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 江洪芝
[导读]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江洪芝
        四川省德阳中学校
        摘要: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而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高中生物教师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研究了开展概念教学工作的具体策略:引入概念图理清概念联系;改课堂教学模式“讲授式”为“探究式”;注重生物学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解决实践问题。通过研究以期探索出最佳方案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获取生物学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概念教学

        前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体现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1]。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直接载体。生物学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的反映[2],是构建生物学科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概念的理解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概念的习得过程能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概念的应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简述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课程内容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主要是对生命现象、生命规律、生物理论的解释。它也是形成生物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生物学概念,学生才能对生物学知识有清晰的理解。概念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生物学概念,而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本质特征和适用范围、条件;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体系;落实概念的应用,用生物学概念指导生产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情,确定概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精心构建有效课堂,以期达到概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呈螺旋式上升。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现状剖析
(一)未建立概念体系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主要是对概念进行分散教学,逐个讲解,并未建立相关概念体系。这样导致学生不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不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知识框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很多老师单纯梳理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功能等概念,但是并未建立起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结构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掌握是零散的、混乱的。
(二)以识记为主,缺乏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
        目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主要是以识记为主,不断的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重复、机械记忆,而忽略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未体验到自主构建、形成概念的过程。所以往往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不能发现、分析问题,更不能应用概念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的探究突破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酶”的概念时,有的老师直接给出“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并未让学生通过探究来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所以学生很难从本质上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利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三)缺乏对概念应用的合理引导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体现知识的价值。现有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往往忽略对概念的应用,而运用恰恰是对概念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很多老师重视对概念的记忆,但是不知如何引导学生应用记住的概念解决实际的生物学问题,使概念的记忆流于形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例如:在进行“标志重捕法”概念教学时,教师缺乏对学生概念的运用的合理引导,比如可以用小球涂色和不涂色来代表标记和未标记的个体,然后来抓取相应的小球模拟捕获情况。但很多老师直接给出结论及数学表达式。这种模式下,学生很难将概念完全消化,形成模棱两可的模糊概念。
三、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一)引入概念图理清概念联系
        在高中阶段生物课堂概念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想要真正的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清晰化和层次化,建立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构建生物概念体系。概念体系的建立需要学生首先吃透概念,然后层层深入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体系的构建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从而理解生命活动现象和生命的规律。

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发展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基因概念这部分知识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出相关的概念图。在概念图中,学生需要反应出基因、染色体、DNA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要求学生在构建过程中,准确把握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当然,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概念图进行补充完善,比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概念的补充,通过不断积累使学生的概念图逐渐成为一本生物词典,形成概念体系。
(二)探究学习,亲历概念形成过程
        目前,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很多老师仍然是采用“讲授-记忆-重复-练习”的方式来进行。对概念的教学是将概念直接甩给学生,当然,在过程中也注重了要求学生记住概念的要点。但是,学生没有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入,所以,只能形成短期记忆,这就需要反复重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可以通过不断探究、层层递进的掌握概念。
        例如:“有氧呼吸”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酵母菌为材料来进行探究。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观察到发面时面团会变大、变蓬松,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这个过程中条件是有氧(暴露在空气中),原料是淀粉(面粉的重要成分),产生了水(摸起来比开始实验时湿润),有孔洞产生(探究是什么气体),是否释放能量(摸一下面团还有什么感觉)。在真实情境中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逐渐深入的持续探究理解了有氧呼吸的原料、产物、条件等,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有氧呼吸”概念。当然,学生还可以在掌握了“有氧呼吸”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无氧呼吸”。
        通过实验,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亲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所以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为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通过概念运用,形成生命观念、培养社会责任
        生命观念主要包括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而社会责任是学生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概念解决真实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激素调节”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胰岛素的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分析糖尿病、低血糖等相关疾病的症状表现、形成原因(胰岛素如何影响血糖浓度的变化)、治疗和预防措施等。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与健康生活的密切关系,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树立良好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
        再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有的人不能正确理解洗手、戴口罩的重要性。学生可以从病毒的结构、病毒的感染途径、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破坏等方面为其做讲解,科学的传授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联系社会生活,将生物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概念的正确运用,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同时,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于生物教学中,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生物学科的价值:利用所学解决实践问题。
        结论:综上所述,纵观我国高中生物课堂,一直以来,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主要是以高考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教师对于学生大多是以分数论成败,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生物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多以死记硬背、刷题来获取知识。这样阻碍了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运用。所以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也不符合当前我国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笔者基于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视角,开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以期在教学工作中能提升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投身社会建设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缪仁票.论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68-71.
[3]林梅青,陈明山.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以“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节为例[J].中学理科园地,2020,16(03):46-47.
[4]陈健健.生命观念下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以《分子与细胞》为例[J].名师在线,2020(17):61-62.
[5]陈燕,谢志华.基于概念认知结构的高中生物学复习教学实践——以“生物的变异”专题复习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5):136-138.
[6]麻智春,尤剑.彰显学科特质 践行立德树人——让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落地生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4):59-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