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看花好时节,为春一醉--蕴“劳育”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丁芸
[导读] 劳动教育是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丁芸
        浙江省宁海县桃源小学、315600
        摘要:劳动教育是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是养成劳动习惯、学习生活自理、体验劳动乐趣以及启蒙劳动意识的重要阶段。新课程标准把劳动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同时渗透到各学科中。小学数学学科是发展人,发展人的思维,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数学一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面能发挥如此强大的作用。数学学核心素养根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劳动教育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探究数学教师如何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在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劳动教育;策略
        劳动教育过程不但是陶冶情感以及耳濡目染的过程,而且是说理以及训练的过程[4]。数学老师课前的用心准备,讲堂上使用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诙谐的教学语言,不但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心灵体会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就可以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开展愉快、轻松的互动,同时进一步获取不错的劳育成效。老师的仪表、语言表达以及板书设计,老师本身的形象及其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也深入以及直接地影响了学生,都能够给学生进一步带来一份美的感受,进而实现学生情操的充分陶冶。“劳育”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将以《圆的认识》为例进行的探讨。
  教学环节:1、用圆规画圆,介绍画圆的经验2、读书,理解掌握圆各部分名称及关系3、用圆规画圆定圆4、拓展感受图形的美 5、小结
一、深挖教材,渗透劳动教育
        1、数学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中渗透劳动教育
数学的教学目标指数学活动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课前都要制定教学目标。数学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看、可触摸、可测量的,我们把它分为知识和技能。隐性知识是思想、方法、是经验、是情感、是价值观等,是不可看、不可摸、不可测量但可以感受存在。在显性知识中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在隐性知识中感受到劳动教育的意义,有着不同的任务和使命。(圆的教材分析)
目标    着眼处:显性知识         知识点        认识圆、半径、直径,用r、d表示,建立圆的表象(人类文明社会引入生活中的各种圆形)
                         技能点        用圆规画圆(劳动创造出圆,智慧的力量)
途径    着手点:隐性知识        体验点          感受圆形的美(感受劳动的伟大和神奇)
        2、从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融入“劳动育人”教育
        数学学科知识的传授有着严谨的系统性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一个内容分层教学于各册小学数学中,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核心价值都会有育人的目标。
        在小学数学中“关于圆”大约分为四个阶段的内容
        第一阶段:初步认识圆,能辨别平面图形圆。
        第二阶段:认识认识圆是个轴对称图形。
        第三阶段:具体来认识圆以及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
        第四阶段:学习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那么这些教学内容的如何实现劳动育人,除了美的欣赏和创造,还有哪些价值?
育人意义    品质
自我劳动    个人
团队劳动    集体
同理劳动    同理心
社会劳动    反省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知识,一定要熟悉整个教材体系,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完成小学数学独特的劳动育人的价值。
二、挖掘教师语言与板书设计,感受劳动教育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能蕴含数学思维,蕴劳动教育于语言中的艺术。教师的语言除了有声语言还有无声语言,即体态语,用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传递信息的功能。教师的语言、精心设计板书用这些方式贯穿整节课,感受劳动人民发现美创造美。
         1、片段:探究圆的形成
         师:同学们想一想,古代人民在田地里怎么画圆?
         生1:拿一根竹竿,在地上扫一圈,就画了一个圆。
         生2:用线绕木桩旋转画圆;
         师:如果移动了位置,或者绳子没有拉直,还能画出圆吗?
         生:不能
    师:(肢体动作演示)这是一根绳子,绳子的一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动小球,小球会形成什么图形?
探究圆的过程,教师充分引导,借助古代劳动人们如何创造圆,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2、 圆的认识板书设计:
   定点       圆心(0)     位置
   定长       半径(r)     大小
在同一个圆里  d=2r r=d/2    无数条      长度相等
               直径(d)
三、在课堂操作中“省悟”,融入劳动教育
        1、实施有效操作
        数学与实践操作息息相关,更与反省思考以及领悟密切相关。充分实施模拟劳作式的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推动反省思考,让反省思考越来越深入以及深刻。因此我们要借助于这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操作经验进一步转变成思维经验,有效指引学生透过现象更好地掌握本质,开展数学建模,使学生思维的抽象水平获得提高,很好地融入“劳动促思”教育[7]。
片段: 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1.探究特征。
(1)画一画: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
(2)剪一剪:将三个圆剪下来。
(3)折一折: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2.探索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画直径和半径: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发现: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量一量:选择刚才画过的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分别画出半径和直径,并分别测量它们的长度。(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劳动创造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综合与实践”属于一种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核心、以问题为基本载体的学习活动。它的教学特别强调实践体验以及综合应用。它是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意识以及提升学生整体能力的核心介质[8]。
        在认识圆以后的教学,《确定起跑线》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完关于圆的知识以后,老师实施《确定起跑线》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活动实施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掌握田径环形跑道的大体结构,接着利用周长的公式进一步计算出每条跑道的具体长度,然后找出相邻两条跑道之间的长度差,最终按照每相邻两条跑道之间的距离,对每条跑道的起跑线进行充分明确[9]。经过这种“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站在各种角度去认真思考以及研究问题,有效利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整体能力,充分融入劳动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发挥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数学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中渗透劳动教育;要重视渗透的反复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以及提升渗透的自觉性。我坚信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以及耳濡目染,以实现智育与劳动教育双向发展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术磊.智慧·价值·文化: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生意义[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000(013):P.19-21.
        [2]孙玉福.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00(044):71.
        [3]桂肖兵.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几个习惯[J].女报:时尚版,2020,000(004):P.1-2.
        [4]常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000(014):P.95-95.
        [5]江长美.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建构数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000(009):P.121-122.
        [6]陈小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6(2期):79-79.
        [7]任玉皎.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收藏界:名师探索,2018(9):292-293.
        [8]廖玲顺.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00(001):P.59-59.
        [9]李萍花.简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能力的培养之探[J].成功:教育,2017,000(005):P.141-141.
        [10]俞正强.种子课如何教对数学课[J].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000(005):P.043-04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