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玉
山东省威海市温泉学校(264206)
【摘要】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只有当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实的。在情境教学中,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真实性、实效性。从学生学情入手,让孩子们在有效的情境中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成长的快乐,引发深度学习,发展思维。
【关键词】情境教学;儿童生活;活动体验;深度学习
品德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因此教学唯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的有效性。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效果,培养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教师运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来创设情境。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中的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教师可以在自己校园里用数码摄像机拍一些学生不安全的行为,例如一位学生下楼梯不靠右走,而且速度很快,以致撞倒了另一位学生;几位学生在人多的地方你追我赶,以致撞倒了很多学生;在操场上,一位学生不在规定的地方练习铅球等等。教师利用这段录象制作成课件来创设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就在我们身边,也让学生很容易地去辨别是非,引起学生注意,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不必自制课件直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境。如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中的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中《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首先向同学们播放清朝末年中国的一些城镇烟馆中成千上万的大烟鬼们喷云吐雾的情景,个个体力衰竭、意志消沉、骨瘦如柴,甚至丧命无人收尸的场景。让学生们感受到鸦片对于中国人的危害有多大,激发学生爱国情操。授课中教师可以播放《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影片片断,非常直观形象的再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游戏活动创设情境,进行有效交往,体验生活乐趣。
游戏活动既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游戏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方面是很有用的。
首先,游戏过程中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想法。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为例,有一个目标就是体会眼睛的重要作用,对盲人产生同情心。教材曾向我们提示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体验。但是,以往的尝试告诉我们,如果组织不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玩一玩,笑一笑,感受不深。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游戏的目标是为了什么?这个游戏是否能真正引发学生全员参与、全员体验,来实现游戏活动背后的作用。后来,我们紧扣活动目标,对游戏的形式重新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个活动,上课铃响后,让每位学生戴着眼罩摸索着走进教室找座位,然后去掉眼罩对比一次。通过体验,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眼睛看不见会给行动带来不便;接着教师又让孩子戴上眼罩看一段动画,那动画片中发出的奇异声音让孩子们觉得心痒痒的,可是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人,这滋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眼睛看不见的痛苦,感受到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真是特别重要,自然真切地体验到盲人一辈子看不见光明精彩的世界,将是多么痛苦。对孩子来说,听到了容易忘记,看到了记忆不深,而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看来,明确游戏的目标和任务,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课堂上学生的体验将大大加深,否则,为游戏而游戏,活动将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再现真实生活创设情境,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有效体验。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去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这种活动形式要求教师创造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才能进行有效体验。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传统节日教育类型的课《团团圆圆过中秋》,一位教师让孩子们带来月饼。教师计划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模拟生活情境,与大家一起分享。虽然这位教师的出发点很好,但是,课堂上,孩子们面对桌面上摆放的月饼,一直都蠢蠢欲动,一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很多学生几乎都没听。
后来,我们就拿小朋友最感兴趣的月饼为切入口,在尝月饼的情境中体验节日的美好,培养关爱他人之情。课上,走读生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色各样的月饼与寄宿生围坐在一起,你喂给我,我掰给你,在浓浓的氛围中聊起了中秋──从月饼的味道聊到了家中过中秋的情景,从自己家聊到各地的华人家庭,聊着聊着,聊到了守卫在边疆的解放军叔叔和山区吃不上月饼的孩子,对比自己的幸福生活,学生们想到了好办法,给解放军叔叔发邮件、打电话表示问候,想给山区的孩子捎去月饼、寄去学习用品。学生手中小小的月饼满载着同学的友情、家人的亲情、各地的风情、两岸情、军民之情、对山区孩子的关爱之情,学生们尝着、聊着,这里没有生硬的说教,却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滋生着浓浓的情意,道德之花悄然开放。
四、设计体验活动创设情境,进行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思维。
活动设计应该追求实效性,为解决目标中的问题而生,应该追求深度,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而且体验活动要有“效度”,就要上接“天气”,下接“地气”。
上接“天气”即对接教学目标。体验活动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而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如四年级上册《走出紧缺的年代》一课时,为了达成“了解票证的产生是因为当时物资的紧缺,从而体会人们生活的贫穷”这一目标,设计了小组“取鸡蛋”的体验活动。第一次抢鸡蛋,学生体会到分配的不公平。第二次按票平均分。一个简单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物资紧缺,商品要限量供应,国家只能通过发放票证来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下接“地气”即基于学情,将体验活动与学生自身的经验相连接。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造纸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设计了一个调查体验。小组合作统计每人每天的用纸量,计算出全班、全校一天的用纸量。并进一步计算,如果每棵树可以制造15000张纸,全校每年用纸量需要砍伐多少棵树?10所学校?100所学校呢?当学生集体读出一个个惊人的数字时,他们内心的震撼油然而生。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意识便在心中生根发芽了。
要追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看教师创设的情境和实施是否切实有效,是否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发挥道德教育核心价值。因此,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适时选择活动时机,有效地进行情境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慧珠:《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曾巧文:《浅谈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
[3]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