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下身子,用心教育,用爱感化 --问题生转化教育案例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黎青华
[导读] 转化问题生,离不开“爱的教育”,爱的教育离不开严格与宽容
        黎青华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摘要】转化问题生,离不开“爱的教育”,爱的教育离不开严格与宽容,离不开耐心与说理,离不开期望与赏识。好的教师需要俯下身子,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尊重和耐心,用心教育,用爱感化,这样问题生也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关键词】 问题生转化 用心教育 用爱感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教育家的博大胸怀和对每个学生平等且深沉的爱,我时时被这句话感动着,鞭策着。      
        8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转化问题生,离不开“爱的教育”,爱的教育离不开严格与宽容,离不开耐心与说理,离不开期望与赏识。下面我将以自己的一个成功教育案例,谈谈问题生的转化教育。
        莫是我曾带班级里的一名男生,高高瘦瘦的外表总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他与同学相处甚好,但学习成绩一般。慢慢地,我发现他学习出现倦怠现象,精神状况也不太好。于是我拨通了家长的电话,希望从家长口中了解原因。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总有一个不健康的家庭,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在与家长通话后,我大概心里有了底。家长由于工作原因甚少在家,加上自身知识水平不高,所以缺乏对孩子的监督与必要的沟通,对于孩子的过失,家长常常是指责的口吻。很明显,莫缺少了良好、正确的家庭教育,同时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关爱甚少。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在家里话没几句,在学校则能和同学有说不完的话题。所以我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从家长入手。我先反映了莫最近一段时间的在校表现,再向家长分析原因,让其明白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严格要求孩子,还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关心他的身心健康。快要结束谈话的时候,我表示出帮助家长共同教育孩子的意愿,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希望可以形成“合力”。
随后,我针对莫的情况,作了分析:这个孩子品行纯良,但性格较火爆,有时候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和交流甚少的父亲起冲突;和妈妈有话说,但因为妈妈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营养供给不足,导致身体状况不好;很少被家人认同,学习上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并有沉迷网络的迹象。因此我开展工作的第二步,就是走进该学生的内心,做他真正的朋友,“弯下腰,摆正位置,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
        (1)消除他的戒备心理。
        问题生常会对班主任有戒备心理,觉得班主任喜欢找他们的茬,因此建立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莫的性格比较暴躁,和他硬碰硬往往得到的是反效果。所以平时我会选择抓住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如下课后在过道里碰到了,课外活动在他没有“提高警惕”时,轻松愉悦地传达我的意思;或者说老师需要你的帮忙,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又不失和气地把他叫到办公室。在与他谈话时,我会以朋友的态度,先出于关心地谈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或者他的日常生活,再慢慢把话题引入我想讲的问题上。

放下架子,走近他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做他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从而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感化。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特别是对于问题生。为了弥补这个学生爱的缺陷,就要用爱的暖流去开启他的心扉。所以小至吃饭睡觉,大至做人做事,我关心莫的学习和生活,让他感觉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与关注着他。有时候我会和他一起走一段放学的路,聊聊彼此的趣事,有时候陪他吃饭,叮嘱他长身体阶段一定要按时吃三餐。通过爱去感化心灵,他就能从心里接受你这位老师,当他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3)给他源源不断的期望与赏识。
        问题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像莫这样的学生,在家里得到的表扬与称赞本来就少之又少,甚至在他心里,自己在父母面前一无是处。久而久之,他便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抓住这样的心理特点,我着眼于对他的点滴努力、进步及时鼓励,对他的一技之长给予肯定,对他的独特观点给予支持;经常制造机会让他人融入班中积极分子的队伍,让他体验成功和被老师同学肯定。问题生一个很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无法肯定自己,缺乏自信。作为班主任,我必须不断地给他灌输成功的可能性,帮助他寻找努力的动力。当然,在转化过程中,莫会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想打退堂鼓,我就“反复抓,抓反复”,同时也让他知道,即使全世界都放弃了你,老师也不会放弃你。
        (4)掌握批评和处罚的艺术。
        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问题生的心理往往比其他学生更脆弱,而有时他们的一些错误行为,往往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坚持正面诱导,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莫的脾气犟,往往在一开始都会怒气冲天,我不和他对着干,而会先通过几个问题让他边思考边平复情绪,等到他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了,才一步步地与他分析。我必须让他从心里明白自己做错,而不是单纯的老师认为他错了,这样达到的批评教育效果远比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要好。只有学生从心里信服了,教育才起到了作用。
        坚持做了两年的帮扶工作,期间虽然情况反反复复,但却是一点点的看着这个孩子转变,这个曾经沉迷网络、一蹶不振的孩子,在我的关注与帮助下,最后顺利考上了高中,在得知中考成绩的那天,我清楚记得他的父母在电话那头激动、感激的话语,让我心生欣慰,也替这个孩子感到无比高兴。后来,听他的一位好朋友转述,“黎老师,其实莫很喜欢你,只是他不会在你面前说,备战中考的那段日子,我们英语课一走神,他就提醒我们要专心,他最认真就是上你的课了。”这番话让我觉得自己对这个孩子的所有付出都值了。
        教而无类。之所以成为“问题生”,是因为后天的环境和经历不同,但人人都有向善的心,求知的欲望。好的教育就是使不同的人都趋向于善;好的教师需要俯下身子,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尊重和耐心。而对问题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用心教育,用爱感化。
        
案例探析:
        在一个班集体里,总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别具特点的问题学生,他们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表现出各种不足,从而需要他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后进生的思想情绪总是不断变化的。当他们不求上进时,班主任要善于拔动心弦,引发他们谱写上进曲;当他们滋生上进愿望时,教师要循循善诱,指导他们做上进的事;当他们有进取行动时,教师要加强鼓励,把他们引向更先进的行列。只要俯下身子,多一些关爱、尊重与耐心,这些问题生也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