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张冰
[导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张冰
        (沈阳市于洪区红旗小学 辽宁 沈阳 110141)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动手操作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动手操作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正文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十分重要。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儿童刚刚由以活动、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步入以学习为主的学校,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接触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内容,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认识了长方形后,我问学生能否将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最大正方形,所有学生都拿着长方形动起来,他们通过折、剪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探索出应该如何折就可以成正方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分三步进行:①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将其中一半画上斜线。口述:阴影部分是正方形的 1/2问:阴影部分的1/3相当于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后口述折的过程及结果,把1/2张纸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是原正方形的1/6,②操作: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2/3,涂上颜色,再折出涂色部分的1/5,口述:把2/3张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原长方形的2/15,推出4份是原长方形的 8/15,③观察“折”的结果,1/6=1×1/2×3,2/15=2×1/3×5,8/15=2×4/3×15,师生共同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我在教学13-9=?时,我让学生用小棒摆,根据自己的想法摆出不同的方法,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摆小棒想到了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操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品尝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促进知识理解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生在数学课上操作学具,人人动手,这样思维可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通过操作学具学数学,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而自己动手,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和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能很准确地定义1平方米,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但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学生脑海里的概念是非常模糊,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一面积中位有个清晰深刻的认识呢?有位教师是这样做的:他让学生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用同一样东西摆在1平方米大的一块布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1平方米上大约可以铺30本数学书,1平方米上大约可以站20个三年级学生。1平方米上大约可以放16张方凳等。通过操作,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摆的材料各不相同,也可以看出学生主动探索意识非常强烈。


        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使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以小组为单位,怎样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后,平移再拼一拼,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再比较变化情况: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最后学生讨论汇报,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了自己的空间观念。再例如,在学习几何形体时,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比较的操作活动中①制作等底等高的无色透明圆柱、圆锥教具备一个。然后用红色圈把圆柱等分成三截;②在圆柱中盛满蓝颜色水;③将水分三次倒进圆柱,第一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一道红色圈;第二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倒满。这样操作,由于红、蓝的对比明显、感知对象突出,学生就能直观、清楚地看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而非几何形体的教学,如应用题、数和计算、量和计量、统计知识、比和比例等,在操作层面上的要求不是最明显,这就更需要教师能挖掘其内在的动手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去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利于促进思维发展。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索并发现规律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知识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师者传教授业解惑者也,我们的知识都是我们的老师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动手操作的过程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是形成技能的过程。而技能又是要在不断动手中积累出来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要培养多动脑、多动手的习惯。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也是素质教育发展所必需的。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创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由他们自己主动参与。
        除此而外,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操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将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会使学生乐于尝试、探索,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勇于质疑、悟理,学生就能自始至终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探索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育》  2000年7、8期
[2]田淑华《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  2005年
[3]零克宁《运用数学学具,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基础教育研究》  2004年
[4]谢世萍《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          《小学教学参考》  2005年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