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提升疫情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 ——以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3D制作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霍斌
[导读] 随着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学生逐渐回归到正常教学,

霍斌
        江苏省常熟市任阳中心小学

        随着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学生逐渐回归到正常教学,但专用教室使用要求及其严格。许多学校规定,在计算机教室上完一节课,换一批学生前要消毒清洁桌面、鼠标、键盘,清洁后通气时间起码一节课时间。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无奈地只能回到普通教室,上课内容怎么调整?教学内容如何开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紧密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过程,重视动手操作,感悟课程,回归本真,利用普通教室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特殊期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应该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开展教学,笔者就以苏教版五年级3D制作单元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疫情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
一、师生共演。
        当下核心素养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不能只通过看、听,而是正真的需要将“信息意识” 、 “计算思维” 、 “数字化学习” 和“信息责任”中多个要点组合实施。在普通教室教学,由于许多学生无法进行操作计算机感悟,凭空相像,老师就首先需要做好“演”这一环节,将原理和操作步骤通过边演边猜、边演边试、边演边探的方式,细化操作演示流程,留给学生平常几倍时间的思考脑补时间,一定要让学生先思考,再逐步“揭开面纱”。
例如在教学2018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3D打印单元的第1课,《初识3D建模》,除了尽快让学生理解3D建模的概念外,还需要了解教材上3D制作软件“DesignSpark Mechanical”的基本界面和基本操作,学会用软件进行简单的平面建模。教学操作部分时,老师先投影出示“城堡.rsdoc”(如图1)然后分步提问,这是一个漂亮的3D的城堡,你想怎样进行观察的?
(图1)
学生:放大、缩小、旋转。
师追问:那你是怎样完成这些操作的呀?你来说出想法,让老师代替你,进行尝试吧!
学生1:我想按住鼠标左键拖动
学生2:我想滚动鼠标中间的滚轮,平常我都是实完成上下操作的。
老师按学生要求实验,请学生回答你的发现。
学生:我发现单击拖动是选中操作,选中了模型的一部分。
学生:滚动鼠标滚轮可以进行放大缩小。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同实验,探究,共同演练,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实验,更让学生能将操作步骤讲得出,道得明,学的更牢固。

二、集思广益,动手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生的实践操作非常重要。精心设计操作练习,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制作获得知识,是计算机学习的关键。有条件的学校,当然可以由生自带笔记本,但对于更多的广大小学生而言,那暂时是遥不可及的。那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换节,集思广益,用其它方式方法来代替学生的上机操作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完3D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界面后,学生要会用软件进行简单建模体验。普通教室中学生如何开展3D建模实验?学生不操作软件,就掌握不了3D建模的步骤和基本原理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就开始分析,教材是想让学生知道通过平面图形按指定路线拉动、旋转,能完成简单的3D建模。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其他动手操作练习,来让学生变向来理解呢?按教材教学要求,学生需要制作一个有对轴的3D物体。这就为师生的演练习,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和广度。课堂上,学生观察老师用直接在DSM软件中用直线工具画出了一个封闭的三角形,然后老师与学生一同开始思考:如何将平三角形用最简单的操作变成3D立体物体?老师请同学们自己拿出三角尺或对折的纸进行实验研究。接到要求后,学生自己开始动起来,摆弄着手中的工具,很快,同学生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多个三角形叠起来,就不是平面的了。老师指出这个方法叫拉伸,值得一试。还有的同学说把角折叠起来,老师演示后,大家发现,还是平面,还有同学说,可以转动,按住三角尺的两个端点旋转,可以变成立体的,但不知道是什么样子,老师也给予肯定,并指出这是旋转的方法。老师课前将上机操作,进行转换,再和同学们起动手练习,同学们身临其境,手脑并用寻找答案,最终发现并理解了平面图形通过拖动和旋转三角形都可以变化出3D立体的模型。那不正是这节课3D建模的初衷吗?
通过师的课前预设,让学生在课堂中观察、动手、动脑,而不是直接将方法告诉他们,让同学们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发现计算机制作的秘密,“信息意识”、 “计算思维” 同样能有效得到训练和提升。

三、感悟课程,回归本真。
        对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孩子们当下并不是需要学会如何操作3D软件,制作出美轮美奂的3D作品,不论当下教材上的3D软件如何先进高效,终将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淘汰。当下学生掌握的软件操作技能步骤,都仅仅是学生未来运用计算机学习设计的基础。归根结底,应该是学会分析、制作,亲历过程,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感、悟,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五年级《设计手机架》一课,旨在通过主题活动设计 ,让学生了解“移动”工具的常用方法和功能,并能联系生活,在生活中的进行运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教学时,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学校门口的公园,当一回小小公园“设计师”。课前老师用3D打印机,打印出公园跷跷板三个零件(图2),让学生观察后,说出拼装过程,说生很容易说出,只需要称动,老师追问:当不在同一高度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完成对齐平移呢?学生拿起身边的橡皮和直尺实验起来,很快悟出,只要对过中心点X.Y.Z三个轴都需要对齐,移动三次完成。
当学生领悟了这个知识点,学生就可以开始设计公园了。教师出示3D公园模型,旋转模型让学生找到老师提供的树木、设施、房屋等模型,然后请同学在作业纸上开始标注位置。师提问:刚刚我们把东西都安置到了公园里,同学觉得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吗?学生:房子歪了,设施也太少了。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补充道:是啊,这些东西太少了。今天我们可是设计师呢,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设计改进?见没有同学回答,老师进行引导,让学生挖掘原有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师:以前我们是怎样解决电脑绘画时修饰物太少这一问题的?很快有学生想到了:我们可以复制。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复制呢?学生依照原来有知识回答道:先选中,再点击复制,最后按粘贴。老师在教室计算机上与同学一起在菜单中寻找按钮,完成操作,学生发现果然在3D制作软件里,也能复制粘贴。在学生的一感一悟之间,将课堂教学难点进行突破,从学生原有知识上进行迁移,让学生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共通点。最后老师再进行补充:在我们设计时,可以使用移动工具进行快速复制呢。我们只需要在移动物体的同时,按下CTRL键,就可以复制了,只是不同软件在操作过程中快捷方式有所不同,让学生感悟到,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将已有知识进行转换,可以独立解决许多看似不会,无从下手的难题。




图2                                    
[结束语]
疫情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紧密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普通教室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牢牢抓住学科教学主阵地,让丰富的饱含智慧的教学设计,充满新奇挑战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共渡难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