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215000
摘要:自体育教学改革以来,如何立足课堂发挥体育教学作用,使学生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同步得到发展,成为体育教师要解决教改难题之一。其中,生存教育作为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关注社会生存、生命保护的教育形式,面向学生输出生存经验与知识,值得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予以渗透,使学生能树立生存意识,在正确生存观指引下全面发展。本文通过探析小学体育教学中生存教育方略,以期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并称为“三生教育”,其主体是学生,教授学生生存知识与技能,传授生存经验,生存教育还包含安全教育,使学生在发生灾难时能根据事故现场进行判断,选择自救逃生方法,实现自救救人、脱离危险目标。学校人流量较大,一旦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容易发生踩踏事件,若学生未能掌握自救技能还会加重伤亡,侵害学生人身安全。基于此,为提高学生生存能力,探析小学体育教学中生存教育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存教育目的
1.增强学生自主判断能力
在地震、火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学生要保持冷静头脑,判断自身处境,善用外在条件,将自己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这就需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存教育,规设若干情境,助力学生自主判断,在模拟灾害现场进程中带入情感、开动脑筋、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应对危机能力,在此基础上助力学生养成自主自立习惯,使学生能提升综合素养。
2.培育学生自救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危险随处可见,如诱拐、溺水、触电、走失等,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受生存教育,确保学生能系统学习自救方法与知识,使学生能在遇到危险时自救,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帮助他人,增强其责任感,提高小学体育教学中生存教育质量。
3.引领学生树立危险意识
小学生依赖性较强,认为只要有父母在、有教师在危险就不会存在,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当今社会相对安全,但并不代表学生可以丧失危险意识且无法判断、分析、应对危险,相反学生需在经验积累、针对性学习基础上树立危险意识,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能及时发现危险并予以应对,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为此小学体育教师需组织开展生存教育活动,从学生情感态度、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角度出发加强教育指导,使学生能树立危险意识,掌握防范危险知识,养成良好习惯,自觉规避危险[1]。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存教育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小学体育教师要牢固育人为本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特点,关注学生表现,转变教育思维,引入学生能接受、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能力、意识等方面发展给予支持,使小学生能在生存教育中学习知识、学会判断、不断进步。
2.真实性原则
生存教育需具有科学性,小学体育教师要崇尚创新、求真务实、遵循规律、尊重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搜集生存教育素材,用科学理念教授生存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生存教育环境下产生共鸣、深入思考、实践探究,达到累积经验、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目的。
3.实践性原则
小学生喜欢玩游戏,对无拘无束的课堂活动较为渴求,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要践行实践性原则,在生存教育中加大实践活动占比,使生存教育更加贴近生活,着眼于行、意、情、知统一,突出学生生存教育实践活动核心地位,为学生掌握能力、学习知识、优化观念搭建实践平台,确保学生能在开放、自由、民主生存教育环境下学习进步[2]。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存教育的路径
1.加强生存教育课程开发
为保障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生存教育一席之地教师需加强课程开发,一方面引入专业知识,助力学生掌握正确应对危险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课程开发中体现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保障课程先进、全面、有效,支持体育教师进行生存教育。例如,教师可开发线上生存教育课程,利用视频、图片演说地震、火灾、触电等危险发生过程,吸引学生关注这些危害,针对应对危险办法进行讨论,主动思考生存问题。针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体育教师还可借助动画短片展开生存教育活动,用动画片加深学生对生存教育内容的印象,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使学生可接纳生存教育内容,在此前提下增强生存能力。
2.创新生存教育方法
创新是小学体育教师有效展开生存教育活动的内在动能,为此教师要敢于尝试、加强教改,赋予体育课堂上的生存教育无限活力。例如,体育教师可组织学生群体进行避灾演习,模拟地震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防范危险方法,如到空旷的地方等待救援、不要乘坐电梯、有序走到室外等,继而通过情景化实践活动赋予生存教育感染力,加深学生对生存知识与技能的印象。再如,体育教师可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3--4个短片,短片中人们应对灾害的表现各异,引领学生观察思考并针对短片内容进行讨论,在探讨中碰撞生存思维火花,扎实记忆生存教育基础知识,从短片中吸取经验教训,明晰正确应对危险方法,期间还可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判断能力等综合素养,利于学生增强生存能力。
3.完善小学生存教育体系
第一,推行“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究”体系,关注小学体育生存教育实际情况,通过教学反思发现不足,并将这些不足视为教学研究突破口,经由教研弥补生存教育缺陷,使体育课堂上的生存教育效果更优;第二,推行“家庭、社区、学校联动”生存教育体系,拓展基于生存教育的社会实践范围,引入更多生存教育资源;第三,推行混合式生存教育体系,借助校内网络与消防机构、公安部门、医疗卫生等机构协同育人,在线参与生存教育话题讨论活动,多角度解读生存教育,充实教育内容,提供真实案例,点燃学生探究热情,教授学生更多生存技能,如止血、灭火、防拐等,继而使生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存教育能达到增强学生自主判断能力、自救能力及树立危险意识的目的,为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肩负生存教育责任,加强生存教育课程开发,不断创新生存教育方法,完善小学生存教育体系,使小学体育课堂上的生存教育质量随之提高,助推小学体育教改活动在新时代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阿利.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存教育[J].读与写,2020,17(8):240.
[2] 石锦平.小学体育教学中生存教育的渗透[J].基础教育论坛,2020(25):46-47.
[3] 张明娜.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存教育[J].体育师友,2019,42(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