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校园排球节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楼文亮
[导读] 排球节是校园排球工作的基本内容之

        楼文亮
        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  311251

        摘  要:排球节是校园排球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如何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则是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热点。本研究以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在解读校园排球节举办动机的基础上,以普通高二年级的排球节为例,对校园排球节的举办目标、练习内容、实施流程进行详细阐述。最后,针对校园排球节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校园排球;排球节;体育核心素养

1 引言
        校园排球是个系统的、庞大的教育工程,其本质是文化,建设校园排球文化是驱动校园排球可持续发展、扎实进步的根本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最能调动校园排球文化氛围的“排球节”呼之欲出。如何开展排球节、如何在排球节中准确、全面的体现出校园排球的核心价值,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2014 年在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地位。事实上,校园排球源于校园、成长于校园,其最终目标不仅要培养优秀的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更期望通过校园排球相关活动来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核心素养。因此,本研究以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对校园排球节的设计结构进行剖析,并以实例加以诠释,旨在抛砖引玉,为校园排球节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2 举办校园排球节的动机解读
         排球节虽没有像训练、比赛那样始终贯穿于校园排球的整个过程之中,但作为校园排球的基本内容之一,排球节却能为校园排球注入新的活力,举办校园排球节的动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诠释。
2.1 显性维度:改善、增强青少年体质
        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将2008年的调查结果与2010年相对比,可以明显的发现:青少年的肺功能、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持续降低;肥胖、近视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因此,校园排球必然肩负起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任务。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将校园排球的内容全部定义为训练和比赛,这就使得真正参与排球运动的人数非常少,通过校园排球来全面提高青少年体质也就成为空谈。如何改变校园排球训练及比赛的单调属性,丰富校园排球内涵,已成为校园排球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隐性维度:培育、建设校园排球文化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学生是校园排球文化建设的核心,学生的价值取向建设是校园排球行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反映出学生参与校园排球活动的原始动机[1]。学生在参与排球活动的价值目标方面存在显著的个体性差异:健身、交友、兴趣、快乐、成为球星、展现自我等。这些目标有长期性的,有相对稳定不变化的,也有暂时性的。积极、主动性的价值目标的确立对于青少年长期、持续的参与排球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训练和比赛为导向的校园排球活动,使得大多数学生未能长期、持续的参与其中,他们更不能从排球中得到兴趣、快乐,更没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与之相反,校园排球节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根据学生水平、特点设计多个游戏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有效的保护甚至是发扬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迎合学生行为价值取向的活动,达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果,对于培育校园排球氛围、建设校园排球文化至关重要。
3 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校园排球节需要有科学的理念进行引导,作为当前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体育核心素养是设计排球节时不可忽视的因素。要在校园排球节中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就必须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分析。
3.1 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
        如今,体育学界关于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学者们的研究无外乎源于两种主流元概念:核心素养、体育素养。关于核心素养,联合国经合组织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最早开始研究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指涉及多个生活领域的且能够促进健康生活和培育健全社会的重要素养[2]。对于体育素养,英国学者Whitehead最早于1993年在国际女性体育教育大会上提出:体育素养是个体在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的身体活动动机、信心、身体活动能力、理解力和知识[3]。事实上,体育核心素养是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上,聚焦和关注适应个体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关键素养,其本质是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在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备独特贡献和作用。
3.2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4年,教育部组织各学科专家全面修订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该版本以学科为引领,对体育课程进行完善和发展。在这其中,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做了详细的阐述[4],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健康行为。因此,在排球设计的过程中,各个项目都必须具有一定参与时间和活动强度,避免排球节成为华而不实的活动形式
         第二,运动能力。因此,设计排球节的过程中必须秉持这一理念,所设计的项目其目标要让学生通过排球节能掌握几项或者多项的排球技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些基础的、稳定的排球技能,推动学生在后期能积极参与并真正融入到排球运动之中。
        第三,体育品德。在排球这项团体运动之中,学生的品德表达的愈发清晰:学生置身排球活动之中,参与者间的团结、信任、关爱关系可以为双方提供最为直接的情感支撑和现实的情感共鸣,体育品德在人的发展重扮演重要角色,作为社会化的人应该具备这一体育核心素养。
4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的案例设计分析
         理论的设计需要紧密联系实践。为了能够具体、详细的展示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校园排球节是如何设计的,本研究以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例,从排球节的目标、内容、实施这三方面进行说明。


4.1排球节的目标
        关于教育目标的来源问题,大家比较认同的课程目标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5]。对高二的学生而言,排球节就是一个充满快乐、释放激情的环境,“开心”是他们对排球节最基本的诉求。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社会环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在设计排球节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从体育课程需要的角度来看,高二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排球,但对传、垫、扣、发等一些基本技术掌握程度不够。对速度、协调、灵敏等体能训练方式鲜有接触,因此,不断强化排球基本技术、体验基础体能训练方式,是体育课程对排球节的要求。综上所述,从教育目标下排球节的内涵与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异曲同工,均包含了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品德的因素。基于这些考虑,校园排球节的目标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创建轻松、娱乐的练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2)发扬互动、分享、轮流等体育品德,促进学生间的融合与互动;3)合理安排运动强度,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4)巩固排球基本技术、技能,尝试排球对抗,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灵敏等素质。
4.2排球节的内容
        内容是目标的载体,排球节的练习内容必须以其目标为导向,排球节练习内容的合理性程度制约着排球节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着学生练习的效果。在设计练习内容时,势必考虑内容的数量和形式。在内容的数量方面,一般情况下,一场排球节的时间略长于一堂排球课的时间,时间约为50-60分钟,每项练习内容的时间约为5分钟,因此,整个排球节的练习内容约为10项。此外,排球节的内容则基于排球节的具体目标而定,所设计的练习种类以技术、技能、对抗、身体素质练习为具体体现。在这些练习种类中,排球技术以及身体素质是较为基础的练习,其内容所占比例也应相对较多。
4.3排球节的实施过程
        排球节的设计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现实之中,排球节的有序实施是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从排球节的整个实施过程来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开展阶段、阶段这三个环节,在每个实施环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准备阶段
        1)分配人数。排球节需要学生的参与,也需要教师或志愿者的引导,因此,在练习开展之前,需要对学生的人数、引导员的人数进行合理分配。就本研究例举的排球节而言,每组练习的参与人数为8人、引导员人数为2人。2)集合讲解。将学生和引导员集合,发放分组背心,统一讲解排球节的实施程序及注意事项,重点讲解项目间的轮换方法及安全保护措施。3)热身活动。带领学生做集体热身操,热身操要求简单、便利,并且不会产生大幅度的队形变化。4)分组到位。学生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分别进入各练习场区。
         第二,开展阶段
         1)分组轮换。如图1所示,排球节的10个项目分别位于排球场的内部及周边,以排球场的中线为界,将排球场分为左右两边区域,每个区域设有5个项目,每个项目由2为引导员带领1组学生参与。学生在完成5分钟练习之后,顺时针轮换项目,当一个区域内的5个项目全部完成后,轮换到另一个区域再依次进行。2)指导实施。引导员的位置是固定的,在每组练习开始前,都需要做简洁明了的规则介绍和动作示范。3)统一指挥。在排球场的中圈,设置1名指挥员,负责计时并发出练习开始或结束的指令。
         第三,结束阶段
         1)集体放松。练习全部结束后,集合队伍,由引导员带领学生进行放松练习。2)评价总结。通过提问、学生互评、现场演示等手段,对整个排球节进行回顾,老师要把学生在排球节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哪些优秀环节值得学习,进而让学生移植到日常排球学习、训练及比赛中去。3)回收器材。
5 开展校园排球节的建议
5.1体育核心素养的达成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体育核心素养达成的过程势必是一个缓慢的、逐渐提升的过程。本研究仅是给出了高二年级排球节的案例,可以看出,该排球节所设计的练习具备一定难度,主要强调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并发展学生的体育品德。若面对高一年级学生时,排球节的练习难度可适当降低,可能会越来越强调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真实水平,对校园排球节进行创新设计,然后在实践中大胆尝试。
5.2学生参与范围的广泛性
        排球节是校园排球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其设置的初衷之一便是提高校园排球的普适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排球运动、切身参与到排球运动之中。一所校园排球文化浓厚的学校,必定是一所排球参与人数广泛的学校。面对一些“排球盲”以及对排球并不“感冒”的女学生,排球节应充分发挥其游戏性、娱乐性、协作性,通过设计各式内容,来吸引全体同学的注意力。因此,开展校园排球节需强调“有教无类”,定期举办排球节,不断扩大学生参与范围,逐步构筑校园排球文化。
5.3练习内容方法的调适性
         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带来了学生练习的多样性。因此,在排球节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哪怕把内容设计的再好,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突发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逃避,而应该主动调整,通过改变难度、次数、规则,让练习内容和方法来不断适应学生。
5.4教师角色定位的多元性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已成为共识,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学的引导和指导。然而,在校园排球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变得多元化:第一,教师是引导者。真个实施过程,教师只能用简短的语言和动作来示范,学生的练习才是排球节的主题。第二,教师是观察者。把排球节还给学生之后,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观察与记录,观察小组练习时出现的问题,记录学生的表现,并把这些问题反馈给学生。第三,教师是总结者。在排球节的结束阶段,教师都要就排球节的表现与学生进行对话,总结各个环节中学生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侯学华,薛立,陈亚中,顾春雨.校园排球文化内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107-110.
[2] 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3] 陈思同,刘阳.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研究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6,36(3):44-51.
[4] 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2):3-20.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