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德育教育探索分析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齐道芳
[导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齐道芳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 郑州市 中牟县 451450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这就要求学校要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德育是高校阶段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实践者,一言一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学校的德育教学,虽有条不紊地进行,效果却和预期相差甚远。近年来,校园欺凌、未成年犯罪的问题层出不穷。那我们是否该反思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否落实?教师的德育教学出现哪些问题?针对此,本文将针对于目前我国德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简要剖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几点可行性意见,以期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师;学生;教学工作
1前言
        德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无论是作为五育中的主导地位还是学的思想中的首要地位都不容忽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两大方法,通过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总结出一系列技巧及原则等,进而对高校教师的德育教学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以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高校德育教育的的重要性分析
2.1高校德育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指明灯
        青少年阶段是每个人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若是能及时对他们的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良好习惯等能力进行培养,做一个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青少年阶段通过德育教育使良好的道德品质得到内化,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阶段德育教育工作是学生思想建设的根基。
2.2高校德育教育是教师班级管理的催化剂
        学生步入校园生活后,基本都是在自己所处的班集体内学习、活动等,班集体的氛围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非常重要。高校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所以教师的课堂管理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学生较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定是班级风貌团结、有爱、和谐的,德育是班级管理的基础,教师在管理班集体时若缺少德育的依托,那班级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与不愉快,导致班级成员之间难以相处。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良好身心健康的发展。
2.3高校德育教育是学校课程回归生活的顺风车
        德育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学习,既没有数学的公式套用,也没有语文的诗词背诵,它更加灵活形象化,大都是从生活案例来总结教育或者开放式话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发挥想象,以此让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一套道德体系。我们当下的教育要求要回归生活,那回归生活的最好状态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德育教育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道德。
3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3.1学校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视不足
        虽说我国的素质教育已步入正轨,各学校都在积极响应政策,但很多学校依旧是一边强调“德育为首”,另一边受“应试教育”和“政绩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对学校、教师、包括学生的考核评定都是以成绩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机制促使学校教师家长对分数极其重视,忽略了德育教育,这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衍生出很多的问题。
3.2教师德育教学方式生硬
        由于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足,所以导致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都不足。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时往往以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该理论的实践意义,导致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德育内容。例如某教师在讲授勤俭节约的内容时,告诉学生不要浪费饭菜,节约用电等条条框框,最终发现效果并不乐观,学生还是依然存在铺张浪费的行为。

那要是教师若是创新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会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3.3德育教育缺少合力
        德育教育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协作。然而目前我国学校、家庭与社会均存在德育意识淡薄、德育方法偏差和德育合作滞后的问题,导致了不容乐观的德育效果。例如教师在学校教学生应该怎么做,可是回到家后父母又有不同的观点,对孩子指手画脚,最终导致孩子迷茫,这对德育教育工作百害无一利,所以高校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完成。
4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4.1学校要注重内部德育素养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要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时代人才,前提是要做到“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加强内部建设。一方面,学校管理层完善德育监督与评价机制,具体可以成立专门的德育小组,聘请行业专家或有经验人员领导主持工作,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编制相应的实施步骤、奖惩机制等,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德育教学学习、定期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对教师进行培训,也需要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修改,如加入德育教学工作分,以此来激励教师更有效的完成教学工作。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者,要加强自身的德育素养建设,提高道德水平。只有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的实施才能如鱼得水。综上所述,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教师都需要加强自身的素养建设,为德育工作打好基础。
4.2教师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高校生的眼中,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比如教师与其在学生做课间操期间监督他们还不如和学生一起做。因为要让学生养成习惯自发的比逼迫的见效更快,若教师每天跟在他们后边监督有一天不监督了他们会松懈,可是教师若和他们一起做,在榜样的带领下他们会逐渐养成自觉做操的习惯;又或者班里有同学犯错了,教师要注意批评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尽量以理服人。因为高校生的自控能力较差,难免会犯错,而且自尊心较强,教师的批评方式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也会很大,教师若采用先表扬鼓励后指出问题的方式,学生才会虚心接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教师平常要多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多关心学生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心声,做学生的好朋友,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4.3教师联系实际生活开展德育教学工作
        学习来源于生活,德育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在实践中进行。例如教师平常在班级内可以多开展与德育相关的活动,可以采用情景教学,利用生活中某一现象,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真实感受,教师一步步引导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可以举办辩论赛,如“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自行收集材料,支持自己的论点,这种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教学效果;也可以带学生走出校园,去养老院做小小志愿者,帮助老人洗衣打扫卫生和表演节目等,让他们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关爱老人,这将是孩子最好的德育课堂,他们会产生荣誉感与使命感,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会学会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同时教师也要摆事实,多讲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防微杜渐。
结语
        高校阶段是教育过程的开端,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一半。”若教师在高校阶段能对高校生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将会对学生的未来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俱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潜力股,从赏识与信任开始德育教学,把握好各方面的力量,使德育教学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永基.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生德育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31.
[2]钟信.立德树人:新课程下高校德育教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67~68.
[3]荣树云.提高班主任德育素质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J].教育科学研究,2001(06):54~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