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云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开展时,需针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现实困境进行解析,发现红色基因教育传承遇到的现实障碍,如教师教育认同不足、教师队伍素养不高、教育环境复杂多元、学生缺乏经历感知等。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育目标,需不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路径,如坚守文化立场、坚定理想信仰、坚持培根铸魂、创新传播方式等,架构现代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保证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具有持久生命力,不断发挥出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与优势。本文就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育;红色文化;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现实困境;优化路径
引言:
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宏观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具备着良好的自信基础,蓬勃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为保证大学生具备“四个自信”,应当坚持文化育人,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为此,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当不断创新文化育人现实路径,对红色文化育人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应基于育人工作问题进行有效整改,挖掘出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探索新时期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现实路径,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开辟新路径。
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现实困境
(一)教育认知浅层片面
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育人教育价值认同浅层片面,给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开展造成很大影响。如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等,都无法达到预期教育设定指标,充分说明当下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1]。
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具体教育引导过程中,若是无法使得学生对红色文化育人进行全面认同,则无法达到预期红色文化育人目标。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导致红色文化被理论说教架空,学生未进行实践体验,无法深层次的感知红色文化。为此,在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时,应当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围绕新时期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设定针对性的教育路径,从而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发展。
(二)教师队伍素养有待提高
高素质人才培育工作背景下,高校不断增加教学、科研领域的投入,但由于高校思政教育人才缺口较大,当下的高校思政师资团队,仍无法满足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需求。而思政教育人才的缺失,给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造成直接影响。通过对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可知,教师开展单一刻板的一言堂教学策略,没有对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进行有效创新,无法为学生建构沉浸式体验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多元感知,深入学习感知红色文化。
在应试教育环境影响下,教师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时,采取程式化、严肃呆板的理论灌输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完成深层次思考学习。同时,由于教师素养的限制,无法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与文化内涵进行提炼,不能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进而达到预期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目标。
(三)教育环境复杂化、多元化
历史是教育的最佳素材,在高校育人工作开展时,应当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中的红色文化进行学习认知,以实现文化育人目标。新时期国际发展视域下,多元意识形态、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冲突、文化冲突的场域下,对大学生甄别学习红色文化造成直接影响[2]。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程中,西方部分国家仍旧对我国发展存在敌意,长期致力于“西化”文化入侵,将资本主义价值观强势灌输到我国,以削弱我国的文化基因、模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部分国家扭曲历史、伪造事实,对国际社会输出错误的观点,企图混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以达到最终的政治目的。由此可见,教育环境的复杂、国际形势的多元,带给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一定冲击,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仰,不利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四)学生经历缺失,体验不深
红色文化,即共产党人在建立新中国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资源,属于珍贵的文化教育资源。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开展时,不难发现当代学生对革命战争的经历缺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不够深入,无法完成对红色文化基因与内涵的思想认知,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认知,始终停留在理论知识点层面。在多元文化、多重价值观、社会思潮的裹挟下,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表征理解,无法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目标,导致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陷入现实困境。
二、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优化措施
高等院校作为高精尖人才培育的主战场,肩负着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使命,为有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得到有效“接力”。为此,高校需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效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通过人才培育实现民族复兴。在高素质人才培育时,应当保证人才的“底色”,有序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坚守红色文化育人立场,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促使大学生对新时代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进行深度解读,使得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职责,发挥出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力量。
(一)突出思政课堂导向性,坚守文化立场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开展时,应当突出思政课堂的导向性,坚实红色文化教育立场,将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渗透到思政理论教学各个环节,如教学计划、课程编制、教学策略、考核评价等,挖掘出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价值,使得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文化立场[3]。
1.注重引领性
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事迹、革命事迹、抗战历史,都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性。在实际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开展时,应当紧扣时代教育精神,邀请党员模范、革命老战士、时代楷模等,来校为学生开展生动的红色文化教育,使得学生切身体会红色文化,解读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得红色文化的引领性得到有效发挥。
2.关注地域性
红色文化遍布祖国各地,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开展时,应当关注红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如高校教师主动参与地方红色文化研究、针对红色文化课题研究、编写红色文化教材内容,使得当地红色文化素材,可有效融入到红色文化育人课程当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当中,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质量提升。
3.明确导向性
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进行时,应当以系统全面的理论剖析,回应大学生的各类质疑与问题,利用强大的真理思想对学生意识形态进行引领,有效突出红色文化育人的导向性。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应当对党史文献进行梳理、对红色文化理论进行深究,对党史中的红色事迹、红色文化进行有效挖掘,并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机契合,引导学生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革命历史进行探索求知,进而向学生传递出正确的文化思想观念[4]。
(二)构建红色文化实践模式,坚定理想信仰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必须得到实践检验,才可发挥出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价值。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创新时,应当坚定理想信仰,构建红色文化实践模式,对实践内容与实践方式进行有效创新,如课内外育人工作衔接,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使得大学生在实践活动参与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1.立足思政课堂
在红色文化理论育人工作进行时,应当立足思政课堂,导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讲演、对话等方式,使得学生正确辨析中西方文化,理性地思考各类信息,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避免大学生意识形态,受到错误言论的侵蚀。
2.丰富第二课堂
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的核心,即讲好红色故事,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引领。为此,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时,应当主动丰富第二课堂,突出红色基因的强大引导力,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优质的红色文化项目,如红歌大合唱、革命事迹话剧表演等,打造红色文化主题校园生活,使得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
3.拓展实践活动
高校育人阶段,为培养全面型人才,需有效拓展实践活动,导引学生在践行中思考学习,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实际开展时,同样需合理拓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思考、领悟,完成对红色文化的内化吸收。如设定红色文化课题项目,驱动学生进入社会,收集相关红色资料,对红色文化课题项目进行论证与阐述。在学生对红色文化课题项目调研探究过程中,可完成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思考,发现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而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意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仰[5]。
(三)加强思政教师团队建设,坚持培根铸魂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开展时,必须坚持培根铸魂教育核心理念,有效推动思政教师团队建设,以培育出高品质、高政治素养的新时代人才,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浪潮当中,拥护党中央国家政府的各项规划布局,发挥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价值。教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航者,教师的红色文化教育理论、教育技艺、政治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培根铸魂的工作开展效果。为此,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创新优化时,必须加强思政教师团队建设,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夯实基础。
1.技艺要精湛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时,为讲好红色文化,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保证自身教育技艺精湛,主动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将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策略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建构沉浸式学习体验模式,引领学生正确认知红色文化,汲取红色文化内涵[6]。
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需主动适应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大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知识诉求,合理运用自媒体技术、智能穿戴设备、虚拟技术、大数据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对红色文化育人方式进行有效创新,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下,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预期目标。
2.理论要扎实
教师对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创新时,必须具备扎实的红色理论知识。如教师需具有国际视野、知识体系、历史视野、历史唯物理念等,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透彻地讲解。通过纵横比较、案例解析、师生辩论、学术交流等措施,保证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如教师开展红色文化教学工作时,可对红色文化的脉络进行梳理,建构新时代红色文化语境,采取史料、文献、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真伪进行鉴别。为保证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超前性与引领性,教师应当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走向趋势进行预判,对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了解,及时对思政教育工作问题进行评估,并发出相关教育预警,灵活调整红色文化育人策略,保证红色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进行正确引领,提高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政治素质要高
为全面提升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水平,应当有效提升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保证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与文化自信。在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承教育时,可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面对质疑,培养学生批判质疑意识,使得学生辩证对红色文化进行学习理解,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7]。
(四)把握网络育人话语权,创新传播方式
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场域下成长,使得数字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开展时,应当对网络红色文化育人话语权进行把握,对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为大学生营造和谐、文明、积极的互联网话语场域,有效发挥出红色文化教育价值,促进大学生身心思维健康成长。
1.创新网络传播方式
高校教书育人工作开展时,必须把握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避免大学生受到互联网中错误言论的影响。为此,高校在创新网络传播方式时,应当设定红色文化网站、平台、论坛。在红色文化宣传工作进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领,不断提升红色文化教育覆盖面。
在实际宣传育人工作开展时,应当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兴趣爱好、成长诉求进行有效分析,合理开展H5动画、VR技术、AR技术的教学融合,为学生建构多元学习场域,丰富红色文化的教学形式。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生社交领域,因为社交是学生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在微信、QQ、微博、哔哩哔哩动画弹幕网、抖音等社区进行教育渗透,引导大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
2.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进行时,必须对红色文化的舆情变化进行及时了解。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研判,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如校园贷问题的出现,给大学生身心成长造成巨大影响。为此,需合理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消除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享乐主义,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对网络不良贷款信息进行主动屏蔽,避免大学生受到校园贷的影响。同时,在工作开展时,需引导学生进行文明上网,自觉尊重网络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8]。
3.网络工作队伍建设
为有效把握网络舆论,保证网络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高校在实际工作开展时,需加强网络工作队伍建设,如技术队伍、管理队伍、教育队伍、学术队伍等,架构科学现代化互联网管理体系,使得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网络舆论引导性。在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时,可基于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与新闻,及时抛出红色文化理论,引导学生舆论认知的发展,避免学生受到负面网络舆论的错误引导。
三、结束语
综上,文中对我国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进行探讨,基于国际形势、国内环境视域,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开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简要说明,并依循“四个自信”教育视域,阐述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优化的现实路径,阐明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未来,高校红色育人工作创新时,需依循国家教育战略发展规划,不断对红色文化进行教育功能开发,使得红色文化扎根在校园,进而生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自信进行有效熏陶与引领。
参考文献:
[1]杜向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综述[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0,41(04):13-19.
[2]林增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的探析——以泉州市高校大学生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8(03):12-16+64.
[3]杨叶文.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
[4]文欢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5]蔡洁.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6]周娇.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7]孔令霞,许国成,林小敏,李薇.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6):670-676.
[8]渠长根,王静.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综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3):2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