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黄德
[导读] 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次随机样本抽查,

        黄德
         舒城职业学校 安徽 六安 231300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次随机样本抽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较为突出,存在并发性和综合性,课堂问题行为最为普遍。与家庭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
        关键词:中职学生 问题行为 家庭状况
        1 问题的提出
        问题行为, 在国内又翻译为行为问题、行为困扰、不良行为[1]。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问题行为一直为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儿童问题行为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国内学者自 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儿童问题行为以来,所调查出的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80年代的调查数据在10 %  左右,90年代则上升到13%左右[4][5]。初中生问题行为检出率普遍高于学龄儿童平均水平,多数在15以上[6]。经济一体化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的迅速变革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
        2  关键概念界定
        本研究采用池丽萍、王耘(2002)对问题行为的界定。问题行为是指“违反社会公认的正常青少年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的行为”。结合该定义,判定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该种行为明显高于同龄人平均正常状态;二是表现为违反社会公认的正常青少年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行为;三是较长时间存在行为发展上的退步现象, 表现为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的行为;四是该行为经常稳定地发生,给他人或自身带来了扰乱等。
3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对问题行为涵义和实质的探讨为理论基础,以开放式访谈收集的资料为现实依据,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班主任、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教育心理学专家进行调查访谈和相关文献研究,了解到职业学校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认为中职学生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学习问题行为、交往问题行为、生活问题行为、情绪问题行为,其中前三个是外显的问题行为,最后一个属于内隐的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维度和题目分布见表1。根据上述问题行为的分类,制定了信效度较好的《中职学生问题行为量表》。该量表采用选择式自陈测验,每题有三个备选答案,“从来没有”记0分,“偶尔发生”记1分,“经常发生”记2分。采用团体施测法,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担任主试进行测试。学生问卷的施测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统一进行,由主试按指导语向被试说明测验要求后,学生无记名填写试卷,当时回收并逐一审核。测试时间为 40 分钟左右。


中职学生常见问题行为分类


外显型29
题    学习问题(共8 题)    1 、扰乱课堂2 、扰乱自习 3 、迟到早退 4 、旷课5 、逃学 6 、不按时完成作业 7 、抄袭作弊8 、上网成瘾
    
交往问题(共8 题)    9 、说脏话 10 、辱骂或打架 11 、报复滋事 12 、群体排斥 13 、敲诈勒索 14 、顶撞家长
15、顶撞老师 16、过分亲昵异性
       
    生活问题(共 13 题)    17、吸烟 18、饮酒 19、偷窃 20 、说谎 21 、骗取钱财 22、经常性借钱 23、怪装 24、赌博
25、接触黄毒 26、乱扔乱丢胡乱写画 27 、逃避劳动 28 、逃避体育 29 、破坏性行为
       
内隐型15
题   
情绪问题(共 15 题)    30、过分设防 31 、胆怯结群 32 、人多局促 33 、异性紧张 34、独来独往 35、沉默寡言型 36 、惧怕新环境 37 、过度焦虑 38 、强迫行为 39 、易怒易躁 40 、过度抑郁 41 、多疑 42 、不自信 43 、企图自杀或自伤 44 、病理症状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量表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 a系数)考察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1。
问题行为量表的信度系数
量表    内部一致性系数
学习问题行为    0 .7733
交往问题行为    0.6667
生活问题行为    0.7799
情绪问题行为    0.7620
总量表    0.7461

由此看出,问题行为量表的各分量表、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 .65以上,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5 讨论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与以往问题行为和家庭的关系研究结果不同的是,中职学生问题行为并未呈现显著的家庭差异,这和中职学生群体的问题行为普遍较为严重,其家庭状况差异不大相关。检出率显示:中职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中职生学业一般在初中二、三年级开始下滑,由于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其父母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水平通常较低,常很难给与孩子必要的学业和心理上的引导,从而极大增长了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不同文化水平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不同,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一般是在子女问题行为非常突出,学业严重困难至无法在普通高中就读的情况下,才把子女送到职业学校就读。相反,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更愿意让子女到职业学校学到专业技能,提早就业,因此表现为高学历和母亲职业较为稳定的中职学生问题行为最为突出。父母离异和收入过高家庭子女问题行为严重的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基本相同。
参考文献:
1 邓世英,刘世湘.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综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2:50~54.
2 王玉凤,任桂英.不同时期北京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61~63.
3 叶俊杰. 农村初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策.心理科学,2001,3:367~368.
4 陈会昌,张东. 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3:17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