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自黎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浙江杭州 310053)
摘 要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方式的转变。借助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习行”教育思想,利用日课的形式,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于“每日一理;每日一跑;每日一读;每日一赏;每日一展;每日一省”的“六一习行”日课实践中去,是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 六一习行;日课;五育融合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五育并举”,着力解决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已是全体教育人的共同目标,现在则要着力把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理念转化为行动,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落实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去。因此,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行”教育思想,利用“日课”的形式,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于日常实践活动中,是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育人行动,育人理念转化为育人实践,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有效举措。
一、日课、习行与五育融合
(一)日课的含义
日课。日,乃人生百年的基本单位。日复一日,联结成独立生命的百年人生。日课之日,则是“每日”“一日”“天天”之意。课,可解为功课,课题,研习。课,亦有叩问之意,指向人生究竟的叩问,如曹魏文帝《典论·论文》里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赏音”一句,“课”即“叩”。日课,是过去读书人进德修业、读书治学的常见方式。如冯友兰“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读书方式和态度,就是强调读书成习惯,无日不读书。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海派艺术大师吴昌硕一生课石鼓,自谓“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清季书家王觉斯晚年“一日临古,一日应索请”。晚清大臣、理学家、曾国藩之师倭仁,备有日课册以修身。曾国藩本人则有“修身日课”,通过记日记来反省自身的一念一事[[]];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功课十三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端楷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参考文献:]]。可见,日课就是学习者每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修身养性和自我教育的功课及功课的具体操作方法。日课的重点是培养习惯,以使学习者的修身养性和读书治学从日常做起,从细节做起。日课的旨归是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二)“习行”教育思想
1.习行的含义
“习行”分两字,“习”,本义是指小鸟的反复试练飞行,引申为对知识、技能等的反复练习、践履之意。“行”即行动、实行、践行。“习行”一词则可解为实践、躬行;进而引申为自强不息、强身健体、功用的涵义。
2.“习行”教育思想
中国历来就有重视“习行”的教育传统。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倡导“习行”的教育家之一。《论语》开篇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确表达了他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习行的思想。《学记》明确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习行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习行的具体内容:“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除了对正业的温习外,还包括洒扫、应对、待人、接物等活动。孟子则强调,要通过习行来进行人的道德意志的自我锻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用这些习行实践来抵砺人的灵魂,坚韧人的意志,淬炼人的品性,才能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和道德承受力,完善“大丈夫”人格,实现“成于内而形于外”的道德诉求。道家强调习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第四十一章)“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庄子·让王》);墨子重行“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荀子则在继承前人道德习行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道德习行方法。在我国教育史上,最重视“习”“行”作用的教育家当首推清朝后期的颜元[[[1]凌 鹏.身、心之间:儒家传统与曾国藩早起的修身实践[J].学海,2019(5):211.
[2]陈 静.曾国藩修身养性的人格教育思想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131.]]。颜元创建了以“习行”为核心的“习行”教学法,反复强调“习行”是读书求学最重要的途径,“读书无他道,只需在‘行’字著力”[[[3]杨伯峻.《孟子》译著[M].北京:中华书局,2008:298.]]。颜元认为“习行”对于德、智、体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方面,“习行”可以培养学者良好的道德观念,也可以通过“习行”培养良好习惯、革除不良习惯。在智育方面强调“习行”对于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在体育方面,“习行”是运动和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三)“六一习行”日课与“五育融合”育人
“六一习行”日课,就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行”教育思想,采取“日课”的形式,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融合于每天必须进行的六项实践活动中,这六项实践活动是:每日一理;每日一跑;每日一读;每日一赏;每日一展;每日一省。每日一理之“理”,一是每天整理家务,旨在通过做一些关乎个人生活的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整理书包,打理穿戴,洗漱碗筷等,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每天整理学习,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方法或思维方式的整理、选择,或是借助思维工具进行学科知识脉络的归纳与梳理,错误资源的整理等等;三是每天整理情绪,每天进行情绪管理。每日一跑之“跑”,强调每天跑步1500米,强化身体锻炼和意志力训练。每日一读之“读”,系指每天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朗读训练及阅读量的积累,实施三年千万字阅读计划。每日一赏之“赏”,是每日进行的艺术欣赏,旨在通过对中外名曲或传世名画或经典诗词的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每日一展之“展”,是每日进行的班组文化和学生个人才艺的展示,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在公众面前说话的能力。每日一省之“省”,是慎独,是反省,每天通过填写生命护照,进行美善许诺,撰写感恩日记,反思一天的言行举止,检视自己的德性。这六项实践活动是学生每天必须进行的功课,是为“六一习行”日课。
二、开展“六一习行”日课现实意义
(一)从教育规律看,“六一习行”日课是顺应发展阶段的不可逆性
孩子的成长是有季节的,学生发展某些阶段具有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指中小学阶段作为人生必然经历的时间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知识积累和心智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全新的发展内容,错过了任何一项学习和发展的内容,都将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弥补[[[4]任宝贵.我国古代的家庭作业思想及其启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0):91.]]。“六一习行”日课,就是顺应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可逆性,通过每一日课的实践,锻炼身体、坚韧意志、积累知识、发展心智、培养审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避免错过孩子成长阶段中无法弥补的黄金时期。
(二)从个体成长看,“六一习行”日课是奠定生命成长的良好基础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培养对于学习过程非常重要,脑科学的研究已经开始为适当的学习环境提供启示[[[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9.
[6]杨泉良.学生发展的不可逆性与教师的责任[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2(01)
[7]周加仙等译.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8]周加仙等译.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7.
]]。促进脑功能提高的许多环境因素都是一些日常事务——社会环境的质量与交互作用、营养、体育锻炼、运动、音乐、阅读、游戏等,这些因素看似平常,却可能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六一习行”日课的践行,积极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以保证孩子大脑健康发育,奠定孩子生命成长的良好基础。 如“每日一读”日课,天天阅读,积累知识,增长智慧。研究表明,阅读习惯的培养的关键期是15周岁以前。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智慧才能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每日一赏”的音乐欣赏,就是通过对中外经典名曲的鉴赏,激活大脑的思考功能,激活右脑活动,并激活大脑的更多部位,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使学生面临压力或心中沮丧时舒缓心情。研究表明,音乐能影响脑的各种学习能力,以及扩大听觉皮层和运动皮层的范围[[“六一习行”日课:“五育融合”育人的有效载体[ 本文系浙江省教科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 U-S 伙伴协作下的“新初中”办学模式研究”(2020SC040)的研究成果之一。]
欧自黎]]。
(四)从教育方式看,“六一习行”日课是学生具身学习的有效方式
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等举措主要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宏观教育理念上对实现育人目标行进的路径探索和政策导引,育人目标的落地与实现则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日用常行”的具身学习方式来支撑。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识基于身体,具有实践性、活动性等特征。具身学习就是通过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促使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情感水平发生变化。不难看出,“六一习行”日课之“理”“读”“跑”“展”“省”“赏”,立足于学生的日用常行,强调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来促进心智发展,是实施具身学习的有效方式。
(五)从育人目标看,“六一习行”日课是实现融合育人的实践渠道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整体性思维方式,反映在教育里,就是从“五育并举”走向“融合育人”。融合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方式。“六一习行”日课的每一日课所对应的育人指向都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机械的,如“每日一理”日课中有劳动教育,有智育思维训练,有德育管理情绪;“每日一跑”日课里有体育健身锻炼,德育有意志力训练,美育有团队精神气象展示,有生命安全教育;“每日一展”日课里有合作训练,有规则边界,有社交尊重,更有公众面前表达力的训练等。“六一习行”日课各课之间也是有关连的,能够相互贯通的,可以整合的,如,每日一读中就可以有每日一理;每日一跑中可以有每日一展;每日一展中也可以有每日一省。“六一习行”日课共同融合于学生每天的校园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是着重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育人融合实践。
三、如何实施“六一习行”日课
(一)实施原则
“六一习行”日课,是学生在研习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日常的六项实践功课,进行自我“习行修炼”,以期养成习惯,夯实核心素养,达成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所以,在践行日课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一是匹配性原则。习行日课的项目选择,始终以德智体美劳的育人目标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旨归,以学生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为基础,习行日课的目标与育人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匹配度。
二是课程性原则。六一习行日课,虽然是日常习行的实践活动,是每日的“修炼”功课,其实质仍是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种载体,是具有课程属性的校本课程。所以,“六一习行”日课的课程纲要也要按照校本课程的要求来设计,具备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要素。尤其重要的是课程实施的课表化,课程管理的常态化。
三是合作性原则。学生日常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里,既有校园生活又有家庭生活,既有学习生活又有假期(双休日)生活。生活时空不同,学生的监护及日常指导的主体不同,实施“六一习行”日课需要家校共育,师生协同,亲子合作。
四是持续性原则。既为“日课”,就要求学生日日习行,天天坚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无所谓“日课”,亦无所谓“习行”。日课习行的价值及成败在于是否能够长期坚持。
五是反思性原则。在六一习行日课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习行实践进行反思、及时调整与改变,是日课习行成效的基础与保证,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维持、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提醒,通过自我约束来促使习行日课,养成习惯。
(二)实施内容及实施方式
1.每日一理。强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培养和劳动教育;学习方法的习得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内容是针对每天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个人生活事务的打理,如睡觉前的书包整理,出门前的衣着仪容打理,用餐后的碗筷座椅收拾,学习后的学习用品管理;学习中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的时间管理,在整理课(课表每日安排一节整理课)中对学习方法、思维工具和知识体系的归纳、整理。此外,还有学会对自我情绪的管理。
2.每日一读。强化阅读习惯的养成、积累知识、增长智慧和滋养精神。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进行朗读训练和阅读量积累。朗读可以安排在每天上课前半小时。日常的阅读积累可以安排在晚饭后或睡觉前。目标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阅读书籍的文字总量不少于1000万字。强调整本阅读和深度阅读。阅读内容为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和百科知识。学校提供参考书单,创设可以随时借阅图书的阅读公共区域。教师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工具的支撑,进行阅读习惯的养成。学校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年级阅读成果评比和展示活动。
3.每日一跑。旨在强身健体、磨砺意志、应急逃生演练和提振学生精、气、神。在校上学期间学生每天在大课间进行慢跑1500米的跑操活动,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学校设有地下跑道)。学生每日从教室转移到运动场的过程中,进行应急疏散安全逃生演练。跑操过程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列成方阵,配合音乐,集体跑步。跑操时要求队型整齐、步伐一致、紧跟节奏、调节速度、高声呼号。个别不事宜跑操的学生则另行组队,以见习生的身份进行其他项目的体能训练,确保全员参与。跑操过程中及时进行点评反馈。跑后进行脉搏次数抽查检视运动量。
4.每日一赏。意在营造学生成长的艺术环境,重在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是审美教育校本化实施的一个举措。学校从海量的中外名曲中精选出120首经典名曲,录制成学校的下课铃声,每节课下课时,利用铃声短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音乐铃声中配有简要的音乐鉴赏指南介绍。每日一赏要求学生做到“四会”:知道乐曲名;了解曲作者;理解乐曲表达的主旨;哼得出乐曲的旋律。“四会”列入音乐学科期末考试内容。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宣传视窗,每日滚动播放中外传世名画鉴赏及古诗词诗词鉴赏的相关资料,营造艺术环境,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5.每日一展。学生每天进行班组文化展示和个人自我展示不少于一次,时间安排在每天下午的上课之前或大课间跑操之后。每日一展日课,将班组文化展示课程化,既可以将其作为学生表达力训练,学会在公众面前说话的常态课程,又可以借此机会宣示班级、小组的愿景和价值观,展示班级和学生个人形象,强化暗示、凝聚学生对自我的期许,同时还可以作为提振学生精神状态的打气活动。班组文化展示的内容有班级及小组logo,班歌、组歌,班级及小组口号、建设目标、愿景和学生个人的特长、才艺等。每日一展课程重在形塑班组文化,同时发挥训练学生在公众面前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展示日课的评价由班级小组互评或班主任评价或学校学生自治组织负责评价。
四、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是教育人共同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由“五育并举”走向“融合育人”。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习行”教育思想,利用“日课”的形式,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于“每日一理;每日一跑;每日一读;每日一赏;每日一展;每日一省”的“六一习行”日课实践中去,是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有效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六一习行”日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乎学生的日用常行,是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育人行动,育人理念转化为育人实践的积极探索,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