达的练习,丰富阅读反馈的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最常见的练习就是迁移文本的表达形式,借助文本的语言图式,引导学生仿照创编,这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也是习得规范性语言的重要途径。如
语言迁移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学生根据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运用各种形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使语言训练的目标性更强,学生也有了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如《姓氏歌》的课后练习:“照样子做问答游戏”练习中出示了两组问答游戏的例子。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发现:第一个问答是“张”是用加一加的方法引出的;第二个问答“方”是用组词的方法引出的;课文中还用了别的方法,如:徐,用的是说偏旁的方法。其次,老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姓什么,并尝试着用上面的办法记住它。并试着仿照文中的问答方式,自己来说一说:你姓什么?我姓 。什么 ? 。
最后和同桌一问一答,做做这个问答游戏。
落实这道课后练习,教师在进行语言训练时,没有直接让学生与同桌进行仿说,而是引导学生先读一读,学习问答中的姓氏介绍方法,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姓氏,想一想自己的姓氏可以怎么进行介绍,仿照句式说一说,最后再和同桌一起做问答游戏。
只有这样将生活与文本联通,学生才能知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教师在逐步更新学生内在言语图式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习得阅读策略。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理解这样的话一定有难度,需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在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学生才有话说,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发展和提升思维力。
二、依托课后习题,确定“怎么教”
在认真解读课后练习,我们教师明确自己教什么,接下来,要落实“怎么教”这个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发挥课后练习的价值,使教学目标真正达成。
(一)以课后练习确定方法积累点,“循方法”教
课后练习中,往往渗透了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后习题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理解和把握教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动物儿歌》共六行,每行七个字,都是按“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来描写每种小动物的活动。这样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说写完整的话能起到完整的示范作用。教学时,可设计给“妈妈”介绍都有哪些小动物在做什么这个“闲聊”活动,让学生也介绍给“爸爸”。而“爸爸”想知道的与“妈妈”想知道的不同,“爸爸”已经清楚小动物表演的内容,他想知道它们在哪里表演的。教学时,可以用“拍手问答法”展开,如“爸爸”按节奏边拍手边答:“蜻蜓哪里展翅飞?”学生按节奏边拍手边答:“蜻蜓半空展翅飞”拍手,使他们其乐融融,回答时节奏感更强,为读好整首儿歌打下基础;问答,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取代单调枯燥的知识讲解,给他们的印象自然深刻。
(二)以课后练习确定思维培植点,找关联。
“学习贵在有疑。”有疑问地教,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的知识。而课后练习中的疑问习题应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抓手”。如《四个太阳》的课后练习:朗读课文。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试着画一画,并说明理由。这道练习题极具富有挑战性,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认识四季,展示其独特性。只有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才能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而本册教材的第一课《春夏秋冬》,用四幅表示景物的图片和之关联的短语,突出了一年四季的气象特点。《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板块再次选取了8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从整体感受、听觉、视觉等角度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多姿。综合分析,《四个太阳》的这道课后练习题,正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所以,教师在落实这道练习题时,可以从它们的关联出发,进行整合教学。
结束语: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透露编排意图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悉心解读课后练习,着力挖掘课后练习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萍. 把握课后练习特点落实语文要素——以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为例[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 000(003):59-61.
[2]朱红. 挖掘文本秘妙, 把握阅读心理——班级读书会的有效导读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2(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